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面竿竹

面竿竹(P.orthotropa S.LChen et Wen),别名白毛暗竹(福建闽清)、暗竹(福建南靖、福州)。秆高3-4.5m,径1-2cm,节间长达30cm,幼秆绿色带紫,具白色短刺毛,节下具白粉环,节内长5-8mm。秆箨薄革质,近宿存,被极短糙毛,略长于节间;箨耳微弱,镰刀形至卵状,边缘有少数弯曲遂毛;箨叶直立,卵状长三角形,基部微收缩;箨舌极弱,高仅1mm,略弧形,先端无毛。每节分枝3枚,小枝具叶4-7枚,叶片长披针形,长15-20cm,宽1.5-1.8cm,叶鞘具毛,叶耳及遂毛明显,叶片背面无毛。笋期5月底至6月。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面竿竹

拉丁学名:Pseudosasa orthotropa S. L. Chen et Wen

:禾本科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亚属:茶竿竹亚属

:禾本目

别称:白毛暗竹

亚科:竹亚科

: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北美箭竹亚族

:矢竹属

:单子叶植物纲

基本内容

面竿竹(P.orthotropa S.LChen et Wen) 别名:白毛暗竹(福建闽清)、暗竹(福建南靖、福州)秆高3-4.5m,径1-2cm,节间长达30cm,幼秆绿色带紫,具白色短刺毛,节下具白粉环,节内长5-8mm。秆箨薄革质,近宿存,被极短糙毛,略长于节间;箨耳微弱,镰刀形至卵状,边缘有少数弯曲遂毛;箨叶直立,卵状长三角形,基部微收缩;箨舌极弱,高仅1mm,略弧形,先端无毛。每节分枝3枚,小枝具叶4-7枚,叶片长披针形,长15-20cm,宽1.5-1.8cm,叶鞘具毛,叶耳及遂毛明显,叶片背面无毛。笋期5月底至6月。

  • 分布:广西,生于石灰岩山地。
  • 命名来源:[Journ.Bamb.Res. 1(1): 46. 1982]
  • 中国植物志:9(1):654
  • 组中文名:托竹组
  • 组拉丁名:Sect.Cantori S.L.
  • 亚属中文名:茶竿竹亚属
  • 亚属拉丁名:Subgen.Sinicae S.L.
  • 亚族中文名:北美箭竹亚族
  • 亚族拉丁名:ARUNDINARIINAE
  •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 目中文名:禾本目
  •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竿高约4米,粗约1.5厘米,节下方具粉圈和向下的短毛,老竿则粉圈不明显;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圆筒形,近分枝部位有沟槽,竿壁厚,髓充实,呈海绵状;竿环略高于箨环或较平坦;节内长7—9毫米;箨环存有箨鞘基部木栓质的残留物;竿每节分1—3枝,基部紧贴竿,然后稍展开。箨鞘迟落或近于宿存,纸质而脆,长约为节间的2/3.深绿色,背部的上方具薄白粉,又密具细短毛和稀疏的刺毛,或者无毛和有极疏而易脱落的刺毛,并具不明显的浅黄褐色小点(有似小横脉),边缘有较密而易脱落的浅褐色纤毛;箨耳卵形或长圆形,其边缘具较密的曲折而微粗糙的缒毛;箨舌较短,微隆起,边缘具极细微的纤毛;箨片直立,淡紫色,质地较其箨鞘为薄,卵状或宽卵状披针形,长约为箨鞘的2/3或两秆近等长,下部被薄白粉,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短纤毛,抱竿,无毛.小横脉明显。具叶小枝长10—18厘米,有6叶乃至10多叶;叶鞘长4—6(9)厘米,枯草色带紫色,背部在顶端具脊,新叶鞘具密细白毛利疏长柔毛,老后无毛,多少被白粉,边缘生纤毛;幼叶有点状叶耳利曲屈缝毛,老叶鞘口具长为3-15毫米的流苏状缒毛(或因继毛脱落而变无毛),毛较光滑;叶舌极矮,截形,全缘或不规则细裂,背面具密细毛和白粉;叶片狭长披针形,长9—27(34)厘米,宽8—25(35)毫米,先端长渐尖成细芒状,基部圆,叶柄长1.5-3毫米,上表面深绿色,无毛,下表而宽度的2/3为苍白绿色,并被细短白毛,另外的1/3为绿色,具光泽,次脉5或6对,小横脉在叶片两而均显著,惟在老叶的上表面则模糊,叶缘具极细齿而粗糙,老时平滑。花枝未见。笋期5月上旬。[1]

产地分布

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生于山谷溪边平地或山坡。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文成县岭石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