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雪山灵芝寺

         
 雪山灵芝寺

 

 

 

目录

雪山灵芝寺

雪山灵芝寺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雪山上,灵芝寺起源于东汉时期,传说东汉皇帝刘秀的一个儿子来到薛山(今雪山),勤政爱民,其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云集。 其山南为广纳贤言,乐善好施之地方,此为善堌村的由来。后来,每年人们为了记念这位贤主,竖立神像,顶礼膜拜,尊称之为"梵王"。 灵芝寺是枣庄市尚存的为数极少的宗教古刹之一。 雪山本为薛山,后讹为雪山。 薛山是古薛河之源,薛河为古薛国的母河,所以以此得名。

历史沿革

灵芝寺起源于东汉时期,传说东汉皇帝刘秀的一个儿子来到薛山(今雪山),勤政爱民,其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云集。 其山南为广纳贤言,乐善好施之地方,此为善堌村的由来。 后来,每年人们为了记念这位贤主,竖立神像,顶礼膜拜,尊称之为"梵王"。 寺址内有石制僧塔一座,塔高8米,直径1.1米,塔基作为佛教建筑通常采用的莲花盆状。 塔身呈八棱形,覆于塔顶,上面采用浅浮雕技法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石塔整个造型玲珑别致,装置牢固,充分体现古代的建筑技艺和宗教艺术水平。 塔身用高浮雕镌刻“故滕县僧会悟善归府墓铭”,落款为“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说明此塔为灵芝寺住持僧会悟圆寂后寄放骨灰所在。 故此塔对宗教考古和灵芝寺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除僧塔外,寺址还保存一尊元代石坐佛,形体巨大,采用圆雕技法,造型生动。 在薛山东侧悟真岩陡壁上,有一尊唐代摩崖造像。石窟高出薛河水面约20米,洞窟高约1.3米,宽约1米,佛像身高1米,造型古朴。 明代诗人汤节《薛山灵芝寺》诗云: 雪山千古梵王家,宏殿辉煌静石哗。 涧引泉声鸣佩玉,窗含禅塔卧烟霞。 题诗客去龙归洞,飞锡僧来月满裟。

文物

行到如来修道处,盘陀石上涌金芽 盛唐时期山前侧就有了大寺院——灵芝寺,俗称东寺,雪山寺,使宗教文化在此久经不衰。 居考证灵芝寺最晚应建在唐代之前.灵芝寺现遗留唐碑两块,均在山巅,字迹已漫涣难以辩读.一块为唐天宝十二载岁次立,另一块唐天会八年.这些遗迹遗物,老百姓仍视为神灵的东西,供奉膜拜,倍加爱护。

典故

每到古历三月三日的庙会,香客不断,香火兴盛。 雪山顶上还有印传佛教“梵王庙”,从山下沿石阶拾级而上直至庙门。山顶筑有戏台供庙会期间演出。在灵芝寺西南方百米处还有一庵院。 山东崖壁之上有一岩洞,洞门上隽刻有“玄天古洞”大字,俗称为观,为道教所在,洞内塑有老子像。此观究其何名?建于何年代?不得而知。 岩洞迂回曲折,几经展转可下到崖壁最底端的“薛泉”处。 洞内有瞭望孔数眼可洞察洞外动向。 在洞中间有一出口,由此可攀登悬崖峭壁,石壁的险要处有历代石刻造像、碑文,犹存,是研究宗教文化在此兴衰发展的宝贵史料。 这洞也是历史上村民逃反避难的保护场所,相传日寇来时老百姓数百人躲进此洞免遭祸害。 “雪山”半腰处还依势修造了一石寨墙,据说已有200年的历史。 寨内建有民居,现有残垣断壁仍清晰可见。 它见证了当年百姓遭遇饥荒,民不聊生的场景。 揭竿而起的饥民为了生存、活命到处抢劫,当地村民为自卫防止“马子”的抢掠,而在梵王庙周围筑寨祈求神灵保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年代。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四面环山远离城镇,交通闭塞,东接抱犊崮山系,是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的绝好理想地点。 1937年,滕县地下党在中共苏鲁豫皖特委的领导下,在雪山寺建立了滕县特支成了红色景区。    [1]

参考文献

  1. 雪山灵芝寺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