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增豐
人物生平
1916年出生於河北省平山縣觀音堂鄉灣子村。這是一個距縣城100多公里的、被大山封閉的小山村,居民大部分是外地逃荒來的貧困百姓,沒有文化,靠刨山坡荒地為生。韓增豐的祖輩來到這裡較早,家庭生活相對富裕。父親韓永年是一個性情豁達的開明人士,出資建立了一所小學,使韓增豐等同齡人能夠象山外孩子一樣學習知識。學校教員雖然只有一個,但卻是一位思想進步又有知識的共產黨員。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秋,入山西軍官學校,畢業後在閻錫山部隊任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返縣,任冀西遊擊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後任晉察冀四分區第八支隊支隊長。1939年冬,率隊於洪子店伏擊日軍,殲敵數十名,繼而又拔敵上莊村據點,斃偽軍12名,俘偽軍3名,繳槍18支。1941年冬,率隊奇襲大郭村日軍飛機場,炸毀敵運輸機2架,繳獲10餘部電話機,俘敵30餘名,並奪取日軍準備運往日本的大批棉花,解決了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冬裝問題,獲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嘉獎。1943年冬,所部於行唐縣宋營遭日偽軍包圍,率部分人員突出重圍。時已負傷,再度衝進敵人包圍圈內,指揮戰士與敵拼殺,掩護未突出重圍者轉移。後發現老百姓尚在敵陣,又率部營救群眾。於激戰中犧牲。時年28歲。
主要事跡
1933年5月,為反對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簽定,第七中學進步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學潮。韓增豐積極參加了這次學潮,但遭到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所創辦的《曉報》也被查封,苦幹社被強制解散。他棄筆從戎,考入太原軍官學校,畢業後在閻錫山部任排長。[1]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10月,韓增豐率部參加抵抗日軍的茹越口戰鬥,因作戰勇敢被提拔為連長。然而,國民黨軍的節節敗退使他感到其腐敗無能,決心易幟投奔八路軍,只因消息走露事敗。他被迫離開國民黨軍隊,回歸故里,準備自拉隊伍,抗戰到底。韓增豐的父親時為地方保衛團團長,非常支持兒子的抉擇,毅然把人、槍及其指揮權交給兒子,並把自家的10石小米拿出來做給養。由於韓增豐帶兵有方和當地群眾對抗戰的熱情支持,這支隊伍很快發展到160多人。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軍區成立,周建屏奉命在平山縣成立了第四軍分區。韓增豐出自對共產黨的熱愛,在父親的支持下,率部集體參加八路軍,被編為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游擊第二大隊。韓增豐被任命為大隊長,平山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李謹亭擔任該大隊教導員。不久,部隊再次改編為第四軍分區第八大隊第三中隊,大隊長和教導員仍然是韓、李二人。韓增豐的父親則在縣抗日政府選舉中,連續被選為縣議會議員。 記住韓增豐。[2]
韓增豐由此感到了黨的信任和重視,工作積極,作戰勇敢,創造了許多成績。
石家莊市是日軍侵略華北的大本營之一,一直由第一一○師團駐守。於底是石家莊市近郊的一個大鎮子,也是日軍的一個重要倉庫所在地,重兵把守,戒備森嚴。韓增豐敢於虎口拔牙。1938年1月的一個夜晚,他率領剛剛組建起來的一個連和運輸隊,在夜幕下悄悄進入於底鎮,消滅了看守倉庫的一小隊日軍和一中隊偽軍,將日軍倉庫里的軍用物資全部搬入百里之外的根據地,使駐石日軍大為震驚。日軍尚未清醒過來,韓增豐又率部襲擊了石家莊飛機場,燒毀飛機十餘架,將日軍存放在機場的大批棉布運回根據地。不久韓增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日軍駐石部隊第一一○師團長桑木崇明中將卻因連連失利被罷免職務。韓增豐被日軍稱為「活張飛」、韓瘋子、韓猛子。偽軍則更是聞風喪膽,任其部隊從炮樓下自由通行。
韓增豐連戰連捷,更加堅定了抗戰到底的決心。作為軍人,他深知「將軍難免陣上亡」的道理,為了不牽扯自己的精力和連累他人,果斷地和結髮妻子辦理了離婚手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戰和帶兵中,率領的部隊每年都在軍區首長檢閱中排列在首位,並且駐守根據地最前沿。1938年,他率部到和日軍的秋野中隊僅一條小溪之隔的平山縣溫塘鎮。當年12月,上級決定殲滅秋野中隊,解放溫塘鎮。韓增豐便挑選了40名精幹的隊員,裝扮成給日軍送慰問品的老百姓,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一舉殲滅了秋野中隊,解放了溫塘鎮。次年3月,晉察冀第四軍分區擴展壯大,由原來的3個大隊擴編為兩個團和兩個游擊支隊,平(山)、井(陘)、獲(鹿)3縣游擊支隊為其中四大主力之一,增豐擔任了副支隊長。他率領部隊屢次將正太、平漢鐵路切斷,使這3個縣敵人的炮樓形同虛設,使小股日軍根本不敢出頭。韓增豐的部隊成為名符其實的主力,打的全是正規戰,只打日軍正規部隊和鐵杆漢奸。
1941年2月,上級決定派韓增豐到第二軍分區協助開闢根據地。當時,廣靈縣城東邊炮台駐守着日軍的毛驢中隊,中隊長毛驢兇狠殘暴,姦淫燒殺,無惡不作。韓增豐到任後,首先選中毛驢為打擊目標。他聽說大營村一個地主要給兒子辦婚事,就通過當地黨組織給這個地主做工作,邀請日軍參加婚禮。娶親那天,韓增豐兵分兩路,一路親自帶領混在賓朋之中參加婚禮,一路潛伏於日軍炮樓附近。毛驢帶領幾十名日軍大搖大擺地趕來赴宴,架上機槍喝酒,剛端起酒杯就被韓增豐一槍擊斃。韓增豐得手後,立即指揮全體官兵投入戰鬥。與此同時,另一路也攻入敵炮樓。部隊將一個中隊的180名日軍全部消滅,迅速打開了廣靈縣的抗戰局面。
就在這年,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主力部隊已擴展為3個團、兩個區隊,韓增豐也由第二軍分區調回,擔任第八區隊區隊長職務,率部駐守井陘縣趙莊嶺村。接任桑木中將擔任第一一○師團長的飯沼守中將聞訊,害怕他對井陘煤礦構成威脅,便指使駐守井陘縣的部下和他談判。韓增豐接到邀請信後,許多同志不同意韓增豐親自前去,但韓增豐認為這是一場心理戰,自己如果不去,便會使一些漢奸產生韓增豐不過如此的錯覺;自己如果大膽前往,便會使漢奸甚至日軍膽寒。他毫無畏懼地答應了日軍的邀請,帶領兩個警衛員到達談判地點——井陘縣賈莊鎮。日軍官傳達了飯沼守的意見:「如想繼續帶兵可擔任石家莊警備司令,如想發財可得井陘煤礦一半利潤。」韓增豐讓他轉告飯沼守:「煤礦是我們中國人的,你們沒有權力開採;我帶兵是為了打垮你們;你們不必搞什麼鬼花樣,有本事就在戰場上見。」說完之後,揚長而去,演出了一場「單刀赴會」,重挫了日軍的士氣。日軍的攻心戰術失敗後,惱羞成怒,改以重兵圍攻,從三面進攻趙莊嶺村。韓增豐早已料到敵人這一手,沉着迎戰,除了留少數人在趙莊嶺誘敵外,把大部隊拉到外圍伏擊日軍,在日軍進入伏擊圈後,四面出擊,經一天激戰,斃敵300餘人,俘虜70餘人,繳獲戰馬百餘匹。
飯沼守的心理戰和實戰全部失敗,對韓增豐望而生畏,1942年在對抗日根據地「掃蕩」、「蠶食」接連受挫後,終於步桑木之後塵而被免職,師團長職務由林芳太郎接替。
第八區隊名聲大振。這個區隊名義上是團級,實際上兵力只有一個營,但是區隊長具有根據情況指揮調動當地幾個縣游擊支隊的權力,韓增豐的軍事才能因此而得以充分發揮。他根據日軍在平山、井陘、獲鹿、行唐、靈壽、新樂、正定等7縣的分布情況,有計劃地端掉了一些炮樓,控制了一些炮樓,使裡邊的漢奸「身在曹營心在漢」。
1943年秋,敵人糾集日偽軍4萬多人,對北嶽區連續進行殘酷「掃蕩」。在這次反「掃蕩」中,韓增豐負責保衛行唐、靈壽兩個縣機關幹部的安全。這天,他們宿營屬於行唐縣的宋營村。10月11日晚,第一一○師團包圍宋營後,韓增豐果斷地做出了突圍決定,率領區隊幹部戰士接連四次往外送機關幹部,如入無人之境。 不幸的是,韓增豐在重返宋營村成功地解救完最後一批地方幹部突圍時,中彈壯烈犧牲。
聽到韓增豐的死訊,林芳太郎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來到韓增豐犧牲的現場,在幾道手電光的照射下,看到了倒在前邊柿子樹下的韓增豐:他的上身爬伏在一個碾盤上,脊背上兩個彈洞在淌血,一支手槍和一柄日軍戰刀在腳下,身邊是幾個八路軍官兵的遺體。林芳太郎緩步向前走去,想親自看看這個對手的真實面目。幾個軍官急忙走在前邊帶路,並搶先去搬動韓增豐的身子,想讓他的面孔朝天。就在這時,韓增豐突然站立了起來,丟出一顆手榴彈。林芳太郎還沒有反應過來,就看見眼前閃起一團火光,耳邊傳來一聲巨響,身邊掠過一股強大的氣流,四周幾個軍官和衛兵被拋向空中又落於地面,自己也被這股氣流推倒在地。硝煙散去,林芳太郎被後邊的軍官攙扶起來,目光再次轉向韓增豐,只見他仰面朝天倒在地上,臉上浮現着滿意的微笑。這時候,林芳太郎才意識到韓增豐剛才只是受了重傷,在堅持着等待這最後的一擊。林芳太郎看到這一壯烈場面後,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一聲感嘆:「刑天!」
刑天在中國遠古神話中,是一位無頭的英雄。《九歌·國殤》中說他「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林芳太郎出於對韓增豐的敬意,讓軍醫擦洗了韓增豐的遺體,以繃帶纏裹之後,蓋上了一條毛毯,並悄然退兵。
人物紀念
韓增豐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在抗日根據地內引起了巨大反響。軍區領導破例授予他上校軍街,追贈戰鬥英雄稱號。人民政府一度將他的故鄉以他的名字命名,觀音堂鄉改為光宇鄉,灣子村改為光宇村。1944年11月16日,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晉察冀邊區軍民在他的家鄉為他建起了一座頗為壯觀的烈士墓:占地面積288平方米,石砌墓位於4平方米的石台上,高515米,寬34米,5層收頂,墓前立碑一座,碑文500餘字,簡要地介紹了烈士一生和晉級上校、追贈戰鬥英雄的經過,有輓聯一副:「磁河邊灑熱血寒林啼鳴數行淚,灣子裡哭英魂長空歸雁幾度書。」解放後,人民政府在石家莊建立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將一些級別較高、影響較大的烈士遺骨集中安葬此園。韓增豐的靈柩移往此園,但是在他的家鄉的這座烈士墓依然保留。文藝工作者則根據他的生平,創作了《韓猛子傳奇》、《戰神》、《巧計破溫塘》、《花狸虎大鬧靈壽城》、《朱食村大血戰》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在烈士犧牲50多年後的今天,韓增豐勇敢抗戰的故事還一直在石家莊、平山、獲鹿、井陘、靈壽、行唐、正定、新樂等地流傳。在民間傳說中,韓增豐是民族英雄,是神仙化身,是太行山中一座永遠屹立的高峰。
1951年,晉察冀軍區第四分區追認他為戰鬥英雄 揭秘韓增豐烈士:二十七歲人生留下三個「別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