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靜浦部落

靜浦部落位在花蓮縣豐濱鄉,夾在山間,坐落於秀姑巒溪出海口,是花蓮縣海線最後一個部落,部落目前最為人熟知的地點,就是周邊的長虹橋,是泛舟活動最後的聚集點。

目录

太陽部落

出海口豐富生態保留傳統漁獵生活方式,北緯23.5度的北回歸線通過,靜浦部落裡有一顆過去耆老們取名太陽石的石頭,在太陽初升昏暗的清晨,這塊位在出海口的石頭,便會因太陽光的反射,而變得特別耀眼,老人家便將之取名為太陽石,因此也稱作太陽的部落,過去台灣歷史上與鄰近的港口部落一起出現在知名的大港口事件中(族人們也稱作cepo’事件),目前由三個小社區組成(三富橋、靜浦、靜安),統稱為『靜浦部落』。

靜浦考古遺址

位於豐濱鄉靜浦村靜浦國小與臺十一線公路周圍,為秀姑巒溪河口右岸第二級河階地。靜浦國小慶豐樓後方竹林是本遺址中心,推測曾為清光緒3年(1877年)大港口事件清兵屠殺阿美族人的空間場域。此遺址為靜浦文化靜浦類型,距今800至200年,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器型包括帶橫把的罐形器、帶紐把的罐形器,dewas式(阿美族男祭師的祭杯)的陶瓶、陶支腳,與目前已知阿美族使用的陶器相當類似。為數不多的石器有石槌、砥石、打製石斧、石杵、砝碼型網墜,以為數不多的鐵器判斷已進入使用金屬器的時代。遺跡有火塘和淡黃色土環、條狀黑土,推測可能與昔日阿美族構築的殘存遺跡有關。遺址地為菜園、玉米田及稻田,保存情況尚好,但靠近靜浦國小操場處受人為干擾影響較大。本遺址為花蓮的列冊遺址。

Cawi部落

漢語稱做靜浦部落,位在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清國時期稱此地為dafdaf(納納社),昭和12年(1937),改稱靜浦。現在的名字「Cawi」是阿美語,意指「山坳裡的平地」。過去靜浦部落屬於cepo’(者波)大部落的範圍內,這個大部落是阿美族的發源地,也是大港口事件的發生地。目前阿美族許多部落仍然進行著海祭儀式,阿美族語中對海祭的其中一種稱呼就是misacepo’。

大港口事件紀念碑

位於東海岸之豐濱鄉靜浦國小操場旁一帶,這曾是一百四十多年前著名的「大港口事件」發生地現場。1874年(清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政府展開「開山撫番」政策,羅大春、吳光亮及袁聞柝等人由北、中、南三路翻山越嶺抵達後山花蓮、臺東。1875年(清同治14年)至1876年(清同治15年)吳光亮完成了南投竹山至璞石閣間的八通關古道後,即展開水尾至大港口間之道路開闢工程。開路期間兵員伙食、營房建築、築路等工程,均由阿美族人供應或勞役,因過度壓榨勞力和軍隊屯駐壓縮族人的生活空間等因素,使得族人起而反抗,反抗者包括奇密社、納納社與阿棉社的阿美族人。衝突主要發生在靜浦國小一帶,由於清軍無法取勝,臺灣鎮總兵吳光亮決定採懷柔政策,以酒宴誘騙大港口部落的壯年菁英,設計殺死來參加酒宴的族人,當時大港口部落的青壯一代幾乎全部死於此次事件,事件後族人只好逃難至山區或投靠部落。2014年(民國103年),原住民委員會、花蓮縣政府、豐濱鄉公所、Cepo’部落等單位於昔日事件發生之古戰場「靜浦國小」建造一座紀念碑,來紀念一百四十多年前發生在此地的事件。[1]

秀姑漱玉

秀姑巒溪,在瑞穗附近大轉彎之後,就陷入海岸山脈的重圍中。左彎右迴,終於在大港口掙脫羈絆,隨即抖落從上游帶來的泥沙,在河口沖積出一片平原,然後又因東海岸的隆昇運動形成河階。

來到南岸的靜浦,河口的第二級河階上,撥開短草,陶片俯拾即是。這個遺址由宋文薰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劉益昌先生,在1979年調查東部時發現。多年來考古學者一直對它保持相當大的興趣;1988年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黃士強教授曾做過小面積的試掘,瞭解到本遺址只有一個文化層,而且屬於靜浦文化。

出土的遺物以陶器最多,石器只剩下少量的石槌和砥石,缺乏有刃的石器,這是進入鐵器時代很自然的現象。根據多次採集所獲,得知陶器的種類包括有阿美語稱為Atomo的帶橫把罐形器、阿美語稱為Devas的陶瓶和陶支腳及帶紐把的罐形器。這些器型和阿美族所用的陶器相當類似。

清光緒四年總兵吳光亮誘殺大港口阿美青壯百餘人,事件就發生在本遺址上,至今當地老人尚有記憶。因此除了考古學的意義,在台灣的墾拓史上,靜浦也是一處漢人和原住民關係的重要紀念地。

由於遺物直接在地表出露,文化層也在淺薄的表土層,可見在遺址不很久遠以前曾經是一個舊部落。[2]

港口遺址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東南側的海階平台上,秀姑巒溪口北側、港口村活動中心東邊小山以南。港口遺址有豐富的文化層,目前推測為有四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包括:大坌坑文化(距今5000~4000年前)、麒麟文化(距今3500~2000年前)、靜浦文化(距今1500~數百年前)與約200年前的近代文化。大坌坑文化層,典型器物為橙色系繩紋陶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麒麟文化層,典型器物為橙紅色系素面陶片及磨製石器玉器;鐵器時代的靜浦文化層,典型器物為紅褐色系素面陶片;最上層為近代硬陶片及瓷器殘片、瓷質裝飾品、清朝銅錢等。

此處亦為港口部落的前身──吉普巒部落,其中,靜浦文化與阿美族的文化有關:遺址中挖掘出典型的阿美族器物,年代大約距今700到800年,包括有紅褐色陶器、左右大耳的容器等。在歷史照片中亦可看到阿美族婦女頭上頂著同樣的容器,因此可以得知此文化層與阿美族相關。[3]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2. [2] 中央研究院
  3. [3] 原住民族歷史與社會議題教學資源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