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
「韓詩」今文學派之一。指漢初燕人韓嬰所傳授的《詩經》。「韓詩」於漢文帝時立為博士,成為官學,西漢時與魯詩、齊詩並稱三家詩。當時傳「韓詩」的有淮南賁生、蔡義等。韓詩著作甚多,有《學古堂集》、《寒山問答》等書。
目錄
人物簡介
韓嬰(約前200年-前130年),涿郡鄚人(今任丘市人)。《史記》和《漢書》記載,漢文帝時曾任博士,漢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後人又稱他韓太傅。
韓嬰是著名的今文經學家,尤以《詩經》研究見長,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著有《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等。南宋後僅存外傳,可能已經過後人修改。清趙懷玉輯有《內傳》佚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韓詩故》二卷、《韓詩內傳》一卷、《韓詩說》一卷。
據說他還對《易經》有研究,著有《周易傳韓氏三篇》,但未能流傳於世,又一說《子夏易傳》即《韓氏易傳》[1]。
武帝時,與董仲舒辯論,不為所屈。治《詩》兼治《易》,西漢「 韓詩學」的創始人,其詩語與齊、魯大不相同,他推測《詩》之意,雜引《春秋》或古事,與經義不相比附,與周秦諸子相出入,皆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燕、趙言《詩》皆本於韓嬰。趙子、淮南賁生即其高徒。趙子傳蔡誼,三傳形成韓詩的王學,食子學和長孫學,學徒甚多。後人認為他的《詩》學不如《易》學精深,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韓《易》兩好之,更從受之。
韓嬰除了《韓詩外傳》[2]外,又著有《韓詩內傳》[3],直接註解《詩經》[4],在漢代列為博士官學之一,影響頗大。但至宋代時亡佚,現已不可見。
後世評價
西漢學者韓嬰所著的《韓詩外傳》[2],是一部有關《詩經》的儒家文獻。漢代傳習《詩經》的學者有魯(魯人申培)作《詁訓傳》是為《魯詩》、齊(齊人轅固生)傳《齊詩》、韓(燕人韓嬰)傳《韓詩》、毛(趙人毛公)傳《毛詩》,即後世所謂的「四家詩」(《毛詩》是古文學派,偏重探討歷史背景;前三家是今文學派,偏重探討詩意),其中的《韓詩》一派,即是由韓嬰創立的。
《漢書•儒林傳》[5] 記載:「(韓)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韓詩內傳》是對《詩經》經義的研究,可惜在兩宋時期已經佚失,只剩零星片段散見於古籍當中。《韓詩外傳》保存較好,總計十卷,內容是對《詩經》的活學活用。它通常敘述一則生動的故事,或者闡發一端清晰的道理,然後引用某句《詩經》[4]作結論。
這種寫作方式,講好聽些,是借題發揮;講不好聽,是牽強附會、畫蛇添足。不過,倘若忽略書中的「蛇足」部分,《韓詩外傳》就是一部生動精彩的小品文集!它不僅有深刻的思想智慧,更有飛揚的文采(譬如,成語「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出自此書)。
《韓詩外傳》的內容很豐富。當中雜錄的前朝史料,多有可觀之處。例如,第十卷記載了一個重要醫案:戰國名醫扁鵲,用針灸「三陽五輸」穴位、配合「八減之湯」,治好了虢國世子的「屍蹶症」。
《韓詩外傳》還記錄了一些古代的假語村說。比如,「太平之時,無喑、𤼃、跛、眇、尪蹇、侏儒、折短」(《韓詩外傳》卷三[6]),意思是古書記載,太平盛世的時候,天下沒有殘障人士。雖然荒誕不經,卻也反映出中華先民的「盛世理想」,值得研究。
總體而論,《韓詩外傳》主張「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它反對避亂歸隱、消極出世,宣揚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韓詩外傳》第八卷[7],作者借司馬子期的口說「國危不救,非仁也」。有才能的人,不去解救人民的疾苦,等於「在深淵之中,而不援彼之危」,是見死不救。
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書中詮釋了許多濟世安人的智慧。「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知不以幽人;勇猛強武不以侵人;齊給便捷不以欺誣人。」《韓詩外傳》(卷六)[8]譯成現代的語言就是:『地位尊貴,不要驕橫對人;聰明智慧,不要蔑視別人;強悍勇武,不要侵害別人;言辭敏捷,不要欺騙別人。』
儒家的話題,離不開「君子」。「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道諛也。正言直行,指人之過,非毀疵也。詘柔順從,剛強猛毅,與物周流,道德不外。」《韓詩外傳》(卷六)[8]譯成現代的語言就是:『君子尊崇別人的道德,讚揚別人的長處,不是討好別人。言行正直,指摘別人的過錯,不是詆毀挑剔別人。無論柔順服從、還是剛強果決,都順應外物而行,不超越道德的界限。』
《韓詩外傳》濟世智慧的最大亮點,是它深化了儒家的民本(民為貴)思想。作者在第四卷[9]引用管仲的名言,「王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百姓天大!
追根究底,《韓詩外傳》的本質,是一部政治參考書。例如,它引用荀況論兵的觀點「夫兵之要,在附親士民而已」(卷三)[6]),指出戰爭的首要因素是政治策略。一語中的。從古到今,有眾多實例為之佐證——國共內戰後期,中共施行「土地改革」,力圖耕者有其田。戰場上,中共解放軍向敵方陣地喊話:「兄弟,你家分地了,等著你回家種地!」你家分地了,這件事的威力,遠超飛機大炮。結果,那些農民出身的國軍,整班、整排地越過壕溝投誠。民心如流水,只能順,不能逆。當人民選擇用腳投票、跨過楚河漢界投奔敵方的時候,戰局勝負已定。
文獻資料
- ↑ 臧庸述《子夏易傳》認為「子夏為韓嬰字,非卜子夏。」宋翔鳳《過庭錄》謂:「子夏當是韓商之字,與卜子夏名字正同,當是取傳韓氏《易》最後者題其書,故韓氏《易傳》為《子夏傳》也」。尚秉和在《易說評議》中亦稱:「劉向恐後人不知,誤以為卜商故云:『子夏,韓氏嬰也。』故《漢志》從其實,曰:『《韓氏》二篇』注云:『名嬰,』而不注子夏之名,以惑後學。荀勖疑丁寬所作,張璠疑馯臂子弓所作,皆不以為卜子夏所作,蓋於班氏意同,而不知韓嬰即字子夏,《七略》有明文。」
- ↑ 2.0 2.1 《韓詩外傳》全文
- ↑ (清)宋綿初撰《韓詩內傳徾》
- ↑ 4.0 4.1 [1]
- ↑ 《漢書•儒林傳》
- ↑ 6.0 6.1 《韓詩外傳》卷三
- ↑ 《韓詩外傳》卷八
- ↑ 8.0 8.1 《韓詩外傳》卷六
- ↑ 《韓詩外傳》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