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201312271210227899.jpg 原圖鏈接

韭菜( Chinese chives )(中草葯材)(A.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別名:豐本、草鍾乳、起陽草、懶人菜、長生韭、壯陽草、扁菜等;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特殊強烈氣味,根莖橫臥,鱗莖狹圓錐形,簇生;鱗式外皮黃褐色,網狀纖維質;葉基生,條形,扁平;傘形花序,頂生。

葉、花葶和花均作蔬菜食用;種子等可入藥,具有補腎,健胃,提神,止汗固澀等功效。在中醫里,有人把韭菜稱為「洗腸草」。

韭菜適應性強,抗寒耐熱,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栽培。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韭 拉丁學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 別稱:韭菜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百合目 亞目:百合亞目 科:百合科 屬:蔥屬 族:蔥族 分布區域:原產亞洲東南部。現在世界上已普遍栽培。

藥理介紹

各種名稱

中文名:韭菜 拼音:Jiǔ Cài

英文名:leaf of Tuber Oniom

別名:

  •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菜、韭
  • 中藥大辭典》:豐本(《禮記》),草鍾乳(《本草拾遺》),起陽草(侯寧極《藥譜》),懶人菜(《爾雅翼》),長生韭(王禎《農書》),壯陽草(《本草述》),扁菜(《廣西藥植圖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葉,百合科蔥屬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b. ex Spre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鮮用。[1]

採收和儲藏

第1刀韭菜葉收割比較早,4葉心即可收割,經養根施肥後,當植株長到5片葉收割第2刀。根據需要也可連續收割5-6刀,鮮用。

出處

《滇南本草》

性味

  • 《全國中草藥匯編》:辛、甘,溫。
  • 《中藥大辭典》:辛,溫。
  • 《中華本草》:味辛;性溫[2]

歸經

《中藥大辭典》

入肝、胃、腎經。

  • ①《滇南本草》:「入腎。」
  • ②《綱目》:「入足厥陰經。」
  •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腎三經。」
  • ④《本草求真》:「入肝、腎、腸、胃。」

《中華本草》

肝;胃;腎;肺;脾經。[3]

功能主治

《全國中草藥匯編》

健胃,提神,止汗固澀。用於噎膈反胃,自汗盜汗,外用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

《中藥大辭典》

溫中,行氣,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脫肛,跌扑損傷,蟲、蠍螫傷。[4]

  • ①《別錄》:「安五藏,除胃中熱。」
  • 陶弘景:「以煮鯽魚蚱,斷卒下利。」
  • ③《食療本草》:「利胸膈。」
  • ④《本草拾遺》:「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止泄白膿、腹冷痛,並煮食之。葉及根生搗絞汁服,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慾發者;亦殺諸蛇、虺、蠍、惡蟲毒。」
  • ⑤《日華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氣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風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並惡瘡,搗敷。」
  • ⑥《本草衍義補遺》:「研汁冷飲,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氣。」
  • ⑦《丹溪心法》:「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損傷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
  • ⑧《滇南本草》:「滑潤腸胃中積,或食金、銀、銅器於腹內,吃之立下。」
  • ⑨《綱目》:「飲生汁,主上氣喘息欲絕,解肉脯毒。煮汁飲,止消渴、盜汗,熏產婦血運,洗腸痔脫肛。」
  • ⑩《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經催乳。」

《中華本草》

補腎;溫中行氣;散瘀;解毒。主腎虛陽痿;里寒腹痛;噎膈反胃;胸痹疼痛;衄血;吐血;尿血;痢疾;痔瘡;癰瘡腫毒;漆瘡;跌打損傷[5]

用法用量

  • 全國中草藥匯編》:適量作菜吃,或搗汁服。
  • 中藥大辭典》:內服:搗汁飲,50~100克;或炒熟作菜食。外用:搗敷、取汁滴注、炒熱熨或煎水熏洗。
  • 中華本草》:內服:搗汁飲, 60-120g;或煮粥、炒熟、作羹。外用:適量,搗敷;煎水熏洗;熱熨。

注意

陰虛內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均忌食。

  • ①孟詵:「熱病後十日不可食熱韭,食之即發困。」
  • ②《本草經疏》:「胃氣虛而有熱者勿服。」
  • ③《本草匯言》:「瘡毒食之,愈增痛癢,疔腫食之,令人轉劇。」
  • ④《本草求真》:「火盛陰虛,用之為最忌。」
  • ⑤《隨息居飲食譜》:「瘧疾,瘡家,痧、痘後均忌。」[6]


形態及分布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20~45厘米,具特殊強烈臭味。根莖橫臥,生多數鬚根,上有1~3個叢生的鱗莖,呈卵狀圓柱形。葉基生;長線形,扁平,長10~27厘米,寬1.5~9毫米,先端銳尖,邊緣粗糙,全緣,光滑無毛,深綠色。花莖自葉叢抽出,長可達50厘米,三棱形;傘形花序,頂生;總苞片膜質,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銳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長圓形,長4~6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排列為2輪,互生;雄蕊6,花絲長不超過花被,中部以下擴大,花葯黃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狀。蒴果倒心狀三棱形,綠色,長4~5毫米,直徑約4毫米。種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圓形,邊緣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化學成分

  • 《中藥大辭典》:葉含硫化物、甙類和苦味質。
  • 《中華本草》:葉含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 allyl sisulfide),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2-丙烯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propenyl(allyl)disulfide〕,山柰酚葡萄糖甙(glycoside of kaempferol),槲皮素葡萄糖甙(glycosid of quercetin),芹菜素葡萄糖甙(glycoside of apigenin),異鼠李素葡萄糖甙(isorhamnetim-glycoside),3-O-槐糖基-7-O-β-D-(2'-O-阿魏酰葡萄糖基)山柰酚〔3-O-sophorosyl-7-O-β-D-(2'-O-feruloylglucosyl)kaempferol〕。3-O-β-槐糖基-7-O-β-D-(2-O-阿魏酰基)-葡萄糖基山柰酚〔3-O-β-sophorosyl-7-O-β-D-(2-O-feruloyl)glucosylhaempferol〕3,4'-二-O-β-D-(2-阿魏酰)葡萄糖基山柰酚〔3,4'-di-O-β-D-(2-feruloyl)glucosylkaempferol〕,3-O-β-D-(2-O-阿魏酰基)-葡萄糖基-7,4'-二-O-β-D-葡萄糖基山柰酚〔3-O-β-D-(2-O-feruloyl)-glucosyl-7,4'-di-O-3,4'-二-O-β-D--D-glucosylkaempferol〕,3,4'-二-O-β-D-葡萄糖基山柰酚(3,4'-di-O-β-D-glucosylkaempferol),3,4'-二-O-β-D-葡萄糖基槲皮素(3,4'-di-O-β-D-glucosylquercetin)及3-O-β-槐糖基山柰酚(3-O-β-sophorosyldaempferol),左旋-(3S)-1,2,3,4-四氫-β-咔啉基-3-羧酸(㈠-(3S)-1,2,3,4-tetrahydrl-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L-酪氨酸(L-tyrosine),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β-胡蘿蔔素(β-carotene),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大蒜辣素(allicin),蒜氨酸(alliin),丙氨酸(alanine),穀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纈氨酸(valine)。

全草含二甲基硫代亞磺酸酯〔dimethylthiosulfinate MeS(O)Sme〕,二丙烯基硫代亞磺酸酯〔dipropenylthiosulfinate,PrS(O)SPr〕,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甲酯〔methylpropenylthiosulfinate,MeSS(O)Pr〕,甲基硫代亞磺酸丙烯酯〔propenylmethylthiosulfinate,MeS(O)SPr〕,(Z)-(E)-甲基硫代亞磺酸-1-烯丙酯〔(Z-andA(E)-1-propenylmethylthiosulfinate,(Z)-and(E)-MeS(O)SCH:CHMe〕,(E)-1-丙烯基硫代亞磺酸甲酯〔(E-methyl-1-propenylthiosulfinate,(E-MeS(O)CH:CHMe〕,(Z)-和(E)-二丙烯基硫代亞磺酸酯〔(Z)-and(E)-dipropenylthiosulfinate,(Z)-and(E)-PrS(O)SCH:CHMe〕,2,3-二甲基-5,6-二硫代二環[2.1.1]已烷5-氧代化合物〔2,3-dimethyl-5,6-dithiabicyclo[2.1.1]hexane5-oxides〕。[7]

藥理作用

用生長茂盛時之韭菜莖壓榨過濾所得之原液,0.1~0.5毫升/10克給小鼠靜脈注射,可產生休克樣症狀乃至狂躁、痙攣,以後轉入鎮靜、嗜睡、發紺,半小時後死亡;對兔靜脈注射有輕度降壓;對離體蛙心,先抑制後興奮,大量可使心跳停於擴張期;對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輕度擴張作用。1%稀釋液對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將此原液經100℃60分鐘加熱,仍有作用,但效力減半。以水蒸汽蒸餾法所得之餾出液,對小鼠皮下注射,亦發生休克樣症狀,狂躁、發紺乃至呼吸麻痹而死;小量時可引起兔末梢血中紅細胞及血色素的顯着降低;對豚鼠紅細胞之溶血濃度為0.06~O.007%。[8]

複方

  • 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錐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2500克(洗),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孟詵方》)
  • ②治陽虛腎冷,陽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遺精夢泄:韭菜白八兩,胡桃肉(去皮)100克。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脈正宗》)
  • ③治翻胃:韭菜汁100克,牛乳一盞。上用生薑汁半兩,和勻。溫服。(《丹溪心法》)
  • ④治喉卒腫不下食:韭一把,搗熬薄之,冷則易。(《千金方》)
  • ⑤治吐血、唾血、嘔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證:韭菜5公斤,搗汁,生地黃2.5公斤(切碎)浸韭菜汁內,烈日下曬乾,以生地黃黑爛,韭菜汁干為度;入石臼內,搗數千下,如爛膏無渣者,為丸,彈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蘿蔔煎湯化下。(《方脈正宗》)
  • ⑥下腸中瘀血:韭汁冷飲,甚驗。(朱震亨)
  • ⑦治過敏性紫癜:鮮韭菜500克,洗淨,搗爛絞汁,加健康兒童尿50毫升。日一劑,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醫心鏡》)
  • ⑨治消渴引飲無度:韭苗日吃150克~250克兩。或炒或作羹,無入鹽,但吃得5公斤即佳。過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 ⑩治痔瘡:韭菜不以多少,先燒熱湯,以盆盛湯在內,盆上用器具蓋之,留一竅,卻以韭菜於湯內泡之,以谷道坐竅上,令氣蒸熏;候溫,用韭菜輕輕洗瘡數次。(《袖珍方》)
  • ⑾治產後血暈:韭菜(切)入瓶內,注熱醋,以瓶口對鼻。(《婦人良方》)
  • ⑿治脫肛不縮:生韭500克。細切,以酥拌炒令熟,分為兩處,以軟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為度。(《聖惠方》)
  • ⒀治金瘡出血:韭汁和風化石灰,日干,每用為末,敷之。(《瀕湖集簡方》)
  •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聖惠方》)
  • ⒂治百蟲入耳不出:搗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 ⒃治跌打損傷:鮮韭菜三份,麵粉一份。共搗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二次。
  • ⒄治蕁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錢,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 ⒅治子宮脫垂:韭菜半斤。煎湯熏洗外陰部。
  •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搗汁,滴鼻。(⒃方以下出蘇醫《中草藥手冊》)
  • ⒇治漆瘡作癢:韭葉杵敷。(《斗門方》)[9]

各家論述

中藥大辭典

  • ①朱震亨:「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郁,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開提氣血。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蓋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滯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薑汁、牛乳各一杯,細細溫服,蓋韭汁消血,薑汁下氣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
  • ②《綱目》:「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鹽梅滷汁少許,細呷,得入漸加,忽吐稠涎數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溫能散胃脘痰飲惡血之義也。」
  • ③《本草經疏》:「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溫能散結,凡血之凝滯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氣藥也。心主血,專理血分,故曰歸心,五臟之結滯去,則氣血條暢而自安矣。胃中熱,乃胃中有瘀滯而發熱也,瘀血行,熱白除矣。病人之氣抑鬱者多,凡人氣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補,故可久食。」
  • ④《本經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虛而噎,勿用,恐致嘔吐也。」

《中華本草》

 
[  原圖鏈接
  • 1.《別錄》:安五藏,除胃中熱。
  • 2. 陶弘景:「以煮鯽魚蚱,斷卒下利。」
  • 3.《食療本草》:利胸膈。
  • 4.《本草拾遺》: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止泄臼膿、腹冷痛,並煮食之。葉及根生搗絞汁服,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慾發者;亦殺諸蛇、虺、蠍、惡蟲毒。
  • 5.《日華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氣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風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並惡瘡,搗敷。
  • 6.《本草衍義補遺》:研汁冷飲,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氣。
  • 7.《丹溪心法》:經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損傷在上者,宣飲韭汁,或和粥吃。
  • 8.《滇南本草》:滑潤腸胃中積, 或食金、銀、銅器於腹內,吃之立下。
  • 9.《綱目》:飲生汁,主上氣喘息欲絕,解肉脯毒。煮汁飲,止消渴、盜汗,熏產婦血運,洗腸痔脫肛。
  • 10.《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經催乳。
  • 11. 朱震亨: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郁,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開提氣血。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蓋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滯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薑汁、牛乳各一杯,細細溫服,蓋韭汁消血,薑汁下氣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
  • 12.《綱目》: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鹽梅滷汁少許,細呷,得入漸加,忽吐稠涎數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溫能散胃脘痰飲惡血之義也。
  • 13.《本草經疏》: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溫能散結,凡血之凝滯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氣藥也。心主血,專理血分,故曰歸心,五臟之結滯去,則氣血條暢而自安矣。胃中熱,乃胃中有瘀滯而發熱也,瘀血行,熱自除矣。病人之氣抑鬱者多,凡人氣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補,故可久食。
  • 14.《本經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虛而噎,勿用,恐致嘔吐也。

臨床應用

  • 治療綠膿桿菌感染

取新鮮韭菜用1:3000過錳酸鉀浸洗1小時,再用0.2%呋喃西林液浸泡24小時,取出,用1%鹽水沖洗10分鐘,在無菌操作下壓榨過濾取汁,置冰箱內備用。臨用時常規清洗創面,塗布1-2%普魯卡因,約經5分鐘,用浸透韭菜汁的消毒紗布貼敷,每日1-3次。如創面在壓迫處或易於脫落部位,可再加凡士林紗布包紮。有瘺管者,先擴創除去腐敗組織,再以韭菜汁紗條填塞,每天1-2次。治療燒傷後綠膿桿菌感染患者2例,均有效果 。[10]

栽培

生物學特性

抗寒,耐熱適應性強,全國各地普遍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耕作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水力強、透氣性好的壤土為最適宜,土壤過分粘重,排水不良,遇到雨季容易死苗,沙土容易脫肥,生長一般較瘦弱。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北方多採用春播,南主適合秋播。條播,按10cm行距,開2cm深的溝,把種子撒入溝中,耬平畦面踩一遍。播後澆水,保持畦面濕潤,防止畦面板結。育苗後按行株距35cm×10cm 時栽苗。

田間管理

苗期在苗高12-15cm進行控水蹲苗,防止徒長。移栽後,一般需連續灌水3次,才能緩苗,雨後及時中耕除草,結合培壟追肥,控制澆水,防止含青徒長。

病蟲防害

灰霉病,為害葉片,發病前噴20%粉銹寧乳油1000倍液,或噴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疫病,為害假莖、鱗莖、根、葉和花薹,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或灌根。[11]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