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霍夫曼(數學家)

霍夫曼

海因茨·霍夫曼(HeinzHoffmann,1910年11月28日-1985年12月2日),生於德國曼海姆一個工人階級家庭。

1926年加入德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33年-1935年,作為德共曼海姆地區領導成員進行地下活動,代號「庫特」。1935年遭到通緝,化名「海因茨·羅斯」(該名一直用到1945年)經捷克斯洛伐克逃往蘇聯,他也是一部巨作的作家,胡桃夾子。1985年12月2日逝世於柏林附近的斯特拉斯堡,葬於中央公墓。1986年,民德第九裝甲師更名「海因茨·霍夫曼」師,這是民德首次為師命名。柏林一條大街也更名「海因茨·霍夫曼」大街

目錄

經歷介紹

海因茨·霍夫曼(HeinzHoffmann,1910.11.28-1985.12.2),生於曼海姆一個工人階級家庭。1925年找了一份修理汽車的工作。1926年加入德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30-1933年,做機修工。此間因參加示威與參與鬥毆而被短期監禁。

1933-1935年,作為德共曼海姆地區領導成員進行地下活動代號「庫特」。1935年遭到通緝,化名「海因茨·羅斯」(該名一直用到1945年)經捷克斯洛伐克逃往蘇聯。

西班牙1935-1936年,就讀莫斯科列寧國際學校。1936年11月-1937年2月在梁贊參加為期兩個半月的軍事訓練,為支援西班牙共和軍做準備。1937年3月17日到達西班牙,任國際縱隊第十一旅訓練營武器教官。5月27日,任國際縱隊第十一旅第二營政治教導員。7月7日,任國際縱隊第十一旅第二營營長。8日在戰鬥中面部負輕傷不下火線。24日雙腿和腹部受重傷,被送往馬德里醫院治療。1938年6月轉到法國治療,1939年6月後返回蘇聯。

保衛蘇聯1941年參加共產國際培訓班。1941-1942年,戰俘營政治委員。1942-1945年,中央反法西斯學校政治委員。1945年,德國共產黨黨校校長。

戰後初期1946年1月2日回到德國蘇占區。同年加入德國統一社會黨。1946-1947年供職於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先後任威廉·皮克和瓦爾特·烏布里希的秘書。

執掌防務1947-1949年,統一社會黨柏林市委書記。1949-1955年,內務部副部長,1952-1955年兼駐營人民警察部隊總司令。1952年晉升中將。1955-1957年,就讀蘇聯伏羅希洛夫軍事學院。與另十一名高級學員是在該學院學習戰略課程的首批民德人,也因此當民德國家人民軍成立時,並不在國內。1957-1960年,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8-1960年兼總參謀長。1959年晉升上將。1960年接替斯托夫,出任國防部長,並因此進入國防委員會,擔任職直到逝世。1961年晉升大將。1973年起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

1985年12月2日逝世於柏林附近的斯特拉斯堡,葬於中央公墓。1986年,民德第九裝甲師更名「海因茨·霍夫曼」師,這是民德首次為師命名。柏林一條大街也更名「海因茨·霍夫曼」大街。

同名人物演員達斯汀·霍夫曼(DustinHoffman,1937.8.8-),生於美國洛杉磯。1965年進入百老匯,次年因參加演出《第五匹馬的旅程》而為人矚目,並獲奧比獎。隨後又演出滑稽劇《是嗎?》獲得成功。其時,導演邁克·尼科爾籌拍影片《畢業生》,選他擔任男主角,他獲得當年度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1969年,在《午夜牛郎》中扮演一名流浪漢,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1979年因主演《克萊默夫婦》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1988年又因主演《雨人》再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其表演真實感人,善於塑造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其他影片還有《蝴蝶》、《倫尼》、《總統班底》和《寶貝兒》等。

成長經歷

對演戲非常認真、投入,為演好角色,哪怕小角色,也要反覆研討,深入體驗。例如,為了演好《上班時間》里一個坐過牢的小偷,幾乎花了他八個月的時間,訪問了全美各地的監獄,偷拍了一部記錄片,還訪問了一些獲釋罪犯。70年代,他主演了一些令人難忘的影片:在《小巨人》中,演一位被印第安人收留的白人,從16歲演到120歲,時間跨度達一百年;在《巴比龍》中,扮演偽造債券的犯人,判刑後被押送魔鬼島上服苦役,演技很有特色;在《倫尼》中,扮演美國喜劇家倫尼,第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家庭倫理片《克萊默夫婦》中的絕佳表現,終使他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同時,還獲得了紐約電影評議會最佳男主角獎、好萊塢最佳男 主角金球獎等。之後,暫離電影界,回到百老匯,導演舞台劇《小鎮風光》。1982年,重回銀幕,在賣座喜劇片《寶貝兒》里一人扮演男、女兩個角色,第五次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並獲好萊塢最佳男主角金球獎、全美電影評論家聯合會的最佳男主角獎。1984年,赴紐約主演舞台劇《推銷員之死》。1986年,主演驚險偵探片《拉布拉瓦》,片酬高達600萬美元。1989年,在《雨人》中成功扮演了一位精神病人,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好萊塢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男主角獎。

律師恩斯特·提奧多·阿馬迪烏斯·霍夫曼(ErnstTheodorAmadeusHoffmann,1776.1.24-1822.6.25),生於柯尼斯堡一個律師家庭,1792年入柯尼斯堡大學攻讀法律。1796-1798年在格洛高當見習陪審員,此後在柏林和波茲南的司法機關任職。1802年因畫漫畫諷刺普魯士軍官受到處罰,翌年到華沙政府任職。1806年因拒絕向占領華沙的法國軍隊宣誓效忠而被革職。1808年起先後擔任樂隊指揮、舞台美術、作曲、音樂教師、音樂評論等。1814年在柏林普魯士政府工作。1816年任柏林高等法院顧問。1819年被任命為「叛國集團及其他危險活動調查委員會」委員,因主持公道於1820年受審,翌年辭去職務,又被任命為柏林高等法院上訴判決院委員。不久四肢癱瘓後在柏林逝世。

多才多藝

一生共創作50多篇中短篇小說、3部長篇小說,此外還擅長作曲和繪畫,寫了2部歌劇、1部彌撒曲和1部交響樂。其小說大多結集出版。《卡洛式的幻想故事》仿效17世紀法國銅版畫家卡洛諷刺、怪誕的藝術風格,將人的世界和動物世界交織在一起,主要探討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對輕視藝術和藝術家的封建-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的童話中魔幻和鬼怪的東西同人們的日常生活奇妙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德國藝術童話的高峰。長篇小說《魔鬼的萬靈藥水》描寫修道院的一個僧侶因喝了萬靈藥水而受魔鬼的控制,變成勾引女人的騙子和殺人兇手,最後又回到修道院,痛心懺悔,以表現人的雙重天性。隨後出版小說集《夜間故事》。1814年重返柏林後,常與朋友一起聚會,談論文學藝術,朗誦自己的作品,稱為謝拉皮翁夜會。他還寫了小說集《謝拉皮翁兄弟》,在歐美各國產生過很大影響。其中的長篇童話小說《跳蚤師傅》歌頌了真摯的愛情,未完成的長篇小說《雄貓穆爾的生活觀》借兩個不同藝術家的不同經歷,繼續探討藝術家同社會的矛盾,嘲諷了當時的德國社會以及貴族資產階級的風俗習尚。小說《堂兄樓角的小窗》是作家對自己癱瘓在床的生活狀況的寫照。其中的《胡桃夾子與老鼠國王》更是被改編成芭蕾舞劇、音樂劇、話劇、電影、動畫等,在世界上影響巨大,成為了最著名的童話之一。

歷史評價

德國後期浪漫派的重要作家。作品多神秘怪誕,以誇張手法對現實進行諷刺和揭露,所描寫的人際關係的異化和採用的自由聯想、內心獨白、誇張荒誕、多層次結構等手法與後來的現代主義文學有很深的淵源。

教授

奧格斯特·威廉·馮·霍夫曼(AugustWilhelmvonHofmann,1818.4.8-1892.5.2),生于吉森,1836年入吉森大學學習法律,後受到化學家J.von李比希的影響,改學化學,1841年獲博士學位,即留校任李比希的助手。1845年任倫敦皇家化學學院首任院長和化學教授。1865年回國,任柏林大學教授。185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68年創建德國化學會並任會長多年。卒於柏林。

霍夫曼最先將實驗教學介紹到英國,並培養了W.H.Jr.珀金和E.弗蘭克蘭等著名化學家。回國後又把實驗教學帶到柏林。霍夫曼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最初研究煤焦油化學,在英國期間解決了英國工業革命中面臨的煤焦油副產品處理問題,開創了煤焦油染料工業。珀金在他的指導下於1856年合成了第一個人造染料苯胺紫,他本人合成了品紅,從品紅開始,合成一系列紫色染料,稱霍夫曼紫。回國後發展了以煤焦油為原料的德國染料工業。他在有機化學方面的貢獻還有:研究苯胺的組成;由氨和鹵代烷製得胺類;發現異氰酸苯酯、二苯肼、二苯胺、異腈、甲醛;制定測定分子量用的蒸氣密度法,改進有機分析和操作法;發現四級銨鹼加熱至100℃以上分解成烯烴、三級胺和水的反應,稱霍夫曼反應(見霍夫曼規則)。

霍夫曼在化學理論方面,於1849年最先提出「氨型」的概念,成為後來「類型說」的基礎。他提出胺類是由氨衍生而來的,其中氫原子為烴基取代而成。伯、仲、叔胺由此命名。他發現了季銨鹽,指出氫氧化四乙銨為強鹼性。霍夫曼發表論文300多篇,著有《有機分析手冊》和《現代化學導論》等書。

總裁

弗朗科伊斯·霍夫曼(FrancoisHoffman),南非最大礦業公司TransHex總裁,親自發現近四十個鑽石砂礦、擔任近十年南非鑽石協會會長、創建了MichaelDiamonds(邁克爾鑽石)的零售品牌、被譽為「鑽石砂礦之父」。

2002年,將邁克爾鑽石零售品牌推廣到了中國市場;2004年,南非邁克爾鑽石作為獲得南非政府支持在中國推廣的南非鑽石品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成立南非邁克爾鑽石有限公司。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1995 恐怖地帶 Col,SamDaniels ---- ---- 1992 英雄 ---- ---- ---- 1988 雨人 RaymondBabbitt ---- ---- 1985 推銷員之死 ---- ---- ---- 1982 窈窕淑男 ---- ---- ---- 1979 克萊默夫婦 TedKramer ---- ---- 1974 萊妮 ---- ---- ---- 1970 小巨人 ---- ---- ---- 1969 午夜牛郎 Ratso ---- ---- 1967 畢業生 BenjaminBraddock ---- ----

第五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第六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第四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四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四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五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畫家

漢斯·霍夫曼(HansHofmann,1880.3.21-1966.2.17),德裔美國美術教育家,畫家。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維森堡,早年在巴黎以立體主義風格畫靜物和風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德國。1930年遷居美國,1934年創辦霍夫曼美術學校,傳播現代派繪畫原理,提倡純抽象創造性表現,培養了一大批藝術家。他本人1940年以後的繪畫作品多為抽象畫,代表作《春》、《大門》等被認為是最早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逝世於紐約。

化學家

1965年與導師伍德沃德(1965年化學獎獲得者)共同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運用這一原理,化學家無須進行複雜的計算,只要考慮反應物和產物的對稱性質就能判斷反應能否發生。1981年獲獎,伍德沃德於1979年逝世未能再次獲獎。

園林師

1932年1月23日出生,1952年在瑞士巴塞爾大學獲動物學博士學位。1954年在法國南部城市Camargue建立的濕地私人研究中心主要奠基人,這一研究中心主要致力於濕地研究和管理。霍夫曼先生在此擔任常務董事20年之久。1974年,他提議建立了TourduValat基金。這項基金主要是引導和促進Camargue城和地中海地區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科學研究。

1958年霍夫曼先生開始和IUCN合作,並在1960-1969年擔任IUCN的副主席。1960年霍夫曼先生髮起了一項拯救瓜達爾基維爾河(西班牙南部)周邊自然濕地的活動,這項活動的開展,使得WWF和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視,在1964年他們聯合購買了河岸邊的濕地,並在1969年成了Donana國家自然公園。

1961年他領導了一個名叫MAR的國際項目,這一項目聯合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保護理事會(ICBP)和國際水禽與濕地研究局(IWRB)開展對溫帶濕地保護和管理。1963年底,首次在地中海地區,包括希臘進行了大規模的越冬水鳥普查,他們在Karla湖發現了最大的越冬水鳥種群。MAR項目的結果是獲得水禽統計方面數據、整理出來了濕地名錄,最終誕生了保護國際重要濕地的國際公約,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1971年在伊朗Ramsar簽署的拉姆薩爾公約,簡稱濕地公約。

1960-1961年霍夫曼先生和尼科爾森以及斯科特先生討論建立一項國際基金用於支持保護工作,同年9月份,他們和眾多的保護學家一起建立了WWF,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961-1988年霍夫曼先生擔任WWF的副主席;1988年以後一直擔任名譽副主席。1971-1978年他擔任執行副主,1962-1969年,霍夫曼先生在國際水禽與濕地研究局(IWRB),也就是現在的濕地國際,擔任名譽主任。2004年濕地國際創立了霍夫曼獎用來表彰濕地科學和保護的卓越成就。1966-1969年擔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副主席;1970年霍夫曼先生參與建立了Camargue國家公園,並在委員會和董事會擔任不同職務。1971年霍夫曼先生和鮑爾等發表了「希臘北部自然保護區建設意見」,這一意見直接促使了Prespa自然保護公園的建立。1990年12月,Prespa保護協會建立,霍夫曼先生擔任主席一直到2002年。2003年他被授予名譽主席。1979年擔任英國野鳥信託基金的副主席,並於1983年被授予終身名譽會員。984-1988年,霍夫曼先生擔任WWF總部保護委員會的主席,1984-1990年擔任國際鳥盟(BirdlifeInternational)的執行委員會委員。1982-1996年,霍夫曼先生擔任WWF-法國的董事和科學委員會委員。1996-2000年12月擔任WWF-法國主席,並在離任後被授予名譽主席。1985年,霍夫曼先生建立了FondationInternationaleduBancd』Arguin(FIBA),並擔任主席到2001年。這項基金的目的在於鞏固和加強毛里塔尼亞Bancd』Arguin國家自然公園的保護。2002年,FIBA執行ProgrammeRégionalC?tierMarin(PRCM)的項目旨在幫助西非國家的自然保護工作。1994年霍夫曼先生參與了WWF-希臘的建立,並擔任董事到2001年。1994年霍夫曼先生建立了MAVA基金用於自然保護,他本人親自擔任董事長。2003年,霍夫曼先生主持創辦了牛津大學愛德華鳥類學院鳥類學專業。霍夫曼先生總共發表了60部著作,主要包括鳥類學,濕地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等方面。

藏學家

(1912—),生於德國西部弗倫斯堡,1932—1938年在柏林大學學習印度學和中亞語言,獲該校博士學位。1946年任漢堡大學印度學和藏語講師,1948年任慕尼黑大學印度學教授。1954年成為巴伐利亞州科學院成員,並創建巴伐利亞科學院中亞研究委員會,擔任首任主席。1969年移居美國,任設在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的印第安納大學的烏拉爾和阿爾泰研究系的教授,講授藏學課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西藏的宗教和歷史領域,代表性的論著有:《西藏苯教史資料》、《西藏苯教史》、《藏文文獻中的葛邏祿》、《象雄語一西藏苯教徒的聖語》、《西藏的宗教》、《瓊結地區的藏王墓》、《吉爾吉特苯教介紹》、《西藏的編年史與藏人對歷史的探討》、《塞種人和粟特人的藏文名稱》、《幾個象雄語詞源》、《西藏宗教和薩滿教的象徵意義》、《關於西藏文獻的十二篇論文》、《西藏手冊》等。

鋼琴家

約瑟夫·霍夫曼(JosefHofmann,1876-1957),生于波蘭克拉科夫,17歲時在歐洲巡迴演出,1887年在大都會歌劇院的美國首演掀起一陣轟動。回到歐洲以後留在柏林進修。1892年入安東·魯賓斯坦門下學習,認為追隨這位名師學習是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1894年帶着成熟的技藝重回舞台,其演出在歐洲、俄羅斯、南美和美國都獲得巨大的成功,拉赫曼尼諾夫甚至將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題獻給他。1926年成為科提斯音樂學院的院長,並任教至1938年。1940年起開始限制自己的演奏會次數,並於1948年在紐約舉行職業生涯最後一場音樂會。雖然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錄製唱片的音樂家,卻未留下太多記錄。在職業生涯的顛峰時期被認為是有浪漫派鋼琴家中最偉大的,在他那相對有限的常備曲目,中演奏以絕對均衡的描寫性和格外寬廣的動態為人所稱道。

奧斯卡·王爾德是第一個觀察到「再也沒有比完美更無趣的了」這個事實的人,然而霍夫曼做為一位鋼琴家幾乎就是完美而不流於無趣的;如同完美的小提琴家雅沙·海飛茲一樣,霍夫曼達到這種藝術境界而無損於溝通能力或創造力,如果說這這個世紀的鋼琴家有誰能夠被稱為「完美無缺」,他也許會成為這項榮譽的主要侯選者。最佳狀況的霍夫曼擁有引人入勝的琴聲、對鋼琴響度和可能性卓越的掌握、驚人的記憶力、完美的音感和浸染他所有演出的想象力。但最重要的,在他那終身奉獻、所及之處均散發光輝的演奏,有着純真自然和開朗樂天的性格。關於霍夫曼聆聽他這位朋友演奏自己改編自史特勞斯《蝙蝠》(樂評家哈洛德.荀博格口中「鋼琴上最豐富、複雜的傑作」之一)的新曲,一周後,霍夫曼再度造訪,並演奏了整闕改編曲給戈多夫斯基聽。羅西娜·列文涅談到有一次,霍夫曼聆聽她丈夫約瑟夫演奏一首霍夫曼從未聽過的李斯特改編曲《洛雷萊》,當天稍後就將這曲子用做為演奏會的安可曲。

勛伯格認為,以一個鋼琴家而言,「霍夫曼以一種融合古典主義的純爭,和浪漫主義的優雅」的方式演奏。他擁有戈多夫斯基的全部技巧,但色彩更豐富、感情更豐沛。他的風格兼有高貴的音樂線條、永遠的如歌音色,和自最虛無縹緲的極弱音到突然爆發的波濤洶湧的廣大動態……(他的演奏)沒有絲毫帕赫曼和其它當紅者那種極端的自我主義,也沒有羅森塔爾那種熾烈、叱咤風雲的精湛技巧(雖然霍夫曼的技巧是一樣出色而控制的更好的)。也許只有他的摯友拉赫曼尼諾夫也沒有霍夫曼的詩意、色彩和生命力。」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霍夫曼演奏鋼琴的方式是異於世紀初的那些主流風格的。即使霍夫曼和拉赫曼尼諾夫在今日常被視為極度浪漫主義的演奏家,事實上他們(和費魯齊奧·布索尼)卻是現代風格的先鋒。雖然他們在分句和彈性速度上比起大部分的現代鋼琴家都要來得運用更大的Z由度,他們的演奏仍然是忠於原典的模範;對他們來說和帕赫曼不同地印製好的樂譜是塑造一份詮釋的終極指導原則。有人曾引述霍夫曼的話:「一段音樂真正的詮釋來自於嚴謹確實的解,而後者又惟獨取決於嚴謹確實的解讀。任意增加色調微調、光影變化、特殊效果等,以刻意炫示誇大演奏者本身,就等同於歪曲變造,充其量只是譁眾取寵的江湖郎。演奏者必頁永遠確信他演奏的荀博格所著「不朽的鋼琴家」一書中表示,霍夫曼總是身體力行:「他的演奏雖然充滿高度的Z由、詩意和個人風格,低在訴譜原譜上他是準確的令人喘不過氣來的。」

在1908年出版的「鋼琴演奏」一書,他提到:「五十年前技巧就是一切,鋼琴演奏的藝術就是演奏速度的藝術──一種如何在可能的最短時間內演出最大量音符的藝術。當然還是有一些傑出的巨匠,如視技巧次要於內涵的魯賓斯坦、李斯特的肖邦,但是公眾盡為技巧──或說炫技──所震懾;現在我們發現潮流又向簡樸風格緩緩流去。現在所要求的不再是背離美學的炫目技巧,而是高度美感和適當技巧的結合。」

霍夫曼的父親卡西密爾是華少音樂學院的鋼琴、聲學、作曲學教授,同時也擔任華歌劇院的指揮,而他的母親是一位歌手。他四歲開始演奏鋼琴,立即展現了他的天賦才能。在上了僅僅一年的課程後,他就開始公開表演;在華沙歌劇院首演時,他的腿似乎太短而構不着踏瓣,於是他的父親坐在他的左側封他踩踏瓣。七歲的時候,他演奏給安東.魯賓斯坦聽,後者評論道:「我並不相信有什麼神童存在,但是我相信這一個是。」最初他父親試圖限制約瑟夫方公開演出次數,但在他九歲時答應讓他參加一場歐洲回演出,在巡迴中這個小孩所到之處都引起轟動;沒有任何神里能夠造成同樣的衝擊,直到數十年後少年曼紐因的出現。1887年,11歲的霍夫曼進行了首次的美國巡迴演,這次演出引起了相當大的亢奮,在他首演音樂會的中場時間,聽眾瘋狂的沖至售票處購買他的下場音樂會入場券。

在「防止虐待兒童保護協會」注意到並宣稱其父親正在剝削孩子前,約瑟夫在10周內演奏了超過50場的音樂會。接下來的音樂會因為眾怒而必須全部取消,幸而一位匿名贊助者贈五萬美金給卡西密爾,條件是約瑟夫必須脫離舞台直到18歲;卡西密爾接受了這筆捐贈,父子倆回到歐洲並定居在柏林。就是在此,16歲的霍夫曼成為魯賓斯坦唯一的入室弟子。霍夫曼描述這些課程:「魯賓斯坦非尚容易心血來潮、喜怒無常,常常是今天狂熱於某一種概念,隔天又更中意另外一種。但是在他的藝術中他永遠是邏輯清晰的,而且雖然他意欲從不同觀點尋解釋,但他總是能正中要害。他從不讓我在一次課程中演奏任何作品超過一次,他解釋道這是因為他也許會在次回課程中忘記上次所教我的,並重新提出另一種說法而使我迷惑。」

1894年在漢堡重返音樂舞台,自此他展開了一段直到1940年代為止的巡迴演奏生涯。他在1926年成為美國公民,並於同年接掌費城的寇帝斯音樂學院。其身材和手掌都不大(史坦威公司為他特別訂造了一部鋼琴,其琴鍵依勛伯格的說法「削去若干分之一英寸」,以便於他可以舒適地演奏),演奏時全無任何生硬的面部或肢體舉止。

錄製唱片

不喜歡灌錄唱片。相比職業生涯的長度和廣度,他的錄音室作品是相當少的。這些作品主要包括一些短曲,呈現出他精雕細鑿的那一面;另外有少數大型的作品李斯特第二號函牙利狂想曲和肖邦b小調詼諧曲兩者都被剪接給破壞了。這份選集中包括已發行的和錄音室的遺產,始於他遺留聲機與打字機公司錄製的錄音(在首度美國巡迴時,曾留下一些為愛迪生錄製的捲筒錄音,現已遺失),然後是和美國哥倫比亞公司於1921年長達6年的合作錄音,這些構成了這張唱片的主要部分。

最後,有一系列在1923年為布倫茲威克公司錄製的唱片,構成為他最後發行的錄音室錄音,絕大多數收錄在。剩下的錄音包括了為RCA和HMV公司做的實驗性的電器錄音,和一些側錄的演奏會現場錄音或廣播錄音,包含了1937年卡內基廳那場傳奇的美國首演五十周年紀念音樂會。

聆聽留聲機與打字機、哥倫比亞和布倫茲威克公司的這些唱片,他對音樂線條的控制力、他以個人表達方式賦予作品血肉的能力、他柔軟的手指和他概念的範圍都清晰可辨。雖然無法忠實傳達他那驚人力量──荀博格稱之為「將會伴隨他進入墳墓的完美、精湛、剛毅、能量和詩意」組合而成的力量的全部,這些錄音仍然提供了霍夫曼始終屹立不搖的廣泛證據。

個人生活

擁有廣泛興趣的霍夫曼是教師、作家、作曲家,發明家(擁有約70項專利權,從避震器到蒸氣汽車,範圍廣泛)、語言學家,同時也是網球、撲克牌和西洋棋的愛好者。可私生活看起來一團糟,充滿婚姻及家庭衝突(常常是因為外遇)、離婚、酗酒和用藥過量的問題。所有的這些終於侵蝕演奏能力,他再也無法維持顛峰水平。他的仰慕者已經退化為那曾經長時間主宰樂壇的驚人形象背後的陰影。然後到了1930年初期,霍夫曼的存在已經被以霍洛維茲為代表的另一種新式超技鋼琴家超越。病逝於洛杉磯。

《橋》

黨衛軍上校,保安總局蓋世太保,奉命守衛連接劇中那座大橋。為保證大橋安全,不擇手段,甚至以犧牲己方士兵的生命為代價。為人傲慢,最終失敗。[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