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
雨量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從氣象學上的角度來講,雨量通常指空氣中水汽凝結下降及地之水量,露,霜,雹,雪等等,凝結並不包括在內。所謂雨量,就是在一定時段內,降落到水平面上(無滲漏、蒸發、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用雨量計測定。以毫米為單位。氣象台站在有降水的情況下,每隔6小時測量一次。把一個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稱為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雨量是用雨量器和雨量杯來計算的,雨量器是個圓柱形的開口筒,筒口面積在我國多為314平方厘米(直徑20厘米)。為了防止降水蒸發,中上部呈一漏洞型,下部放一儲水瓶。為觀測方便與上述口徑配套有一特製量杯,雨量杯的口徑為4厘米,因此每一毫米降水量在雨量杯上的長度為25毫米。為了連續記錄液態降水量,水文氣象部門多使用虹吸式雨量計或翻斗式遙測雨量計。它們的記錄紙,不但記錄了總降水量,還可以判定不同時段的降水量或降水強度。以在平面收集到的雨水深度表示,準確程度至0.25毫米或0.01寸。有時亦會以升每平方米 (1 L m-2 = 1 mm)表示。在氣象統計名詞上,雨量又可稱為降雨量,即一定時間內之降水累積量,其中,若降水量若小於0.1公厘視為雨跡。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