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 的圖片

青苑(學名:Aster tataricus L. f.),

別名:青苑、紫倩、小辮等;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斜升。[1]

莖直立,高40-50厘米,粗壯,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且常有不定根,

有棱及溝,被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基部葉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下半部漸狹成長柄。

國內主產於河北、內蒙和東北三省等地區,在國外朝鮮、日本等地亦有分布,

通常生長於潮濕的河邊地帶,是一味中藥,有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之功效。

中文學名:紫菀拉

丁學名: Aster tataricus L. f

別 名:青苑紫倩小辮返魂草山白菜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 綱合瓣花亞綱

目:桔梗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斜升。莖直立,高40-50厘米,粗壯,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且常有不定根,

棱及溝,被疏粗毛,有疏生的葉。基部葉在花期枯落,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

下半部漸狹成長柄,連柄長20-50厘米,寬3-13厘米,頂端尖或漸尖,

邊緣有具小尖頭的圓齒或淺齒。下部葉匙狀長圓形,常較小,

下部漸狹或急狹成具寬翅的柄,漸尖,邊緣除頂部外有密鋸齒;

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無柄,全緣或有淺齒,上部葉狹小;

全部葉厚紙質,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脈被較密的短粗毛;

中脈粗壯,與5-10對側。 脈在下面突起,網脈明顯。

頭狀花序多數,徑2.5-4.5厘米,在莖和枝端排列成復傘房狀;

花序梗長,有線形苞葉。總苞半球形,長7-9毫米,徑10-25毫米;

總苞片3層,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頂端尖或圓形,外層長3-4毫米,

寬1毫米,全部或上部草質,被密短毛,內層長達8毫米,寬達1。5毫米,

邊緣寬膜質且帶紫紅色,有草質中脈。舌狀花約20餘個;管部長3毫米,

舌片藍紫色,長15-17毫米,寬2.5-3.5毫米,有4至多脈;管狀花長6-7毫米且稍有毛,

裂片長1.5毫米;花柱附片披針形,長0.5毫米。

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紫褐色,長2.5-3毫米,兩面各有1或少有3脈,

上部被疏粗毛。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色,長6毫米,有多數不等長的糙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陰坡濕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耐澇、怕乾旱,耐寒性較強。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及南部、山西、河北、河南西部(盧氏)、陝西及甘肅南部(臨洮、成縣等)等地。

國外分布:也分布於朝鮮、日本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

藥用價值

性味:苦,溫。

功能主治: 溫肺,下氣,消痰,止咳。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⑴祛痰作用:中醫認為紫菀具有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驗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咳及平喘作用;

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⑵抗菌作用: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並有對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⑶抗病毒作用:水煎劑在雞胚尿囊中對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⑷抑制腫瘤的作用:據報道分離出的表無羈萜醇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

也有報道從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離出的環肽類化合物對S180有抗腫瘤活性。

毒性: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製劑不宜靜脈注射。

目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