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音樂胎教真的有效麼

胎教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胎教

電影《麥兜響噹噹》中,麥太為了生個聰明寶寶,跑去參加「莫扎特效應」學習班,沒想到被分到對照組——聽的不是莫扎特的。結果你看,生出的麥兜還真是傻乎乎的。在現實中,也有很多准媽媽會有滋有味地聽莫扎特音樂進行「胎教」,甚至有的小朋友懊惱自己不夠聰明的時候,會「責怪」家長當年沒有聽莫扎特音樂做好胎教。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1]

目錄

概況

音樂家莫扎特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按照網上流傳的說法,「莫扎特效應」是指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將會提高孩子的智商。據說「莫扎特效應」是1991年法國醫生托麥提在他的著作《為什麼聽莫扎特音樂》中提出的。他相信,當耳朵受到不同頻率的音樂刺激時,有助於提高聽力,並具有健腦功效。1993年10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頁紙長度的小論文後,全世界才颳起一股「莫扎特效應」的旋風。

那勞舍爾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首先,他找來了36名大學生,先讓一部分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其他人則聽放鬆的音樂磁帶或保持安靜。接着讓所有人一起參加幾項測驗,結果讓人大吃一驚!聽莫扎特音樂的學生空間感增強,摺紙、辨別事物等任務也完成得更好。若運用數字來評價,聽莫扎特音樂的學生,在一項智力量表中平均得分比其他學生高3分。如果換算成常見的IQ值,發現聽莫扎特音樂的學生在這幾項測試里的IQ平均得分要高8~9分。勞舍爾得出結論,莫扎特音樂能增強人的空間推理能力。

次年,《紐約時報》的音樂專欄作家羅斯對這項研究大加讚譽,聲稱「聽莫扎特音樂真讓你更聰明」。然而,很多人對事物的了解總習慣浮於淺表,追求簡單的因果關係。換句話說,很多人誤解並誇大了這項研究的結果,研究結論也被過度詮釋為「聽莫扎特的音樂能提高兒童智商」。

如果聽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能讓孩子更加聰明的話,人們為何不推崇貝多芬或巴赫呢?為何沒有「貝多芬效應」呢?誰也說不清楚這究竟是為什麼,也許是因為莫扎特被稱為音樂神童,成為了不少家長內心的育兒標杆吧。

莫扎特音樂真有如此神效?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莫扎特效應」的試驗,根本就未在准媽媽或兒童身上進行過,並不能得出音樂能提高兒童智商的結論。其次,後來不少科學家進行過類似的研究,但大多不能得出類似結論。

可是,應該如何解釋莫扎特音樂讓大學生摺紙水平大增呢?有科學家解釋道,勞舍爾的研究僅涉及單一類型的任務,用非常簡單的神經心理學方法就可以來解釋這個結果——你是否能享受這個過程將會對你的表現產生影響。有一項研究就發現,無論聽莫扎特音樂還是斯蒂芬•金的有聲懸疑小說,都能提高動手摺紙能力。其中關鍵僅在於,聽它們對你來說是否是種享受。

可事實上,依然有很多父母較真地認為聽音樂會讓孩子更聰明,「莫扎特效應」在全球迅速散播。2004年底,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安班格特分析並總結說:「人們相信『莫扎特效應』的存在,並認為最初的研究也是針對嬰兒的,這正是因為嬰兒是人們焦慮的中心——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典型表現。」

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前,這也正是胎教音樂和各種早期幼兒教育在中國大為流行的原因。不過也有人說,許多家長都會給嬰幼兒聽音樂,其實是讓孩子獨自安靜。孩子專注於音樂後,父母便稍有餘力做其他事情,卻無形之中減少了親子間的主動互動時間。

莫扎特音樂甚或一切古典音樂,都未被證明有提高智商的魔力,但這不會妨礙人們去喜歡,去聆聽——至少不會毒害你的身體,降低你的智商。批評「莫扎特效應」的科學家也說:「認真、大量地學習一到兩門音樂課程,能對智商提高產生少許但重要的影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