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頭
雷公頭又名香附(學名:Cyperus rotundus),別名莎草、大香附、土香(台灣和閩南一帶)、水香棱、地藾草,
為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三棱形,高40厘米;
葉近基生出,細長,呈線形,略比莖短,約20厘米。葉脈平行,
中脈明顯,春夏開花抽穗。莎草多生于山坡草地或水邊濕地上,在中國廣大地區都有分布。
基本信息
別稱:香頭草、回頭青、雀頭香[1]
界:植物界
科:莎草科
分布區域: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
中文名稱:香附
外文名稱:RhizomaCyperi
基本簡介
香附,原名「莎草」,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中品。
《唐本草》始稱香附子。《本草綱目》列入草部芳草類,名「莎草香附子",並云:
「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
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
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
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暴乾貨之」。
《植物名實圖考》有香附的播圖。現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習慣與歷代本草所載相符。
中藥屬性
目錄
基本介紹
名稱 :香附
學名:Rhizoma Cyperi (Nutgrass Galingale Rhizome)
別名:香頭草、回頭青、雀頭香(《江表傳》),莎草根(《別錄》),香附子(《唐本草》),
豬通草茹(《陸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藥志》),苦羌頭(《中藥材手冊》),東香附,毛香附。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別錄》:味甘,微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辛。
④《綱目》:氣平,味辛微苦微甘。
歸經:入肝、三焦經。
①《綱目》:手足默陰、手少陽,兼行十二經、八脈氣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經。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宜忌: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綱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良。
②《本草經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
③《本草匯言》: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
用法用量:6-9g
生用解表止痛,醋炒消積止痛,酒炒通絡止痛,炒炭止血。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調敷或作餅熱熨。
中醫傳承
經典選方
① 治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
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1600克,縮砂仁400克,甘草(爁)200克。
上為細末。每服10克,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② 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500克,甘草(炒)50克,
香附子(去皮毛,焙乾)1000克。上為細末。每服10克,
人鹽少許,或不着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③ 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100克,蘄艾葉25克。
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④ 解諸郁: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
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 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50克,白礬末25克。
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⑥ 治偏正頭痛:川芎100克,香附子(炒)200克。
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2]
⑦ 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⑧ 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
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後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⑨ 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10克,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⑩ 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⑾ 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二、三十丸。(《聖惠方》)
⑿ 治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10克,海藻5克。煎酒空心調下,並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⒀ 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10克。(《中藏經》鐵罩散)
⒁ 治元髒虛冷,月侯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
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250克。醋煮
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⒂ 治瘰癧流注腫塊,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或痛:
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
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外科發揮》)
⒃ 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50克,麝香二分。
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100克,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
(《醫學心悟》香附餅) ⒄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蔔子煎湯,早夜各服10克,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⒅ 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⒆ 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100克,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200克,
甘草(炙)50克。上為粗末。每服15克,水一盞,煎七分,
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10克,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⒇ 治跌打損傷:炒香附20克,薑黃30克。共研細末。
每日服三次,每次服10克。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1) 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25克。
製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備用。
用法:一先將患處洗淨,去硬繭,以不出血為度。
再以少量藥液加熱,用棉簽蘸藥液塗患處,每日二次。
二將備用之藥液倒入小容器內2~5毫升,加熱,再扣在疣上3~5分鐘,連續五次即可。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葡萄糖、果糖、澱粉、揮髮油。
揮髮油中主要為香附子烯(Cyperene)、香附醇(Cy- perol)、異香附醇(Isocyperol)、
並含β-蒎烯(β-Pi- nene)、莰烯(Camphene)、1,8-桉葉素(1,8-Cineo- le)、
檸檬烯(Limonene)、芹子三烯(Selinatriene)、β-芹子烯(β-Selinene)、
α-香附酮(α-Cyperone)、β-香附酮(β-Cyperone)、
香附醇酮(Cyperolone)、莎草薁酮(Rotundone)、
環氧莎草薁酮(Epoxyguaine)、考布松(Kobusone)及異考布松(Isokobusone).
亦含三萜類、黃酮類及生物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