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雨雪登臨滕王閣(劉懿波)

《雨雪登臨滕王閣》中國當代作家劉懿波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雨雪登臨滕王閣

無論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凜冽塞北,還是清山秀水舞榭樓台的溫婉江南,亦或是一葉兀自橫臥於無人野渡的孤舟,原本不是一處可以流芳百世的勝景。但一經蘸上文字的馨香,便於行吟坐詠之間,有濃郁氤氳的靈氣撲面而來。或脫胎換骨,或羽化成蝶,繼而演繹成穿越千古的傳世經典。

南昌滕王閣就是於此。同名的樓閣原本有三處,山東滕州江西南昌四川閬中。為何獨有南昌滕王閣木秀於林,竟作為盛唐文化的典範躋身於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唐高宗永徽四年,李元嬰始建滕王閣,本是為達官貴人們上元觀燈、春日賞花、夏日納涼、九重登高、冬日賞雪、閣中品茶、聚餐飲酒、聽琴觀畫之場所。

至唐上元二年,初唐四傑之王勃應洪州都督閻伯嶼之邀登閣赴宴,並寫下膾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自此,滕王閣才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

正是因為青年才俊王子安的那一枝生花妙筆,成就了一貶再貶的滕王李元嬰,成就了曾經蠻荒的豫章故郡和洪都新府,更成就了贛水之側的這一座偉岸挺拔的千古名樓。

和許多人一樣,初識滕王閣緣於那頁水天一色的文字。朗朗上口間,一幅落霞與孤鶩繪就的江南水墨、一色秋水和漁舟互答的錦繡湖光,便牢牢定格在記憶的深處,印刻於我年少輕狂的夙願里:你和我今生一定有緣!

粉墨江南,勝跡何止百千,然獨留閣樓三處好。或許是緣分註定,或許是因慕心不變,雨雪中,終幸而觀之,榮而登之。

說來,登臨滕王閣卻正應了一句家鄉的老話:養女嫁江西。當然只取其字面本義而已,如今的江西早已是今非昔比。

雖然小兩口相識、工作、定居於廣東江門,但新婿小吳卻是江西上饒餘干縣人氏。既然結了親戚,前往江西認一認親家的門戶總還應該的。

正月初二,老少兩對、一家四口駕駛我的坐騎從湖南南縣直奔江西餘干。跨越湘鄂贛三省,千里之遙,中途恰經江西省會南昌。我定然不會放過這一睹江南名樓風采的良機。

初四,回程之時,不曾想突遇倒春寒,小雨夾着雪籽,打得擋風玻璃啪啪直響。但驟降的氣溫和割面的寒風未能阻擋我們尋勝訪古的火熱之情,依舊驅車如期到達景區。

滕王閣依贛江東側臨水而建,故正門為東。各自清點相機、雨傘等必須的裝備後,一行從東門而入。

一座橫跨約15米的二柱七檐彩繪仿宋牌樓矗立於眼前,正上方青石貼金橫匾有二。正面:滕閣秋風;背面:勝友如雲。

穿過牌樓,經過檢票口進入到閣前廣場。大理石的地面上繪有先天八卦太極圖,正中太極陰陽魚圖案色澤分明,在雨水的映襯下閃閃發光。

廣場兩側有抄手長廊,北為滕王閣詩詞集錦,內置歷代滕王閣詩詞碑刻99方;南是由158枚印章組合而成的滕王閣序印譜碑廊。

廣場的盡頭,一座宏偉壯麗的巍樓拔地而起,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又若一枝出泥的青蓮,獨佇於風雨飄搖之中,隔世而立。閱盡華夏起伏,靜觀歲月崢嶸。

是為主樓,樓之兩側有四角重檐輔亭兩座,北名「挹翠」,南為「壓江」。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山」字,形成了以閣為主體的龐大建築群。形貌之華麗,氣勢之恢弘,古來少有。

滕王閣自創建以來迭廢迭興29次,現閣是根據大師梁思成先生1942年所繪草圖,並參照天籟閣舊藏宋畫《滕王閣》及李誡《營造法一書》重新設計而成的仿宋式建築。

在眾多的江南名樓中,為何只有滕王閣以「閣」為名?因為樓是平地而起,而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樓。自唐以來規定只有皇家才能建閣,所以只有滕王閣以「閣」命名。

故滕王閣下部是象徵古城牆的高為12米兩級台座,主體建築淨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

台座以上之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

全閣瓦件皆採用宜興碧色琉璃瓦,正脊鴟吻相向而塑,高達3.5米。鴟吻者,龍生九子之一也,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之獸,取其滅火消災之寓意。周邊四脊龍吻朝外,四角嘲風小件依次排列,象徵祥瑞。勾頭、滴水均為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形。

自下而上,樓外分設四層金字匾額,十分醒目。

第一明層,檐下四塊生漆為底貼金橫匾,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系唐代懷素的狂草,故此匾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匾;西為「下臨無地」匾;南北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

第二明層,檐下高懸四幅巨型金字匾額,東為「江山入座」,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雲」,北為「朝來爽氣」,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

第三明層,檐下亦掛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分別為「東引甌越」、「南溟迥深」、「西控蠻荊」、「北辰高遠」。

頂檐之下,卻只於東、西兩向高懸藍底金邊,由東坡先生手書的「滕王閣」金匾各一塊。字體淳古道勁,氣勢欹傾而神氣橫溢。由於底色異於其它匾額,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迎着雨雪,走近主樓。正中為長卷式石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有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其上以隸書刻寫韓愈《新修滕王閣記》一篇,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縞素長卷。

其下,以黃、褐兩色鮮花間種「歡度春節」四字。兩側石獅亦系有紅色綢帶迎風飄揚。瞬時,新春喜氣自色彩中油然而生。

少許,廣場上的人越來越多,全然不顧頭頂的雨水和寒雪。想要拍一張好點照片已不是易事,搶占有利地形成為首要。

沿花崗岩高台拾級而上,兩級台座共為89級,寓意1989年落成開放,設計者可謂用心良苦。兩邊雕欄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是由一幅由毛主席手書的狂草拱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線條奔放呈左斜之勢,動感強烈。盡顯二王之秀逸,孫過庭之俊美,張旭之狂韻,懷素之放肆,蘇黃之雄厚。

步入大廳,躍入眼帘的是一幅屏風式樣的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遊人對此屏都頗為關注,我因早已熟記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的故事,反不以為然。既然王勃的佳作傳世以久,再去編一個說明由來的神話,似乎有節外生枝的嫌疑。

反倒是西廳的設置令我更感興趣,那仿真硅製作的場景,人物形態個個栩栩如生,人物表情張張唯妙唯肖。生動的再現了閻公重九宴賓、王勃當場作序的情景。凝神屏息少時,便仿佛有絲竹之聲隱約傳來,朦朧中,一華服少年應聲而起,沉思片刻,忽長袖飛舞,繼而在一片雷鳴般的掌聲中,那一杆羊毫擲地有聲。

有詩云:自有王勃作序後,別是人間翰墨場。當年那「極亭榭歌舞之勝」的樓台因少年才子的千古一序,竟然成為文人騷客吟風誦月之佳所。意外的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二層是一個暗層,所有陳設以「人傑」為主題。以壁畫《人傑圖》和銅牌狀元譜的形式詳細介紹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歷代名人80人和文武狀元48位。

三層為迴廊四繞的明層,以戲曲為主線,以壁畫《臨川夢》、崑曲服飾、傳統樂器、唐伎樂圖、青銅編鐘等為內容,展示戲曲成為樓閣文化的漫長曆程。

四層也是一個暗層,主要以「地靈」的主題,與第二層遙相呼應。通過《地靈圖》集中反映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了江西鍾靈毓秀的壯麗山河。

五層亦為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之處。中廳壁上鑲嵌着用黃銅板製作的《滕王閣序》銅碑,乃東坡居士親書,由能工巧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有磨漆畫《百蝶百花圖》,是為紀念滕派蝶畫鼻祖滕王李元嬰而作。詩曰: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

漫步迴廊,沿江眺望,但見一橋橫跨贛江兩岸,剛舉起相機欲留下它的偉岸。突然一陣勁風拂面,吹得我一個趔趄,一連倒退了好幾步,為安全起見,來不及細賞便只好回到閣內。

六層雖是暗層,但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牆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若由台座算起,此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

大廳中央,有漢白王圍欄四方通井,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有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

西廳是仿古展演廳,是一座小戲台。大廳南北東三面牆上均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

登臨滕王閣,猶如走進了一座藝術的聖殿,琳琅滿目的各種展示目不暇接。看似紛繁複雜,其實無非圍繞兩個人物:李元嬰與王勃;兩個主題:歌舞和《滕王閣序》。

當年,滕王建閣的初衷是為了「極亭榭歌舞之勝」。充其量只是李元嬰逃避殺身之禍的一種手段,他並未想到此閣後來會名揚四海,流芳百世。恰恰是因為王勃的這篇千古絕唱賦予斯樓以生命和靈魂,才使得滕王閣這座本來名不見經傳的樓閣聲名大振,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當然,也使得原本碌碌無為的李元嬰以及與此文相關的一眾人等得以和青年才俊王勃一起名垂青史。

就算如王勃序中所言: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但那些用來記錄勝地、盛筵、蘭亭、梓澤的文字卻得以萬世流傳。可見,任由時光流轉、世事滄桑,文脈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永遠也不會被歷史的煙塵所埋沒。

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頻頻回首中,滕王閣漸漸消失於蒙蒙雨雪之中。

於慕名而來的芸芸眾生之中,儘管有很多人都未曾見過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盛景,但人們依然願意為你幾番修身於贛水之畔,幾度潑墨於夢裡的江南。 [1]

作者簡介

劉懿波,男,湖南南縣人。系湖南省網絡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