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蛙
雨蛙 |
中文學名:雨蛙 拉丁學名:Hylachinensis 別 稱:蛙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棲綱 亞 綱:滑體亞綱 目:無尾目 亞 目:新蛙亞目 科:雨蛙科 屬:雨蛙屬 分布區域:世界各大洲 |
雨蛙(學名 Hylachinensis),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雨蛙科的1屬,種類約250種。 雨蛙肩帶弧胸型,椎體為前凹型。適於樹棲,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盤,末兩骨節間有1間介軟骨,是趨同演化的一個物種。 雨蛙白天伏在樹根附近的石縫或洞穴內,夜晚棲息在灌木上,以蟻類、金龜子等為食。 [1]
目錄
雨蛙外形特徵
雨蛙脊椎動物,兩棲綱,雨蛙科。小型蛙類。雌體長約4厘米,雄體長約3厘米。背麵皮膚光滑呈綠色,腹面淡黃色,體側及股前後具有黑斑。指、趾末端具有明顯吸盤,趾間有蹼。雄蛙在咽下有單個外聲囊,鳴時膨脹呈球狀。
第1指的基部有淺棕色指墊。白天伏在樹根附近的石縫或洞穴內,夜晚棲息灌木上。以昆蟲為食,捕食蟻類、椿象、象鼻蟲、金龜子等。又稱「中國雨蛙」。我國南方多省都有分布較雨蛙個體稍大的近親種有華南雨蛙(Hula simplex),多產於我國海南省和廣西、廣東省。
雨蛙生活習性
雨蛙以昆蟲為食,捕食蟻類、椿象、象鼻蟲、金龜子等。白天伏在樹根附近的石縫或洞穴內,夜晚棲息灌木上。雨蛙科的不少成員有很好的保護色,與環境混為一體,也有一些色彩鮮艷,最奇特的是美洲的紅眼蛙,靜止不動時只顯露綠色,不易發現,行動時則顯露出體側鮮艷的顏色,以迷惑敵人。
雨蛙生長繁殖
在正常情況下,處於繁殖季節的雨蛙喜歡縱聲歌唱。在產卵時,雌蛙會將卵集中產在池塘中某一片水域內。卵的直徑約有1毫米。在環境不好的市區池塘、河灘附近生活的雨蛙極少歌唱。產卵時,雌蛙會將卵分散的產到適於卵孵化的各水域內。
與郊區池塘中的單個產卵水域相比,市區單個產卵水域內的雨蛙卵總數平均多數百粒。但是,市區雨蛙卵的直徑比郊區雨蛙卵小平均10%以上。這些現象反映出,當市區水質欠佳、食物較少、危險較多等因素出現時會迫使雨蛙改變繁殖習性,應對當前的環境。
雨蛙分布範圍
雨蛙 在美洲種類最多;歐洲、亞洲、北非古北界種類少則只有雨蛙屬。在亞洲大部分熱帶地區沒有雨蛙(大洋洲的所謂雨蛙屬稱為雨浜蛙Litoria,被另列一科)。中國的雨蛙僅有9種,除山東、山西、安徽、 河南、 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
雨蛙品種分類
中南美的雨蛙形態、生態和產卵習性多樣化:頭部皮膚骨質化(可防禦乾旱);次在性陸棲或水棲;有的在葉腋處或樹葉上產卵,卵泡被葉片裹着,有的在池內築成泥窩之後產卵;雌蛙的背麵皮膚在繁殖季節形成「育兒」場所,如有的背麵皮膚褶疊成「囊袋」狀(如囊蛙),後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內生長發育,有的背周緣皮膚隆起形成淺碟狀(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貼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態和生態,皆因屬種而異;有的屬於直接發育類型,孵出時已完成變態。
中國各地常見有兩種:①無斑雨蛙(Hyla arboreaimmaculata)。背部皮膚光滑,呈嫩綠色,體側和腹面密布扁平白色的疣粒,多棲息於水邊樹上和草莖上,雄性有單個咽下外聲囊,鳴聲清亮。②中國雨蛙(H.chinensis)。體型小,色純綠,形態似無斑雨蛙,但體側有斑點,雄性有單個咽下外聲囊。
中國的雨蛙體形較小。背麵皮膚光滑,綠 雨蛙 色(如華西雨蛙);多生活在灌叢、蘆葦、高稈作物上,或塘邊、稻田及其附近的雜草上。白天匍匐在葉片上,黃昏或黎明頻繁活動。以蝽象、金龜子、葉甲蟲、象鼻蟲、蟻類等為食。常常1隻雨蛙先叫幾聲,然後眾蛙齊鳴,聲音響亮,特別是在下雨以後。3月下旬或4月初出蟄。4~6月在靜水域內產卵。卵徑1~1.5毫米。數十粒或數百粒卵成為1團,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鰭高而薄,上尾鰭一般自體背中部開始;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變態;9~10月開始冬眠。個體稍大的近親種有華南雨蛙(Hula simplex),多產於我國海南省和廣西、廣東省。常棲息於水域附近草叢間或甘蔗地或竹林里。
2015年6月,陝西佛坪熊貓谷景區工作人員偶然拍到罕見的秦嶺雨蛙。 日本樹蟾,形體小,體長2~4.5公分,雄蛙比較小,通常 日本雨蛙 4公分以下。頭部從吻端到鼓膜後方有黑色眼罩,顳褶明顯。皮膚光滑,身體背面綠色,但變化很大,也會呈現灰色或褐色調,有些個體背面有雲狀褐色斑紋,體側沒有黑斑。
指、趾末端具有明顯吸盤,趾間有蹼。雄蛙在咽下有單個外聲囊,鳴時膨脹呈球狀。第1指的基部有淺棕色指墊。白天伏在樹根附近的石縫或洞穴內,夜晚棲息灌木上。以昆蟲為食,捕食蟻類、椿象、象鼻蟲、金龜子等。日本雨蛙的繁殖期在4~8月,此時雄蛙遷移到低海拔稻田、濕地等靜止水域鳴叫,聲音非常嘹亮,一次產卵約250~800粒。非繁殖期時,常在下雨之前鳴叫,是名符其實的雨蛙。
雨蛙物種價值
實驗證明,雨蛙在防治水田病蟲害方面作用巨大,對環保型農 雨蛙卵 業大有幫助。
由於具有未消化就排泄的特徵,雨蛙的食量特別大,除蟲效果較好。實驗場的研究人員將一隻雨蛙和數百隻吸吮稻穗汁液的黑尾葉蟬裝在同一個直徑15厘米、高10厘米的容器里。在5天的時間裡,雨蛙每天吃50至70隻黑尾葉蟬。
《中國藥用動物志》中記載,華西雨蛙性澀、苦,涼。入心經。可活血止痛、活血生肌。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出血,外傷傷口久不癒合者。華西雨蛙全體,煎湯,5一10克,內服即可。
無斑雨蛙性苦,寒。肺經。可解毒殺蟲。治疥癬濕瘡,濕癬。可到中藥店進行選購,適量, 塗敷患處即可。
雨蛙飼養方法
大部分的雨蛙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質齒刮食藻類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蟲等小動物屍體,它們也會成群啃食。有些種類的蝌蚪沒有角質齒,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則以過濾水中浮游生物為食。
此外,艾氏樹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會定期回來產卵餵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夠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殘殺的現象。如果人工餵養,那麼就給它們吃麵包屑。如果是池塘里自然的,一般都是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蚊子的幼蟲、浮游生物、魚蟲等等。中國的雨蛙體形較小。背麵皮膚光滑,綠色(如華西雨蛙);多生活在灌叢、蘆葦、高稈作物上,或塘邊、稻田及其附近的雜草上。白天匍匐在葉片上,黃昏或黎明頻繁活動。
以蝽象、金龜子、葉甲蟲、象鼻蟲、蟻類等為食。常常1隻雨蛙先叫幾聲,然後眾蛙齊鳴,聲音響亮,特別是在下雨以後。3月下旬或4月初出蟄。4~6月在靜水域內產卵。卵徑1~1.5毫米。數十粒或數百粒卵成為1團,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鰭高而薄,上尾鰭一般自體背中部開始;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變態;9~10月開始冬眠。
雨蛙科學發現
2009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林東海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梁宋平教授等研究團隊 東北雨蛙 ,經過多年合作從華西雨蛙皮膚分泌液中發現了基因編碼的神經毒素。這是科學家首次從兩棲動物中發現基因編碼的神經毒素,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這種被命名為Anntoxin的毒素中含有60個氨基酸殘基、擁有2個分子內二硫鍵、通過阻斷河豚毒素敏感的鈉通道發揮神經毒素活性。該毒素主要分布於華西雨蛙皮膚,其含量高達25微克/克皮膚濕組織。對昆蟲、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具有很強的致死毒性。研究發現,Anntoxin與眼鏡蛇毒來源的神經毒素有顯著的結構同源性,也表現出了部分生物活性的相似性,而這些結構和功能的相似性暗示着動物毒素的一種可能的進化聯繫。
包括動物毒素、植物毒素、微生物毒素在內的生物毒素是指生物或微生物在其生長繁殖過程中或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其它生物物種有毒害作用並不可複製的化學物質,也稱為天然毒素。隨着對生物毒素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它對於化學生物、化學生態學以及醫學、藥學等諸多生命科學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在多年研究中,已從魚類、爬行類、哺乳類動物以及無脊椎動物身上發現了大量的基因編碼的神經毒素,卻一直沒有從兩棲動物中發現基因編碼的神經毒素。以前雖有關於兩棲動物南美箭毒蛙的生物鹼毒素的報道,但其不是由基因編碼的,而此次發現的兩棲動物神經毒素則為基因編碼產物,具有可遺傳性。該研究成果已正式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生物化學雜誌》,並被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合會科學作者作為亮點工作重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