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島觀象台(1910-1912年)

圖片來自網易

 「皇家青島觀象台」,建成至今已有110年[1]

  1897年11月,德國侵占青島後,為了儘快制定開發規劃,1898年組建了一支測量分隊開始測量工作,在今湖北路青島市公安局一帶建立了氣象台。1905年遷往「水道山」(現觀象山)上。1910年開始籌建觀象大樓,1912年1月9日落成,這座矗立於觀象山頂的高21米的城堡式石頭樓,方正莊嚴、雄偉氣派。與上海徐家匯觀象台、香港觀象台並稱為「遠東三大觀象台」。1914年,日本戰勝德國,第一次侵占青島,「皇家青島觀象台」被改名為「青島測候所」。直到1924年,中國方從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觀象台。1931年,山上又建成了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天文台,即現在的圓頂天文台。自此,觀象山上的兩座著名的天文台,一方一圓,相映生輝。

  1936年,青島市曾進行過「青島十景」評選,當時評出的青島十景深受廣大市民和外地遊客的喜愛。而建成不久的觀象山圓頂天文台就位列其中,在青島市區諸多山頭公園之中,以「穹台窺象」被列為青島十景。

  而相鄰的這座最初的辦公樓,頗為壯觀的「石頭樓」,許多年以來,因列為軍事管理區不對外開放,反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登山遊覽的遊客,也只能從牆上的文保單位掛牌,透過院門多望幾眼作罷。估計多數島城市民也沒有機會到其內部一觀究竟,讓這座老樓平添了諸多神秘色彩。

  這座近代遠東三大觀象台之一,青島觀象台最初的辦公樓,在近代中國氣象、海洋科學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圖片來自網易

  觀象台主樓建於1910年6月至1912年1月,德國人保爾.弗里德里希特.里希設計,主體7層,高21.6米,全部為花崗石砌築,上出雉堞,是一座具有歐洲石砌古城堡式樣的建築。

  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再度接收青島後,將此復稱為「青島市觀象台」。青島解放後,1951年,青島觀象台由海軍接管。1957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隸中國科學院。從此,青島觀象台一分為二。一部分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氣象部分歸海軍,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海艦隊司令部氣象台」。青島觀象台1978年撤銷建制,劃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1993年恢復建制,直至今日。

  觀象山顛為75米。這1984年的碑刻顯示了這座古堡大樓平台的海拔高度。

  進門右拐,可以看到這塊保留下來的碑刻,也是這座建築珍貴的原始記載。

  古堡中通常採用這種旋轉式石材樓梯。

  爬上鋼架樓梯,站在風速測量儀下,俯瞰島城秀美風光,拍攝的角度更為賞心悅目。

  屋頂的「牛舌瓦」是德國建築的特色,還可看見宋健題詞「觀天測海」。

  在氣象站的「掌門人」辦公室(三樓朝南向)所拍攝,木質的窗戶依然堅固,銅製的搭扣式的窗戶插銷還是德國原造。

  從站長辦公室的窗戶向南拍攝。

  這是這座建築里最大的房間,現在是會議室,在主樓的二層的西側。

  這種嚴絲合縫的石樓梯,看出一百多年前日耳曼民族的精準、細緻和質量,還有這刷了綠漆的鋼製樓梯扶手支撐。

  德國海軍部的備忘錄記載:"所完成的預設計包括一座主辦公樓,內設辦公室、寬敞的實驗室、圖書館、公共閱覽室、存放時鐘的恆溫地下室、裝有雙取暖設備的儀器溫度係數測定室、金工車間及其他附屬房間。除此之外,地磁觀察室也在規劃之內」。

  逆光好像時空隧道,仿佛回到一個世紀之前,那光禿禿的山上僅存的一座古堡。

  氣象站的領導說,已經100多年了,這棟建築的石頭看不出一點兒風化,我們都熬不過它啊——沒有災難,再有200年它還會屹立在這裡。

  這是樓的西南角局部。1955年11月,我軍首次在遼東半島組織三軍聯合作戰演習,葉劍英元帥親自指揮,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聶榮臻、徐向前等領導同志乘艦參觀檢閱。海軍出動65艘艦艇和63架飛機,北海艦隊觀象台作為氣象保障主力單位,首次完成諸軍兵種協同演習的氣象保障任務。

  在底層我看到了這塊石刻:1910-6-11動工,1912-1-9竣工。

  這座漢白玉精美的雕刻,以及石碑上1912年德國人留下的這首詩句,見證了「石頭樓」歷經110年風雨滄桑的厚重歷史。

  「遠離故土的德國使者,建此高樓於異國海濱;任是風暴洶湧,抑或電閃雷鳴。危急時總會向您通報,遠航的船舶啊,請放心。這巍然聳立的城堡,就像是德意志人在向世界問候。」

  在無數人眼中,觀象山上那座雄偉而又神秘的「石頭樓」,一個多世紀依然屹立在山巔之東傲立蒼穹,它見證了青島百年風雲變遷,也見證了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歷程。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