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非铁磁材料

  非铁磁材料

材料以是否导磁可分为铁磁材料与非铁磁材料,一般的有色金属,不能被磁化,都是非铁磁材料。非铁磁材料的铁磁性的饱和磁化强度很低、样品可重复性不高、铁磁性受制备方法和制样条件影响大。

目录

简介

材料以是否导磁可分为铁磁材料与非铁磁材料,铁、钴、镍等具有良好导磁性,称为铁磁材料。一般的有色金属,不能被磁化,都是非铁磁材料,不锈钢里面的奥氏体是不能被磁化的,而其它的不锈钢材料则是可以被磁化的。非铁磁材料的磁性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对磁性半导体的研究。人们为了能在一种半导体中同时操控电子的电荷和自旋自由度,提出了磁性半导体的构想。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浓磁性半导体(Concentra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上,所谓浓磁性半导体是指在材料的每个晶胞的相应位置上都含有磁性原子的半导体。这类材料的代表有Eu的化合物EuS、EuO,以及Cr的硫化物等。然而,这类材料的问题是居里温度过低,比如EuS和EuO的居里温度只有16.5 K和69.3 K,这严重制约了其应用价值。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陆续在Mn掺杂的II-VI族半导体中发现了铁磁性。这一类掺杂半导体中,Mn以二价离子的形式掺入半导体,并替换掉部分半导体中的非磁性阳离子,形成所谓的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在稀磁半导体的研究中,人们意外地发现非磁性元素掺杂甚至不掺杂的半导体、绝缘体材料中也存在着居里温度高于室温的铁磁性。这些发现出乎了人们的意料。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稀磁半导体的铁磁性来源是掺杂磁性原子的3d电子,但非磁性元素掺杂或不掺杂的非铁磁材料可以是d电子全满甚至不含d电子的体系。

评价

总结非铁磁材料的铁磁性特点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铁磁材料,这类铁磁性的饱和磁化强度很低、样品可重复性不高、铁磁性受制备方法和制样条件影响大。即使同一体系,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有人认为这种铁磁性来源于样品中微量的铁磁污染或测试中引入的样品污染等原因,但更多人通过实验手段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非铁磁材料中存在由缺陷或非磁性元素掺杂诱导的本征铁磁性。非铁磁材料本身具有多种磁阻效应,比如洛伦兹力磁阻、弱局域化磁阻等等。另一方面,通过掺杂或缺陷诱导的方式可以使非铁磁材料出现铁磁性,在这类材料中人们还观察到了与铁磁性相关的磁输运行为,比如反常霍尔效应、隧穿磁电阻效应等等。弱局域化磁阻是低温下存在的一种磁阻机制。其实质是区别了载流子的弹性散射与非弹性散射机制:认为载流子在经弹性散射后,波函数相位有确定变化;而非弹性散射则使载流子的波函数相位无规变化。此时,当两个电子沿同一闭合回路的两个不同方向运动时,如果构成这一路径的散射过程都为弹性散射,那么两个电子的波函数将相干相长,电子回到起点的概率增大,从而降低了载流子的扩散概率,使电阻率升高。而外加磁场的作用是使两个电子波函数附加不同的相位,从而破坏电子对波函数间的相干性,使额外增加的电阻率减小,引起负磁阻效应。所以,弱局域化磁阻效应本质是一种磁场对量子相干效应的破坏。[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