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島棧橋
圖片來自qingdao

青島棧橋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於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青島棧橋位於遊人如織的青島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身供遊人參觀並在此停靠旅遊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青島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樓,名「回瀾閣」,遊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橋北沿岸,闢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並設有石椅供遊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目錄

棧橋歷史

棧橋有着一百多年的歷史,她既目睹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見證了青島的建設與發展。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時稱膠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長200米,寬10米。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占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占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占青島後,於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在南端鋼製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從嶗山仰口登陸占領青島後,仍然在這座橋上舉行閱兵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1]

地理環境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于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但無嚴寒。 青島地處黃海之濱,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十分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2.3℃,日平均氣溫高於30℃的炎熱天氣很少出現,所以青島沒有酷暑,但青島的冬天持續時間較長,氣溫較低,常伴有大風,平均氣溫為-0.9℃。[2]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