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革命戰爭被壓迫階級或民族為推翻舊的反動統治,建立新的革命政權和反對外來侵略而進行的戰爭。

革命戰爭

主要分為被壓迫階級反抗壓迫階級的戰爭,被壓迫民族反抗壓迫民族的戰爭以及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一切革命戰爭都是正義戰爭。馬克思主義者擁護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主張以革命戰爭消滅反革命戰爭。[1]

目錄

簡史

革命戰爭是人類社會自產生私有制和階級以後出現的社會現象。它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並隨着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革命戰爭的戰爭目的、戰爭內容、表現形式、戰爭特點各不相同。[2]

在奴隸社會,主要是被壓迫的奴隸階級反抗奴隸主階級的革命戰爭。公元前73~前71年古羅馬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規模奴隸起義最具有代表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奴隸主的統治,加速了古羅馬共和國的滅亡。在封建社會,發生了眾多的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壓迫的革命戰爭。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先後爆發過數百次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農民起義戰爭,規模較大的有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漢朝的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等。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主義者入侵的革命戰爭。

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19世紀初意大利、普魯士、西班牙等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一世侵略的戰爭,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起義,中國從19世紀中葉以後發生的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戰爭等,都是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革命戰爭。

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的先進思想給予軍事以巨大影響,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掌握了革命戰爭的領導權,使革命戰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賦予其新的內容和形式。V.I.列寧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都體現了這一時期革命戰爭的特點。

地位與作用

革命戰爭有着極其重要的社會地位和歷史作用。在階級社會裡,離開了革命戰爭,就不能完成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不能推翻反動統治階級和外來侵略者的統治和壓迫,使人民獲得徹底的解放。就民族革命戰爭而言,當本民族已確立起新的社會制度時,民族革命戰爭直接起着維護和鞏固新的社會制度的重大作用。

當本民族尚未確立起新的社會制度時,民族革命戰爭往往成為國內革命戰爭的前奏,成為推翻舊的統治並奪取政權,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主要手段。

就階級革命戰爭而言,在無產階級尚未形成之前,階級革命戰爭促進並實現了剝削階級社會形態的更替,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無產階級的革命戰爭,成為公有制社會形態代替私有制社會形態的催化劑,成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動力,使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基本規律

革命戰爭既具有戰爭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具有戰爭的特殊規律。革命戰爭是被壓迫階級或被壓迫民族政治的繼續,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必然得到國內外進步力量的廣泛同情、支持和援助,具有取得勝利的政治基礎;革命戰爭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期望取得勝利的民族、階級、階層、團體以及由此而結成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是革命戰爭的真正動力;

革命戰爭的徹底勝利,必須由先進的階級和集團掌握革命戰爭的領導權,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軍事路線和符合實際的作戰指導方針原則,積極創造物質條件,在客觀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發揮主觀能動性,實行正確的組織指揮,以取得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

特點

任何革命戰爭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具有時代、國家、民族和地域的特點,有一整套革命戰爭的理論作指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理論,制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路線和一系列戰略戰術指導原則。

其主要內容是:以發動人民群眾,武裝奪取政權為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建立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農民階級為主體的人民軍隊;以人民軍隊為骨幹,實行主力兵團、地方兵團與游擊隊、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以取得人民群眾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援;

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武裝革命道路;建立國際國內最廣泛的人民革命統一戰線,集中力量打擊、消滅最主要的敵人;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靈活機動,揚長避短,逐步改變在武器裝備和兵力對比上敵強己弱的態勢,能動地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革命戰爭這一社會現象,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繫,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上,必將隨着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而消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