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團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早先是清明節的食品,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現在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也不單用艾草,有的採用漿麥草,有的採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1]




目錄

來源傳說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李秀成,於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2]





做法

做法1: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面胚,摘成每個大約重75克的麵團,搓成長條,逐個按扁,包入豆沙餡等餡料,捏攏收口,搓成圓球,即成青團生坯。籠內鋪上濕布,放入青團生坯,上鍋蒸約15分鐘至熟,再在青團上塗些芝麻油即成
做法2:麥青加少量水,放入攪拌機,打成青汁。將麥青汁(或艾草、漿麥草、馬蘭頭等綠色食用植物)加少量鹽,入鍋中煮沸,去除澀味。把青汁趁熱混入糯米粉後揉成麵團。將粉團和豆沙分成數量相等的小劑子。將豆沙包入粉團中,搓圓,放入刷油或者墊粽葉的蒸屜中,蒸20分鐘左右[3]



視頻

青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