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青山若有知(菱子)

青山若有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青山若有知》中国当代作家菱子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青山若有知

2014年10月,我第一次到台北,在伯父安静的寓所,见到了98岁依然腰板笔挺的他,和同样高龄、清雅脱俗的伯母。这次盼望已久的见面,距离他第一次赴大陆与我们相会,整整过去了25年。还是那明净而略带顽皮的微笑,我们轻轻拥抱,感受无言的温情,或许,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

时光在两岸穿梭流逝,我在大陆经历着巨变的25年,而这里,时间很安静,老旧的写字台上,一盏老台灯、一部旧电话,客厅的红木沙发陪伴他们多年,那一切的风潮涌动,一切的生死悲欢,好似在半个世纪之前戛然而止。为迎接我,伯父做了很多准备,茶几上散放着一些老影集、发黄的杂志和书信。他缓缓的讲述,把我带进了遥远的过去······

我常常想念天台老家白鹤岭的杜家庄,漫山遍野的杜鹃,我们兄弟几个在旷野里奔跑。春天水发时,溪中流的都是黄鱼儿,我们用竹劈做成倒鼠笼,就着黄泥水一起拦下;谷子收割后,在稻田里挖田螺,熬汤美味得很。也想起杭州马市街住过的花园洋房,一串串倒挂的紫藤萝那么美,溢满醉人的香气。花园旁有草地和网球场,我和大哥一起打球健身。夏夜里,大家躺在草地上,仰观蓝天星月,思绪飘扬。那是我最快乐的日子,我有过这样无忧无虑的童年、这样快乐悠闲的少年,那时候不会想到,这样的日子在我一生中,永远都回不去了。现在梦到的常常是无数次在青山间徘徊飞行,还有不断离去的战友、亲人。

自由的童年生活和对大自然万物的迷恋,激发我对农学的兴趣。高中毕业后,我没像大哥那样学医并进入广济医院工作,而是到杭州的农业推广所学习农学课程,毕业后就在灵隐寺对面的西湖农场担任技佐,后升任代理场长,假如没有战争,我可能守着一片农场,过着喜欢而自由的生活。

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火很快燃到杭州,一时间日机轰炸城区、日军入驻肆意妄为,杭州陷入危难之中。我大伯任副院长和总务科长的广济医院成了避难和救助之所,医治从上海前线和杭州笕桥空战送下来的伤员,整日紧张而疲惫。英籍院长苏达立先生在其回忆录《从教会医院到集中营》中,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国难当头,工作也没心思了,一心想从军报国。其时,国民党陆军官校第十六期正在招考,22岁的我毫不犹豫就赶往尚未沦陷的金华县,报考了留俄机械化兵科。燥热的江南夏季,蝉声嘶鸣,空气里混着凝重的紧张,青年学子情绪激昂无所顾念,只求跟着部队从军去。考试非常严格,有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等,当时大约上万人报名,机械化兵团只录取三十余名同学,并且要求大学文化程度。

招录后开始长途跋涉。从金华搭火车到江西鹰潭后步行,数千公里路,途径湖南、武汉一路行军至西安第七分校。我们背上行囊,走过一片片青青黄黄的稻田,走过连绵不断的山脉,也走过流淌着的小河,走过萧肃的城市,每天几十里路在脚下消失。我不怕走路,小时候从杜家庄走到山外读书,也要走好几天,带上干粮咸菜,结伴而行,不觉得累。只是如今的走路,离家越来越远,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双脚机械的踏着,思维却停不下来,有时候夜晚行军,透过朦胧淡黄的月亮,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古人爱用月亮代表思念?当你漂泊异乡、当你一无所有,只有月亮才是联接你和家人的媒介。望着月亮,这时候山里的弟弟们和母亲是否正也望着?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奔赴军校、投入战场的我,何时能与他们相见?离家时,我带了二十几块钱,母亲又给了我一只八分六钱重的金戒指,以备急用,但我一直藏在身边,再困难也不会出手,摸到它,就好像母亲在身边。

几个月的艰辛不堪回首。到达湖南老百姓对我们很顾惜,纷纷拆下门板让学生休息睡觉。部队到武汉时已走了两个多月,陈正诏同学的叔父想办法安排我和他一同坐船去重庆。一到重庆,正赶上日机大轰炸,我们躲轰炸时很巧的,一连两次都在防空洞遇上那位叫林森的老先生,后来才知道他是国民政府主席。他老人家留着很长的胡子,温文尔雅中透着威严,得知我们是军校学生,赏给每人五块大洋,加上口袋中还有十几块大洋,可供我们搭汽车直接到西安抵达后等其他同学一路行军而来,才知机械化兵科有几位已不幸病逝路途。这些一腔热血的大学生,就这样怀着梦想、怀着遗憾,永远留在了行军的路上。

西安第七分校有六个总队,每个总队一千多人。校长是胡宗南将军。我们机械化兵科改编入炮兵队后,总共是116人,一半以上都是南开大学毕业生。我们在牛东村训练,条件很艰苦,睡觉只有三块砖的宽度,全挤在一起。稻草铺地面,草席盖上面,冬天发两条棉被,但棉被和棉袄内的跳蚤、虱子可以一把一把抓下来,尤其肩膀关节处最多,一点办法也没有。冬天我们到河边洗澡,脱下棉袄用冰擦身体,不洗全身痒得难受,最享受就是在太阳下脱下棉袄虱子

两年之后,我身挂武装带、腰配军人魂短剑,以陆军少尉军官身份毕业。此时,空军到牛东村招生。飞行一直是我的梦想,我马上前去报考。经过严格体能和文化考试,炮科方面连我共六人考取空军官校第十四期生。从此,我们成为生死与共的战友。如今,十四期生只剩下我和杨国光同学两人了。

[1]

作者简介

菱子,原名王力,1970年5月生于“诗县”舒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