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塔蘭
內容簡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從一個女人、一個城市、一點運氣開始。《項塔蘭》是格里高利·大衛·羅伯茲的自傳式小說,他從一個大學裡最年輕的哲學與文學講師,淪落為黑獄重刑犯,在穿越兩座機槍塔後,從澳洲看守最嚴密的監獄逃脫,偷渡至孟買──儘管潮濕、悶熱、熙攘擁擠,但能讓他在人間蒸發的城市。
帶着假名字、假護照和不可告人的過去,他在印度導遊的帶領下進入孟買底層社會,和乞丐、妓女、苦修聖者、演員、士兵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逃亡者一起,在這個城市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他將成為第一個住進貧民窟的白人,憑着一隻急救箱,當起受人尊敬、沒有執照但免費的醫生;
他將愛上孟買,這個空氣中瀰漫着酸腐和甜膩、自由和狂野的城市,隨處可見收賄的警察、主持公道的黑幫、有組織的遊民、大剌攬客的妓女、從香煙檳榔到毒品都賣的攤販,以及人人臉上毫不吝惜的笑容;
他將學習用印度語、孟拉語和當地人溝通,並因言談間使用了bear hug(熊抱)這個英文比喻,而榮獲一隻母熊的擁抱;
他將從偏僻村落的老嬤嬤口中,得到「項塔蘭」這個名字,印度語意為「和平之人」,那時還沒人知道,其實他是個惡名昭著的通緝犯;
他將邂逅美麗的卡拉,一個擁有聰明、秘密和湖水綠眼眸的女人,讓人在她身上尋找天使翅膀的同時,也看見魔鬼的犄角。他會為她奉獻一切,包括性命在內;
他將視哈德汗為第二個父親。哈德汗是孟買家喻戶曉的黑幫老大、聖人暨哲學家,與許多藝術家、企業家、政治人物有很好的交情,並在清真寺開講神學和倫理學,吸引各宗教的學者和學生慕名而來。透過哈德汗,他被黑幫吸收,認真上課學習各種「專業」,包括如何洗錢、偽造護照、走私黃金、販賣軍火等,甚至加入了寶萊塢電影圈、穆斯林游擊隊,同時,也一步步陷入謎團與陰謀的糾纏中……
作者簡介
格里高利·大衛·羅伯茲(Gregory David Roberts),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他的「真實經歷」比任何小說都更具傳奇色彩,從學生時代就是個激進的運動分子,活躍於各種反戰、反法西斯、反政府組織,深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優異的天賦,使他成為大學中最年輕的哲學和文學講師,卻在25歲婚姻破裂,失去妻子,更失去5歲愛女的監護權。他選擇用海洛因來填補生命中乍然到來的空洞,從一個理想主義者墮落為毒蟲。
上癮的需求逼使他拿着仿造手槍,以全套西裝打扮、溫和的談吐、禮貌的舉止,去搶劫銀行,因而獲得「紳士大盜」(The Gentleman Bandit)的封號。被捕後,24次的搶劫紀錄換來19年徒刑。兩年半後,羅伯茲於光天化日下逃出澳大利亞最戒備森嚴的重刑監獄,短暫停留新西蘭,然後流亡印度。
這段長達八年的印度流亡歲月,便成了《項塔蘭》最真實的藍本。1991年他在德國被捕,決心坦然面對過去,入獄服刑。1997年獲釋出獄後,他着手寫下《項塔蘭》這部厚達千頁的自傳式小說,2003年出版後一鳴驚人,成為專職暢銷作家。
羅伯茲目前定居孟買,每個月除了看上千封的讀者來信之外(其中有九成是詢問小說中那位有着湖水綠眼睛的女人,如今身在何方),主要協助民間團體為當地貧乏的醫療服務貢獻心力。同時繼續將自己如夢似戲的人生,寫成下一部小說。
原文摘錄
但因為她愛那個傢伙,為了他,她乖乖做。為了他,她大概什麼都肯做。有些女人就是這樣。在我看來,大部分戀愛中的女人都是這樣。你開始覺得心像是擠了太多人的救生艇,為了不讓它下沉,你拋掉驕傲,拋掉自尊和獨立。不久後,你開始拋掉其他人,你的朋友,你認識的每個人。而這仍然不夠,救生艇仍然在下沉,這時,你也知道,你就要跟着那船一起滅頂了。我在這裡看到一些女孩子有這樣的遭遇,我想那是我討厭愛情的原因。 我認為未來和其他任何重要的東西一樣,必須爭取才能得到。不爭取,就沒有未來。如果我們不爭取,如果我們不配擁有未來,我們就得永遠活在現狀。或者更糟,得活在過去。我想愛的用意大概就在這裡,愛是爭取未來的方式。
書評
《項塔蘭》是我讀過的書中最厚的一本。如字典一樣厚,一樣大。翻開前,我曾有顧慮,我是否能讀完它?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一個作者出於怎樣的動機寫了這樣一本厚厚的小說,但是看了一些文字介紹,我還是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好奇並為此有了些期望,也急不可耐地迅速開始閱讀。 但其實我發現,當我讀了許多該書資料,並對該書產生了濃厚興趣後,閱讀變成了一個「混亂」的過程。我經常在閱讀中把作者的經歷和小說的情節弄混,我不知道我是在讀一個人的真實經驗還是在體驗一次好萊塢似的冒險。某些時刻,我感覺我是在讀一個人的自傳,過了些時候,我會突然發覺我應該是讀一本小說。或者說,從根本上來講,它只是一本小說。 因為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平和、淡定的讓人以為它不是一本小說。作者格里高利•大衛•羅伯茨本身的經歷就夠傳奇。而該書就是他根據自身的經歷所創作的。作家、罪犯、越獄、赤腳醫生、黑幫,這些詞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傳奇,也是小說主人公的傳奇。用Google輸入作者名字或該書的名字,就可以查到許多的作者傳奇故事、圖片、採訪稿。這足夠讓任何一個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對該書產生興趣。但即便作者的新聞點再多,我們仍不要忘記,故事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該書,我的建議是,先不要過多的讀該書資料,包括作者的經歷和小說背景。最好一開始就把自己融入到小說的體驗中去,而非作者的故事。因為商業發行的需要,該書在宣傳上都是以作者的背景為噱頭。雖然說作者的傳奇經歷是小說的創作源泉,但是作為閱讀,也許首先應該關注的是故事本身,而非「名人出書」。我的體會是,在閱讀前過多的看了該書的資料,你會迷失在該書的故事中,從而失去自己的判斷。 小說從故事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主要故事發生地在印度孟買。前一部分講述了主人公在孟買貧民窟中的生活;後一部分講述了主人公在去阿富汗參戰和回孟買後在黑幫中的日子。這是完全不同的兩部分,完全可以獨立成兩部小說。就好像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由王朔的兩本小說改編成一個劇本一樣,前後的感覺反差其實很大。 小說的前一部分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或者說是一篇篇日記或Blog或口述紀實,好像是最近火爆的電影《貧民窟中的百萬富翁》或是巴西的《上帝之城》;而後一部分則轉成了一部好萊塢歷險電影,就好像是印第安納•瓊斯系列的冒險故事。前部分平緩溫和充滿溫情,後半部分跌宕起伏驚險懸疑。如果不是有小說主人公對卡拉的追求為線索,那麼我真會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故事。 兩部分中間的銜接是主人公突如其來的牢獄生活,而這部分的描寫也是非常寫實,讀後有種無法接受的殘酷和絕望。但這部分確實精彩,因為它描寫的太過寫實。我讀完這部分,確實有種感覺:真實是殘酷的,那麼辛苦的爭取這份真實是否值得。 坦白講,我更喜歡小說的前三分之二,我認為這是整個小說最美的部分。它展現了旅遊宣傳冊上印度的另外一面。印度不僅有阿育王、甘地、11億人口和寶萊塢,它同時也有最發達的鐵路系統、相鄰的摩天大樓和貧民窟、黑幫橫行街頭和大麻煙槍。而後者是你很難在旅遊中體會到的。 印度最美的部分,恰恰在貧民窟中人與人的關係上。或者擴大一點,正在於印度人的處事方式上。「愛也許不是印度發明的,但卻在印度得到最好的升華」。信任,情義,這是印度人與人交往的前提。這在主人公的第一個印度朋友普拉巴克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普拉巴克總有一副笑臉,不論什麼時候,快樂時,悲傷時,痛苦時,他都不忘把笑容掛在嘴上。哪怕挨了一頓揍,他照樣快樂的笑着。普拉巴克不欺騙主人公一分錢,哪怕是主人公多付了他錢,他也總是把多餘的如數奉還。普拉巴克最終成為主人公最忠實的朋友,也是在主人公落難之時,主動邀請其入住貧民窟的人。他經常說,「這裡是印度」。尤其在涉及錢方面,普拉巴克所代表的貧民窟的人,總是把報恩和情義放在第一位。以至於後面故事中黑幫中人,無不把友誼放在最重要位置。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當主人公落難於貧民窟中時,主人公用簡單的醫療知識幫助那些窮人,即作為對他們善意的表達,也為了讓自己安全的融入他們。而這些窮苦的人在得到治療後從不說感謝,但日後卻會在他屋門上掛上一些水果或是幫他添置一些簡單家具。這就是生在底層質樸的印度人的行事方式吧。 小說中也展示了印度的人生哲學那種「一體兩面的表現」,即「必要」。也就是「未言明但心照不宣的問題」。比如,印度人可以瘋狂的擠上火車,為了搶座位而廝打;但一旦火車開動了,在車廂里的人卻又馬上變得禮貌而謙讓;印度的巴士和出租車可以超載而瘋狂行駛,但印度的牛也可以大搖大擺的穿行於街道;印度苦惱於自身人口壓力的加大,但依舊收容那些來自周邊國家的數十萬難民。 印度社會另外的特點,就是睜一眼閉一眼的行事方式。在印度,行賄是公開的行為;規則往往是虛擬的;剷除貧民區只是做做樣子……沒有什麼事情是必須要做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必須不做的。往往做事情就在於心情就是原則。政府默許貧民窟和現代化摩天大樓比鄰,恰恰詮釋了這樣一個特點。任何事都不一定非要如何。 主人公認為,住在貧民窟中的人恰恰是最真實的。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他們不論白天的身份是生意人、司機、苦力、服務員還是小偷,在貧民窟中他們都是兄弟姐妹。小說中描寫的貧民窟雖然龐大繁雜,但夜不閉戶。當生存作為根本的時候,所有人明白,只有團結,才能讓他們踏實的活下去。他們可以不互相喜歡,但他們不彼此憎恨,當面對外來威脅時,他們能團結一致去爭取生存的空間。 讀小說中貧民窟的故事,能感受到那種一體兩面。空氣雖惡臭,但能自由呼吸;房屋雖破爛,但能使人安逸;居民雖貧窮,但能和諧互助;威脅雖存在,但能樂觀面對。 在貧民窟中生活了數年的經歷,使得這小說大部分篇幅描寫的貧民窟生活,顯得那麼真實和生動。正是作者的親身體驗,才有如此真白和樸素的表達,真實且殘酷的表現了一種回歸生活本身的情愫。 而小說的後半部分,則通過主人公與黑幫頭目哈德拜的談話,探討了一些哲學話題。包括愛和生命,善與惡,生與死。哈德拜是個受人尊敬的人物。因為他秉持着教義的規則,堅持着公平的原則,使他在孟買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通過這些哲學思考,來掌控黑幫行事的方式。以至於主人公把哈德拜當作父親一樣看待。儘管主人公從未加入黑幫,但是卻願意為哈德拜做任何事。可見,哈德拜的人格魅力有多麼強大。 有一些哲學的命題,是間或出現於起伏的情節之中,這讓閱讀的速度容易放緩,卻同時也激勵人去思考。他從宗教的角度解釋了人生的三大命題:人是什麼?來自哪裡?去往何處?通過物理學和宗教的結合,解釋了善行與惡行的區別。其實主人公一直在重複着哈德拜所忌諱的事情,即「以對的理由,做不對的行為」。但正因為哈德拜的提醒,主人公成為了小說中為數不多的未曾殺人也未曾被殺的角色。 主人公的名字乃是該書的另一個值得研究的地方。主人公因為逃亡在印度,因此起了假名「林」。而「項塔蘭」則是主人公的另一個名字,是在好朋友普拉巴克的母親為他起的,意思為「平和之人」。但「項塔蘭」只在小說中出現了兩個情景。一是普拉巴克的母親為林起名的時候,二是小說最後普拉巴克的母親再次稱呼他的時候。但小說的名字卻是用「項塔蘭」來命名的。我想這其實應了小說中對命運的解釋:一個人該走的路和他實際走得路。 我想「項塔蘭」基於這本小說第一次出現的寓意在於主人公應該成為的樣子,而又一次小說結尾的出現則是主人公實際成為的樣子。兩次出現之間,跨度這麼大的篇幅,也許都在講述主人公如何由逃避懲罰的「林」變成經歷了生活的起伏的「項塔蘭」。也許,整部小說都在講述這個。 從閱讀之外去理解這部小說的意義,我想,它不止於小說本身。它也許會成為一個「項塔蘭」事件。它也許會拉動印度的旅遊市場,會發展一個貧民窟旅遊項目,會讓人更多的了解印度,也會讓人有想走進印度的欲望。也許這本小說的力量是巨大的,讓我們開始更多的重視這個未來的競爭夥伴和盟友。也許那是一個寶萊塢以外的世界,也許那是一個「百萬富翁」以外的世界,也許那是一個我們從未了解的世界。我想,也許,《項塔蘭》會成為我們走進這個世界的入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