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霍去病墓位於中國陝西省興平市漢茂陵內,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墓,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於元狩六年(前117年)病卒,年僅二十四歲。漢武帝將其安葬在其陵墓茂陵東側,壘土為冢。墓冢底部南北長92米,東西寬61米,高15.5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現存石雕十八件,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墓冢石雕。

目錄

文物簡介

中國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墓冢。在陝西省興平市東北約15公里處。霍去病 (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18歲領兵作戰,曾先後 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 (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 1.9 米,高 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1],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跼蹙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兇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態各異。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

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於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現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兩廊內。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為茂陵博物館。

石雕簡介

漢代雕刻藝術珍品。霍去病是西漢西漢武帝的名將,因有戰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死後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紀念。石雕作於西漢元狩,有象、牛、馬、豬、虎、羊、「怪獸食羊」、「人與熊斗」和「馬踏匈奴」等16件。多是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組石雕。代表作品為「馬踏匈奴」、「伏虎」、「躍馬」等。霍去病墓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石雕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墳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鬥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霍去病簡介

(前140—前117)西漢名將,軍事家。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票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里,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歿於軍中。武帝甚為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功,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發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從長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着喪服,恭候迎送。為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德,衛青墓修成廬山(顏山亦名廬山)狀,霍去病墓修成祁連山(霍去病曾出擊匈奴於祁連山)狀[2]

視頻

霍去病墓 相關視頻

霍去病墓地,形如祁連山,墓前一國寶級文物威武霸氣
探訪驃騎將軍霍去病墓,在茂陵博物館內,他的墓形似祁連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