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姓
韋姓,漢族姓氏。
韋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65位 舊百家姓排名:第50位。
韋(Wéi )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有多種來源。韋氏屬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風姓後裔,《帝系譜》《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為妃,子黃帝子孫彭祖孫元哲嫡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韋氏出自風姓彭祖之後。韋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50姓"魯韋昌馬,苗鳳花方"。
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為當代中國第65姓,在2008年列為第在68姓,共有370多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萬人,第一大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目錄
得姓始祖
元哲。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於商代初年,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始祖為元哲。少康為夏帝時,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於豕韋(今河南省滑縣),並建立諸侯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韋國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孫後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遂成韋氏。故元哲就是韋姓的得姓始祖。
主要來源
1、以國為姓。根據有關歷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元哲於涿韋(今河南省滑縣妹村)立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正宗韋氏。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對於韋氏來源之說,目前一些文章的觀點卻難以令人信服。有的矛盾百出,有的連豕韋國的「豕」字都用錯,造成以誤傳誤,尤其是目前這些觀點多數放在網上,傳播速度既快,傳播面又廣,影響極大。為此,本人覺得應該及時給加以糾正,方能真正做到探本溯源。
對於韋姓起源,有多種起因,但是最早和最主要的一支則是豕韋國這支,它起源於豕韋國。豕韋氏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春秋命歷序》中記載的上古時期10個姓氏,其中就有豕韋氏。豕韋氏產生於豕韋地,肇基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古人"胙之土而命之氏",即以部落所生息之地的地名為姓氏,這是中國姓氏最初起源的一種主要形式。可以說,當人類的第一縷炊煙在豕韋地上升起時,豕韋氏就出現了。
證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云:「韋姓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滑州韋城是也。豕韋、大彭迭為商伯,周赧王時,始失國,徙居彭城,以國為氏。韋伯遐二十四世孫孟。」
解讀這段文字:韋姓出自風姓,顓頊的孫輩大彭為夏諸侯,到少康為夏帝時,封其別孫元哲於豕韋(其地處滑州韋城)。豕韋、大彭多次且長期為商伯,周赧王時,豕韋國第一次失國,徙居彭城,仍然以豕韋國為氏。韋孟是韋伯遐第二十四世孫。
這段話對於韋姓起源說得十分清楚。同時,也交代了豕韋國出處在「滑州(今河南省滑縣)」,因失國後才遷徙至彭城,以原來的豕韋國為姓!為此,我們在論述豕韋國這支韋氏,應該這樣論述:韋氏,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彭同出一宗,形成於商朝初年,始祖為元哲,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少康為夏帝時,大彭氏國支孫元哲受封於豕韋,在今滑縣南建立韋國,時稱豕韋氏。商朝初,成湯滅豕韋氏國,韋國王族四散出逃,約定以國名為姓,遂成韋氏。 ----韋振威文)
2、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韓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3、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4、成吉思汗後裔。元末明初北元皇族一部分被圈降後,編入明朝軍籍,因靖難之役有功受封, 且賜漢姓韋.
郡望堂號
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將右內史東部改為京兆尹,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220)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此支韋氏為漢丞相韋賢少子韋玄成之後。
一經堂:《三字經》:"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此韋氏"一經堂"堂號由來
淮陰堂:韓信後裔。淮陰侯故有淮陰堂
扶陽堂: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其後代是為以此"扶陽"作堂號。
京兆堂:漢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又升任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子孫繁衍繁盛。三國以後,韋氏發展成為京兆地區名門望族;唐代,一門十六相,成為僅次於李唐宗室的豪族門第,以望立堂,故韋姓京兆堂為所有堂號之最。
五雲堂:江淮之間,今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周邊,以五云為其堂號。
蓋文堂:主要分布於貴州安順和黔南一代,以蓋文堂為其堂號。 [1]
研究考證
源流一
源於包羲伏羲氏後裔姬姓大彭氏,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的兒子籛鏗(彭祖)之後。《竹書紀年》:"伯靡(彭祖曾孫)殺寒浞。少康自綸歸於夏邑(乙巳年)"少康復國,封伯靡(彭祖曾孫)之子元哲於豨韋(今河南省滑縣)立國,因善於養豬,並用豬皮製作大鼓,被稱為豕韋國。《國語•鄭語》記載"大彭、豕韋為商所滅矣"。《竹書紀年》:"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五十年,征豕韋,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敗大彭氏滅其國,武丁五十年滅豕韋氏,子孫四散逃難;其後,豕韋國子孫以國名為氏,稱韋氏。漢丞相韋賢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旗。"《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只載這支說明韋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為其後。
韋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據嶺南韋氏族譜世代記載,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裡(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為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主要在廣西,還有唐代碑文為證。
源流三
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史籍《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中有韋氏部落,但不屬於匈奴民族的別支,而是出自古代韋國滅亡後融入西羌民族的韋氏族人,亦有從杜陵沿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地區的漢化韋氏人。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新唐書﹒桓彥范傳》:"加賞彥范特進一職,封扶陽郡王,賜姓韋"。《朝野僉載•卷三》: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袞至左衛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桃符家有黃牸,宰而獻之,因問袞乞姓。袞曰:"止從我姓為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袞曰:"汝但從之,此有深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察哈爾蒙古章佳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為察哈爾蒙古的主體部落成員,以地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後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東省費縣。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市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明、清時期,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等地區,在仫佬族、苗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韋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元哲為彭祖玄孫(彭祖生潈,潈生壽,壽生靡,靡生元哲),彭祖為顓頊五世孫,顓頊為黃帝孫(第3代,孫),故屬黃帝後裔。韋氏先祖伯壽、伯靡均有史載,將韋氏可考歷史推至4000年前,比較古老的姓氏,形成於夏朝少康時代,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時發展為東方大國,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滅國,子孫以國為姓。子孫北上經華北進入東北、蒙古高原,稱豕韋、失韋、室韋,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進入荊楚、雲貴川、嶺南地區。
分布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莊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大約為370萬。韋氏為水族第一大姓。
屬於偃師二里頭遺址夏陶上的24個古怪符號,在水族的水書里保存了22個。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國姓氏人數排行榜中第68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