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庫哈斯
雷姆·庫哈斯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1944年11月17日出生於荷蘭鹿特丹,早年曾從事劇本創作並當過記者。1968-1972年轉行學建築,就讀於倫敦一所頗具前衛意識的建築學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1972至1979年間,他曾在當時建築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務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紐約城市規劃/建築研究室工作過,同時也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1975年,庫哈斯與其合作者共同創建了OMA事務所,試圖通過理論及實踐,探討當今文化環境下現代建築發展的新思路。 1978年,庫哈斯出版《癲瘋的紐約——曼哈頓的宣言》一書之後,幾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築,努力實現或證實他早年在書中所提出的建築理想和宣言,特別是外表與內在行為簡單分裂論。[1]>
雷姆·庫哈斯 | |
---|---|
出生 | 1944年11月17日 |
國籍 | 荷蘭 |
職業 | 建築師 |
目錄
人物簡介[2]>
- 雷姆·庫哈斯,1944年11月17日出生。幼年在印度尼西亞度過,後移居阿姆斯特丹。
- 19歲開始,他為荷蘭的《海牙郵報》主持名為「人、動物和東西」的閒話專欄,並為該雜誌的文化專欄撰稿。業餘時間他會在和一群朋友組成的*小組中從事*劇本創作。
- 發生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68風暴」使雷姆·庫哈斯從記者和劇作家轉變為一個建築師。這一轉向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從記者庫哈斯到建築師庫哈斯。雖然他的記者身份在「68風暴」之後便已告終結,但其記者的血液卻依然流淌。建築成為他發掘和*事件的方式,而他將記者對事件的本能關注帶入了建築。
- 1968至1972年他就讀於倫敦一所頗具前衛意識的建築學院AASchoolofArchitecture。從那時起,他對當代文化環境下的建築現象就開始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興趣。
- 1972年,harkness研究獎學金使他得以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
- 1972至1979年間,他曾在當時建築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務所以及Petere的紐約城市規劃、建築研究室工作過,同時也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期間他分析都會文化在建築上的衝擊,進而出版了追溯曼哈頓都市沿革之著作《狂譫紐約》(DeliriousNewYork)。
- 1975年於倫敦,與Zenghelis夫婦(EliaandZoe)和MadelonVriesendorp共同成立了大都會建築辦公室(OfficeforMetropolitanArchitecture簡稱OMA,其宗旨不但在定義理論上建築與當代文化背景的新型態關係,並實際加以執行。
- 1978年起,OMA陸續接獲多件位於荷蘭的案子,如位于海牙的議會增建案,使他逐漸將OMA的主要業務集中於鹿特丹,在同時,庫哈斯創辦了Grosztstadt基金會,此基金會為一獨立的部門,其目的在辦理有關於OMA之文化相關活動,如展覽會、出版刊物等。在1996年出版的《S,M,L,XL》收錄了有關於OMA至今的作品。
- 庫哈斯參與的項目包括法國里爾市總體規劃、美國洛杉磯環球影城總部規劃、中央電視台新大樓的設計等。其設計作品曾獲得多種獎項,其中包括全球建築界的最高獎——普利茲克獎。雷姆·庫哈斯的許多研究,包括建築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說他是當今最富有浪漫及烏托邦色彩的建築師,是建築師中的藝術家。他之所以引起許多青年學生或建築師莫名的崇拜,無疑與他旗幟鮮明地維護現代主義精神、具有無限創造*有很大的關係。目前他是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首席設計師、哈佛大學教授。
雷姆·庫哈斯[1]]
創作階段
當代性和現實感
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如何认识库哈斯的理论呢?这里拟从库哈斯的叙述方式与理论根基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理解。
- 《顛狂的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1978年)是庫氏在大都會建築學領域撰寫的奇幻"建築小說",也是了解庫哈斯城市理論的最重要的文獻。這部集論文、方案、作品於一體而編織的美學文本,對當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現實進行超現實主義的批評。所謂超現實,就是脫離了普遍的理論論述結構。一般的理論模式都為:是什麼(問題的本體論)----為什麼(問題的研究方法論)----怎麼辦(問題的現實意義及解決方案)。從庫哈斯的有關著作來看,他只注重了第一步驟的渲染和鋪陳,偶爾涉及到第二點的研究方法論,而絕少提及第三點。這種似乎從記者生涯中養成的恣意文風形成了庫哈斯的研究習慣。
對城市的認識
- 在對城市的認識的過程中,庫哈斯的思考路徑不是順着建築學的既定理論框架進行思考。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諸如網絡對社會形態的影響、新時代生活方式的變革、建築不得不進行革命的必要性、對城市發展速度的思考、資本財富在城市進程中作用的再認識、建築師的收入與建築作品及建設速度之間的關係----包羅萬象、不一而足。(圖二)幾乎我們一般接觸到的新事物,都庫哈斯被納入了對建築學的反思之中。這種反思構成了庫哈斯理論的基礎,所指者何並不唯一,分析視角時常變化,難免有極大的眩目感和跳躍性。
建築屬於城市
- 從微觀上講,他要求建築應對每種社會新問題做出回應,以保持一種先進性。從宏觀來講,他的結論就是建築學的「末世論」,他在普利茨獎授獎儀式上發表講話中說道:「我們仍沉浸在沙漿的死海中。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自身從「永恆」中解放出來,轉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築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這種末世論不是滅亡論,而是指傳統建築學理論的解體與消亡。
- 比如,庫哈斯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的思想。他認為今天城市變化的真正力量在於資本流動,而非職業設計。城市是晚期資本主義文明產生的無盡重複的結構模塊,設計只能以此現實為前提思考並成形。在這個意義上, 庫哈斯顛覆了傳統"場所"的概念。
主要作品
- 法國圖書館(1981年)
- 拉維萊特公園(1982年)
- 康索現代藝術中心(1988年)
- 荷蘭舞蹈劇院(1988年)
- 波爾多住宅(1994年)
- 荷蘭駐德國大使館(1997年)
- 現代藝術博物館擴建(1997年)
- 西雅圖中央圖書館(1999年)
- 中央電視台新址大樓(2002年)
- Prada專賣店室內設計(紐約2003年,洛杉磯2004年)
- 葡萄牙波多音樂廳(2005年)
- 台北藝術中心(2008年)
主要著作
- 《癲狂的紐約——一部曼哈頓的回溯性的宣言》(1978年),此書為庫哈斯運用社會學研究建築問題的開端;
- 《小、中、大、超大(S,M,L,XL)》(1995年),此書為庫哈斯及同事運用現象學的種種知識思考建築概念的紀錄;
- 《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2002年),此書為庫哈斯在成為哈佛建築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後研究建築和都市狀況的研究成果,他以「城市項目」為單位,包括對中國珠江三角洲五座城市的研究;
- 《哈佛購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2002年),此書研究了購物和零售消費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
主要獎項
- 庫哈斯於2000年獲得第22屆普利茲克獎。
- 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組委會頒出了2010年的第一個金獅獎———金獅獎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