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距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震中距
釋 義; 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
特 點; 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破壞越重
決 定; 各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的強弱
介紹; 震中距的大小,決定了各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的強弱。震中距大則受影響小,震中距小則受影響大。隨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
地震分類
四川省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
四川省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 根據距離,地震可分為3種
1。地方震: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遠震: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劃分為如下幾類:
地球上發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淺,從地下幾千米至數百千米,均有地震發生。
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60千米的地震;也稱為正常深度地震。
世界上大多數地震都是淺源地震。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震源深度大於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記錄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約為700多千米。有時也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統稱為深震。
地方震
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地震。
四川省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
近震
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的地震。遠震
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
地震波
地震發生在地下深處,地表為什麼會振動?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時產生的彈性波,在地球內部和地球表面傳播的結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會向四周擴散一樣。這種發生于震源,並向四外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是由好幾種波組成的。經歷過地震都知道,地
四川省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
震來臨的時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才是前後或左右晃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震源同時發出兩種類型的地震波。其中引起上下顛動的那種波振動比較弱,但度比較快;引起晃動的那種波振動比較強,但速度比較慢;所以你就會感到先顛後晃,而且晃總比顛來得明顯。
那個跑在前面的叫縱波,跑在後面的叫模波;它們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各種複雜情況,還會形成其它的波。所以,地震波的組成是很複雜的。地震波從震源發出後,隨着傳播距離越來越遠,振動也會越來越減弱。就像聲音在空氣中傳播,越遠聲音就越小一樣。
地震自救
破壞性地震
做好地震預報 地震之前是有預兆的。現在所知道的這種預兆是:地下水變渾、翻花、冒泡、變味;雞鴨豬羊亂跑亂叫;老鼠外逃,魚兒在水面亂跳,蛇到處亂竄。這種情況預示着地殼將彎曲、摺皺斷裂,就要發生地震了。目前全世界任何國家都難以準確預報地震,我國的地震預報可以說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大多數地震預報能夠指出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間內有可能發生地震。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遼寧省海城地區曾發生過6級以上的地震,臨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內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並反覆宣講地震知只,結果傷亡人數減少到了最低限度。所以,預防地震的關鍵在於預報及時、準備充分、掌握地震時的救護知識。
制定家庭防震計劃 一旦發生地震,就可能使我們的供電、供水、供熱系統,交通系統,生活必需品供應系統,信息系統,以及醫療衛生系統遭到某種程度的破壞,影響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們應該制定一個家庭防震計劃。
首先要排除室內高處的懸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擺放的物品,改變其擺放位置和方式,使其不易震倒傷人。同時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床要搬到離玻璃窗遠一些的地方。窗上貼上防碎膠條。防震用具包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為脫離危險,你也許只有抓取一件物品的時間,急用物品都在其中,它會幫你渡過難關。這些物品中包括現金、飲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的藥品。
學校應做好地震前的準備 在中、小學應該普及防震知識,震區學校應有防震訓練的方案,若正在上課時發生地震,老師應馬上給學生一個簡單明確的指令,讓學生就地閉眼伏在課桌下。一個地區,在某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地震時。家庭和學校要經常溝通。震區有條件的學校應備救災物品,如:急救醫藥用品、防寒防雨用品、工具等,並按班級或教室分配,直到個人手中。
應急措施 如果發生了地震怎樣保護自己呢?
一旦發生了地震,若是在外邊,千萬不要靠近樓房、煙囪、電線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築物或樹木,要離開橋樑、立交公路,到空曠的田野較為安全。地震雖然是造成人口傷亡的天災,但也不是不可預防的。如果能把握時機、運用防震知識就可以保護自己如地震發生前觀察到鳥、動物的異常躁動;地震發生時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如果不幸被埋,應該用能夠抓到的東西將周圍的大塊板塊進行加固,防止二次坍塌再次造成傷害。
發生原因
日本新潟6.8級地震
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有如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 1965 年加拿
日本新潟6.8級地震
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首先 提出"板塊"概念, 1968 年法國人把全球岩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板塊學說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學說的綜合與延伸,它雖不能解決地殼運動的所有問題,卻為地震成因的理論研究。
地球的構造 1、地球的構造,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實心橢圓球體,平均半徑為6370千米(圖3)。地球的內部好比一個煮熟的雞蛋,最外層相當於蛋殼的部分叫做地殼,平均厚度為3
5.4千米,由各種岩石和土壤層組成。地球的中間層相當於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約為2900千米,由成分複雜的岩漿物組成,溫度高達1000-2000℃。地球最內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徑約為3470千米,由鐵、鎳等很"重"的物質構成,溫度可達5000℃,壓力高達幾百萬帕斯卡。多數構造地震發生在地殼的岩石層內,也有的發生在地幔的上部。
智利地震酒店塌落壓毀汽車
地震是地殼岩石的突然變化 2、地震是地殼岩石的突然變化,地殼岩石層在力的作用下會形成褶皺;褶皺進一步彎曲就會折斷,形成斷裂;斷裂兩邊進一步位置錯動,形成斷層。褶皺的形成是非常緩慢的,而褶皺斷裂、錯動卻往往發生於瞬間。構造地震就是地殼中的岩石突然斷裂、錯動引起的地面振動。
"板塊"運動 3、"板塊"運動,是什麼原因引起地殼岩石層的這些變化呢?世界各國科學家長期研究發現,地殼並不完整,厚薄也不均勻,而是分成幾大塊"板塊"。在地球內部巨大力量的推動下,這些"板塊"像是在地幔的岩漿上"漂浮",或因互相接近而擠壓、俯衝,或因互相遠離而發生拖拽,形成岩石層複雜的運動。岩石層通過數億年緩慢的運動,造出了如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脈這樣的高原峻岭,也造成出了大西洋、印度洋這樣的浩瀚大海,形成了今天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在岩石層緩慢變化的同時,岩石層局部不斷發生急劇的斷裂和錯動,造成了大小小的地震。日本是一個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這與日本列島處在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的交界區域有關。
據國家地震台網測定,17日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漾濞彝族自治縣交界發生的5.0級地震震中距離洱源縣城、漾濞縣城均約30公里,距昆明市約310公里。2013年3月3日,該地區附近曾發生5.5級地震,造成30人受傷。
新華網快訊:當地時間22日凌晨3時許,保加利亞發生5.8級地震,震中位於佩爾尼克市以北9公里,距首都索非亞有25公里。索非亞有明顯震感,已有市民下樓躲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