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面天树蛙

面天树蛙Kurixalus idiootocus

俗名:Meintein tree frog、Temple tree frog

科名:树蛙科

界名:动物界

门名:脊索动物门

纲名:两生纲/保育等级

目名:无尾目

目录

型态特征

成蛙

小型,背部具有X或H深色斑纹,四肢外侧具白色颗粒突起,腋部具有一对大型黑斑。蝌蚪:小型褐色,口位于腹面,鳍半透明。 生态习性 栖息于中低海拔阔叶林与混生林、农地。偏好森林、灌丛、草丛、水田与池塘等环境。将卵产在地表,以腐叶覆盖。卵颗颗分离,没有黏性。蝌蚪主食为藻类、落叶;成蛙主食为小型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区,比艾氏树蛙常见些。

成体特征

体长:小型,♂2-3cm,♀4-5cm

头部:头长略等于头宽,吻端尖。鼓膜及颞褶不明显。

背部:体色会随环境变成淡褐色或深褐色。两眼间有深色横带,背部有一个X或H型的深色斑。

皮肤:粗糙,有许多颗粒性小突起。

腹部:白色,散布一些灰黑色斑点。

前肢:上臂及手部外侧散布一些白色颗粒性突出,有黑色横带。指间有微蹼,趾端有吸盘,内掌突不特别明显。

后肢:细长,有黑色横带。小腿及足部外侧散布一排白色锯齿般的颗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关节处的白点特别大。趾间蹼及趾端吸盘发达,无外跖突。

第二性征

雄蛙有单一咽下外鸣囊,体型较雌蛙小很多。

蝌蚪

小型,褐色,口位于腹面。

一粒粒分散在土末脏漶C每次产卵100-300颗,一次产完,但常常有好几对配对在同一个地方产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圆冰。

繁殖期

2-9月,以6、7月最常见。

分布

广泛分布于 台湾西部中低海拔山区,几乎只要有艾氏树蛙地方,都能发现面天树蛙。


行为

面天树蛙的叫声和艾氏树蛙很像,都是“ㄅ一”声,但比较响亮,而且常连续发出好几个急促的“ㄅ一、ㄅ一”。雄蛙常爬在小草上面或者躲在树林底层或土堆中鸣叫,也会积极四处游走主动寻找雌蛙交配,因此经常会错抱到其他种类青蛙。交配之后,雌蛙会带著雄蛙到落叶堆底下或泥缝中产卵。白天雄蛙很喜欢静静的平贴在芒草叶上作日光浴,此时身体颜色会变得很淡,很容易被观察到。

声音特征

1.鸣叫时间间隔 4.362±4.68(秒) 2.鸣叫长度 1.996±2.567(秒) 3.主要频率 2565±66.5(Hz)

物种概述

面天树蛙和艾氏树蛙长得很像,但体型略小,约2至5公分。面天树蛙和艾氏树蛙的皮肤上都有许多颗粒状的突起,背部也都有一个X或H形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侧都散布著细小的白点,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处的白点最明显。面天树蛙的体色相当多变,但以褐色为主,不会变绿,而艾氏树蛙体色经常带点浅绿色。面天树蛙的拇指基部内掌瘤并不特别发达,腹部有很多的深色小斑点,尤其靠近腋部有两个大黑斑,这和艾氏树蛙有显著差异,是面天树蛙和艾氏树蛙最重要的分辨特征。面天树蛙繁殖期从二月到九月,相当长。在暖冬的时候,繁殖期甚至可达全年。繁殖期间,雄蛙会在夜晚聚集到水边低矮的植物体上或地上鸣叫,雄蛙有单一外鸣囊,叫声“逼、逼、逼”和艾氏树蛙类似,但比较短促而且凌乱。白天雄蛙很喜欢静静的平贴在芒草叶上作日光浴,此时身体颜色会变得接近白色。卵很大(卵径约2.4mm),常因沾有沙粒而呈土褐色,每次产卵100-300颗,一次产完,但常常有好几对配对在同一个地方产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圆冰。蝌蚪小型褐色,口位于腹面。 地理分布 面天树蛙是台湾的特有种,广泛分布于台湾的西部中低海拔地区。


快速鉴定方式

1.体型小型

2.背部有一个X或H型的深色斑

3.四肢外侧有白色颗粒突出

4.体色以褐色为主,不会变绿

相近种类比较

艾氏树蛙的内掌突发达,体色可以变绿。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