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僱傭軍

中文名: 僱傭軍

外文名: mercenaries

組 成: 職業軍人,破產的貴族、手工業者、農民和市民。

目 的: 賺取金錢

背 景: 國際戰事連綿不斷。

歷 史: 古希臘時代

僱傭軍指以金錢為目的而參戰的職業軍人。在如今一些二流PSC公司大行其道之時,讓我們看一些曾活躍在60-70年代的真正的老僱傭兵們。一直以來,僱傭軍的裝備和武器十分雜亂,可是,一些強勢國家的部隊一定會對這方面產生影響。由一個Hoare的第五突擊隊成員的裝束可以證明,他的貝雷帽上戴着比利時裝甲部隊的徽章,並穿着比利時的軍裝。


僱傭軍是不顧國家民族利益和一切後果而受僱於任何國家或民族並為之作戰的職業士兵。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戰事連綿不斷。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的領土紛爭尚未平息,斯里蘭卡狼煙再現,與此同時,塞拉利昂又起爭端……在這股巨大的戰事狂潮中,一支奇特的軍隊異軍突起,它的名字叫僱傭兵。可以說,近些年,隨着聯合國維和行動連連受挫,僱傭兵正日益成為局勢動盪、戰事不斷的國家和地區的主角。[1]

目錄

簡介

僱傭軍最早出現於德意志南部的士瓦本。15世紀,德意志開始招募僱傭軍,主要來源是破產的貴族、手工業者、農民和市民。後將從外地僱傭來的人統稱為僱傭軍。16世紀,僱傭軍制度盛行於法國奧地利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等地。僱傭者通常要有君主的特許權,僱傭期限3個月至1年不等。僱傭者通過物質刺激、體罰或軍法威脅等手段,逼迫僱傭軍盲目服從或頑強作戰。作戰中,僱傭軍不受紀律約束,大肆搶掠,任意破壞占領的城市和鄉村,殘酷地對待和平居民,分贓掠奪的財物。僱傭軍的非人道行為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日內瓦四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1977)規定,外國僱傭軍是具有下列情況的任何人:①在當地或外國特別徵募以便在武裝衝突中作戰。②事實上直接參加敵對行動。③主要以獲得私利的願望為參加敵對行動的動機,並在事實上衝突一方允諾給予遠超過對該方武裝部隊內具有類似等級和職責的戰鬥員所允諾或付給的物質報償。④既不是衝突一方的國民,又不是衝突一方所控制的領土的居民。⑤不是衝突一方武裝部隊的人員。⑥不是非衝突一方的國家所派遣作為其武裝部隊人員執行官方職務的人。僱傭軍不享有作為戰鬥員或成為戰俘的權利。1973年聯合國大會第3103號決議指出,殖民地政權和種族主義政權利用僱傭軍鎮壓為擺脫殖民主義和外國統治枷鎖而鬥爭的民族解放運動應視為一種犯罪行為,因此僱傭軍應作為罪犯懲處。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反對招募、使用、資助和訓練僱傭軍國際公約》規定:招募、使用、資助和訓練僱傭兵的行為應作為所有國家都嚴重關切的罪行,任何人犯下任何這些罪行都應受到追訴或引渡。個人以僱傭兵身份參加武裝衝突即構成刑事犯罪,不受國際法的保護;招募、使用、資助和訓練僱傭軍的行為構成犯罪,應當受到追訴和懲處。


組織形式

使用僱傭軍不但經濟上耗費大,而且在政治上也很危險,如14世紀初葉拜占庭帝國僱傭的西班牙邊民幫助拜占庭帝國打敗土耳其人以後,就轉過來攻打他們的僱主,並在肆意蹂躪色雷斯兩年之後,繼續糟塌馬其頓。在15世紀,由瑞士、意大利和德國士兵組成的各個「自由連」受僱於各國親王和公爵。這些傭軍往往貪婪、殘忍、毫無組織紀律,在作戰前夕逃跑,大肆搶劫。他們逃跑多半是由於僱主不願或無力支付酬金。


戰鬥力

如果及時付酬以嚴明紀律,事實證明僱傭軍還是有戰鬥力的。瑞士的各個州政府就曾大規模養兵,供歐洲各國僱傭,這些僱傭軍享有很高的聲譽。但西方的一些史學家,都用這樣的語句形容14世紀至18世紀的瑞士僱傭軍:「他們吃最香的、也是最為聲名狼藉的。」法國在18世紀時,瑞士僱傭軍是其正規軍里的精銳部隊。但是從18世紀末葉以後,僱傭軍多半是兵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某些第三世界國家(例如扎伊爾),政府和反政府集團都曾雇用僱傭軍,戰績相當出色。

儘管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使用僱傭軍,但實際情況卻是,僱傭軍的規模還在不斷的擴充。在全球許多的熱點地區,都不乏他們的身影。 2014年伊拉克的每5名軍人之中就有一名外國僱傭軍。


組成

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種族,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為了錢而冒險,也有因為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而戰的,還有厭倦了平靜生活想 尋求刺激的。如果真的「存在就是合理」 ,那麼現代僱傭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呢?


僱傭兵的來源很雜,一般招募僱傭兵,當過兵的是最好的,如果當過特種兵那就更好了。僱傭兵不一定全是陸軍中的兵種,飛行員、海軍陸戰隊員也都是僱傭兵里的搶手貨。


僱傭兵的工資根據任務危險程度不同,兵種不同,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檔次。招募對象包括,平民、前軍人、亡命徒等,總之想要加入,通過考核就可以。世界上比較正規的僱傭軍部隊如法國外籍兵團就是不管你從哪裡來、不管你曾經干過什麼,只要你報名通過考核就可以加入,加入後再按它的一套訓練方法,訓練完畢後,分到各外籍兵團部隊中。美國的僱傭兵一般不通過政府組織,而是通過各個保鏢公司,一般多是些有後台的人物開辦的,如美軍前軍官。美國的保鏢公司一般是定向招募人員,人員素質比較高。一般配合美軍在某一地區的任務,如美軍或美政府有什麼不便出面的事,就會讓保鏢公司去做。這樣風險較低,一旦失敗可以一口否認。在阿富汗和車臣的僱傭兵有為錢作戰的,還有的是一些極端的宗教信徒,有的並不為錢,只為信仰。這些人的作戰能力比較弱,一般都要經過培訓。


冷戰時期,美國在一些特殊的軍事行動中也使用了僱傭軍。1961年4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的1000多名僱傭軍入侵豬灣,企圖推翻卡斯 特羅的革命政權。上世紀70年代,利比亞總統卡扎菲非洲、甚至從美國招募了一批僱傭軍,組成「古巴旅」,最多時達到1萬人。

最近

近十幾年來,在世界各個熱點地區,都能夠找到僱傭軍的蹤影。1996年,剛果(金)前總統蒙博托招募僱傭軍阻止當時卡比拉領導的反政府軍的進攻。在安哥拉、波黑、科索沃、阿富汗、車臣等地發生的武裝衝突中,都有相當數量的外籍僱傭軍出現。

2018年伊拉克境內有幾十家僱傭軍公司,手下雇員超過兩萬人,他們負責保衛伊拉克臨時政府大樓、機場、石油管道等重要目標。在東亞,也有外國僱傭軍,他們大多為反政府勢力、宗教勢力賣命。


經濟誘惑

「戰爭動物」

20世紀80年代以前,僱傭軍都是以個人或小團體為單位,他們策動政變、綁架暗殺、劫掠財物,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形象極壞,被稱為「戰爭動物」。2003年聯合國大會曾通過一項法案,禁止外籍僱傭軍這個職業,僱傭軍活動一度受到限制。

集團公司化經營模式

從90年代開始,僱傭軍開始逐步轉型。首先是搞集團公司化經營模式。全球 2016年大約有100多家這樣的僱傭軍公司,其中南非私營武裝公司(EO)、SI公司、軍事職業資源公司(MPRI)、黑水公司(現已改名為Academi)等四家規模最大。

密切聯繫

他們與國家、政府等強力機構建立密切聯繫。實際上,世界各大私營武裝公司都有很強的政府背景,比如一家名為戴恩國際公司的企業,它承包的最具知名度的項目,就是為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提供保鏢,替換原先由國防部長為他提供的當地保鏢。

以國家和大的跨國公司

以國家和大的跨國公司作為主要客戶,提供「直接戰爭服務」。以美國為例,私營軍事企業如今參與着美國軍隊所有重大海外部署行動,單是五角大樓一家,就啟用了30多家私營軍事企業,在伊拉克,大批的來自哥倫比亞、智利、南非甚至是韓國的外國僱傭軍活躍在各種崗位上,而且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


巨大經濟誘惑


僱傭軍所帶來的巨大經濟誘惑叫人無法抗拒。作為戰爭經濟的一部分,數目眾多的僱傭軍中介機構、中介公司每年從五角大樓拿到高達百億美元的合同。2004年,除了直接支付給戰區僱傭軍人的費用外,美國防部還向私營軍事公司支付了300多億美元———占到其年度軍費 開支的8%。另外,僱傭軍職業對世界各國退役軍人的誘惑最大。英美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軍人退役後仍身強力壯。但是,他們的收入並不如意,於是紛紛加入私人軍事公司,以賺到更多的錢。美國僱傭軍公司在伊拉克的雇員平均日工資為1000美元;塞拉利昂政府僱傭軍每人每月的報酬約為1.5萬到1.8萬美元,另外,還有一筆很高的人身保險費。


多種用途,備受各方喜愛 各國對僱傭軍情有獨鍾,可謂原因多多。為境外軍隊作戰提供情報、工程和後勤支持 首先,僱傭軍可以為境外軍隊作戰提供情報、工程和後勤支持。在美軍在波斯尼亞的行動中,僱傭軍起到了「積極作用」,不僅幫助培訓了當地士兵,而且為營一級、甚至旅一級的部隊提供了後勤支持。2018年在伊拉克,美國在保安和後勤保障中大量使用了僱傭軍,其數量約占駐伊外國士兵總數的15%。對於美國來說,使用素質較高、戰鬥力較強的僱傭軍,既可以克服兵員不足的問題,又能避免因正規軍傷亡過多而招致廣泛批評 ,還能輕鬆解決傷亡人員的善後問題,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為國家實現軍事目的充當「急先鋒」 其次,為國家實現軍事目的充當「急先鋒」。在一些局勢緊張的地區,軍方可以利用僱傭軍繞過國會、政府和媒體的監控,達到自己的軍事目的,既可以使國家不違反法律,又可以在戰爭地區給另一個國家以軍事支持。1995年8月4日晨,克羅地亞政府軍發動了代號為「暴風」的軍事行動,僅僅三天,自行獨立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便不復存在。此役表面上和五角大樓毫無關係,但實際上這場軍事行動速勝的秘訣是美國的「軍事職業資源公司」提供的2000名僱傭軍。成為不穩定地區的「戰爭工具」 最後,成為不穩定地區的「戰爭工具」。由於僱傭軍的戰鬥力強,且價錢不太昂貴,因此僱傭軍作為臨時的「戰爭工具」大受歡迎。1995年,塞拉利昂政府曾兩次與EO和SI公司簽訂合同,請他們幫助政府打擊叛亂武裝,保護鑽石礦。非洲一些國家的反對派為了推翻政府,甚至有的恐怖組織為了有效襲擊目標,都紛紛使用外籍僱傭軍。

眾說紛紜

無限的商機


作為一種新的戰爭經濟形式,僱傭軍顯露出無限的商機。據估計, 2018年全球僱傭軍公司掌握着一個年收入約為10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會提高到數千億美元。隨着美國對外戰爭的一些運作不斷私有化和外包,巨大商業利益帶動的僱傭軍活動不會停下。甚至西方一些學者認為,隨着軍事改革深入發展,僱傭軍甚至可能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社會對僱傭軍


當然,輿論界對於僱傭軍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聲音。首先,輿論普遍認為社會對僱傭軍的監管力度遠遠不夠。想開一家私營軍事公司,只要有一家有政治背景、經濟實力的註冊公司就行了,而實際上這樣的公司僅僅是冰山之一角,政府對僱傭軍公司的規模、效益、訓練等情況都缺乏具體監督;在僱傭軍中,許多人早已是劣跡斑斑,在局勢動盪地區,地方秩序往往已被破壞,這就給僱傭軍們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甚至作奸犯科創造了機會,像在伊拉克,美國的僱傭軍已經數次被報道參與虐俘醜聞。


實際威脅


其次是僱傭軍對弱小國家構成了實際威脅。美國政府隨意顛覆其他國家政權的行為已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人民構成了威脅。最近中南美洲政局的動盪也隱約閃現着美國僱傭軍的陰影。有信息表明,在美國政府一手操縱下的海地政變,先是由大批裝備精良的僱傭軍武裝占領,然後前總統阿里斯蒂德被綁架到了中非共和國,最終執政的民選合法政府被推翻。這和2002年委內瑞拉政變情況大體相似。一句話,只要有需要,私人軍事公司就能夠出1947年那些五角大樓不願意、不方便出現的地點,代替其完成向全世界輸出美國軍事和外交影響力的任務。

為誰賣命

僱傭兵是一群「靠戰爭吃飯」的職業殺手。他們受僱進行各種暗殺、綁架、作戰,甚至搞政變。揭開僱傭兵的神秘面紗,我們會發現,其實僱傭兵的成分很複雜,各式各樣的人皆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喜歡戰爭,戰爭是他們生命的一切。

「誰付錢就為誰賣命」,這是僱傭兵所共同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在他們心目中沒有是非之分。用美國僱傭兵界一位很有名氣的人物范邵的話講:「只要有人願意付錢給我,我就會替他賣命。我不知道什麼是錯。我可以替里根效勞,同樣可以為卡扎菲賣命。」


當僱傭兵,就意味着必須吃得「苦中苦」。美國有些私人訓練營美其名曰「加強野外求生技能」,其實就是訓練僱傭兵。其課程全是軍事基本訓練,包括各種安全措施與反恐怖戰術等,訓練方式幾盡殘酷、羞辱、恐怖、痛苦之能事,訓練人員不脫幾層皮,休想成為合格的僱傭兵。


一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報道說,他曾親眼看見一位學員全身赤裸,被吊在營火上烤得「哇哇」尖叫。


非人的訓練嚇跑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學員。據說,平均每10名學員中只有一人能完成兩周的訓練,其餘的大都忍受不了痛苦而中途退出。可一旦經受住了考驗,個個都是響噹噹的「蘭博」。


當今世界,以色列僱傭兵數量最多、遍布全球。該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造就了一批最具殺傷力的戰鬥人員。由於近年來經濟萎縮,軍官退伍後轉入舒適民營經理階層的好日子已成為往事,連將軍都往往找不到好差事。這些40歲左右退伍的軍人在過慣了20年極度緊張但有權有勢的生活後,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有公家汽車、駕駛員,甚至連一部電話也沒有,難免有些失落。於是,他們重拾武器,奔赴海外。

以色列軍人訓練嚴格,效率極高。表面的冷酷無情與內心的忠誠可靠使他們在全球僱傭兵市場炙手可熱。20世紀80年代初期,菲律賓上流社會人士紛紛僱傭以色列人當私人保鏢,一些富豪甚至擁有由以色列退役軍人訓練的私有軍隊。南美洲的軍事集團也以聘用以色列顧問為一種時尚。此外,以色列僱傭兵的身影還在伊朗、印尼、斯里蘭卡等許多國家,真可謂「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以色列僱傭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