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顧路柏

顧路柏 也稱顧威廉,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世界著名漢學家之一。早年曾師從於另一位德國漢學大師嘎伯冷茲。顧路柏精通漢語,蒙語,滿語。1883-1892年間在嘎伯冷茲的幫助下,他在德國柏林開辦了東亞文化博物館並任館長,同時在柏林大學教授多門漢學及相關民俗文化課程。他是第一個把女真文化推廣到德國的學者。1898-1899年他曾遊歷中國的北京和南方沿海地區。顧路柏一生沉迷於對中國文化和漢學方面的研究,曾把《封神演義》前半部翻譯成德文,其他著作包括:《北京民俗》,《中國古代宗教》等,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1902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史》,此書記載分析了孔孟莊,楚辭,漢唐宋,元明清等中國各歷史階段的各種文學形式,四大名著也已概括的形式收錄於此書。顧路柏是第一個介紹《紅樓夢》的德國人。所以,這本文學史在德國漢學研究歷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目錄

顧路柏 - 人物年表

1855年顧路柏生於俄國聖彼得堡。 1883年顧路柏出任柏林民俗博物館東亞部主任。 1884年顧路柏曾給普魯士文化部寫信,提出在漢語課程中進行口語教學和漢學家應該較長時間地在中國生活的問題。這對後來建立東方語言研究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885年夏季學期起,顧路柏兼任柏林大學教授並主持《東亞語言》講座,在講授漢語、滿語和蒙古語之外,還開設了民俗學和民間宗教的課程。 1892年他應聘為漢學教授,講授漢語和滿語課程。顧氏著述甚豐。他曾是德國研究女真文字的開創者。 1896年發表的《女真的語言和文字》(Sprache und Schrift der Jucen)一直受到西方學者的重視。 1898至1899年在華旅行,考察過廈門、北京的民俗。 1901年出版的《北京民俗學》(Pekinger Volkskunde),即是作者此行的收穫,頗獲好評。 1902年《中國文學史》(G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初版,後又再版。是德國第一部由專家撰寫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代表當時德國漢學的研究水平。 1908年逝世。

顧路柏 - 生平簡介

顧路柏1855年生於俄國聖彼得堡,是嘎伯冷茲(Gabelentz)在萊比錫的高足,在完成哲學和語言學的學業之後,以對中國哲學經典的翻譯取得博士學位和教授資格。由於嘎伯冷茲的推薦,1883年顧路柏出任柏林民俗博物館東亞部主任。他是德國博物館的第一個東亞和中國的專家,從此,這個博物館和柏林大學的漢學專業建立了密切的聯繫。1884年顧路柏曾給普魯士文化部寫信,提出在漢語課程中進行口語教學和漢學家應該較長時間地在中國生活的問題。這對後來建立東方語言研究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自1885年夏季學期起,顧路柏兼任柏林大學教授並主持《東亞語言》講座,在講授漢語、滿語和蒙古語之外,還開設了民俗學和民間宗教的課程。1892年他應聘為漢學教授,講授漢語和滿語課程。顧氏著述甚豐。他曾是德國研究女真文字的開創者,1896年發表的《女真的語言和文字》(Sprache und Schrift der Jucen)一直受到西方學者的重視。但他的主要貢獻在研究中國文化與文學方面,既發表文章研究《神仙傳》,也翻譯過《封神演義》。對中國的民間文化和民間宗教也具有濃厚的興趣,1898至1899年在華旅行,考察過廈門、北京的民俗,1901年出版的《北京民俗學》(Pekinger Volkskunde),即是作者此行的收穫,頗獲好評。《中國文學史》(G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初版於1902年,後又再版。是德國第一部由專家撰寫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代表當時德國漢學的研究水平。他的遺著《中國的宗教禮俗》(Religion und Kultus der Chinesischen),是他1903至1904年間在柏林大學講課的整理稿,是一部概論性的著作。

== 顧路柏 - 學術研究 ==  

一、女真文字研究

女真語是滿-通古斯語族中重要語種之一,女真文是滿族先民女真人創製的古老文字,自12世紀初葉完顏希尹創製女真大字,金熙宗完顏創製女真小字,在中國部分地區使用達5個世紀。對女真語言文字的研究先後經歷了開創、發展、改觀和新發展諸階段,逐漸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對女真語言、文字的研究始於15世紀初。但主要研究工作是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的。 女真語言文字的傳世文獻主要是明朝編纂的《女真譯語》,內容分為雜字、來文兩部分。雜字專輯語彙,來文則移錄當時進貢表文。顧路柏將德國漢學家夏德在我國所獲的明抄本《女真譯語》進行整理、考訂和標音,譯成德文,並取滿蒙語進行比較,寫成了劃時代的研究著作――《女真語言文字考》(1896年),為學界所推重,成為19世紀末葉女真文研究的代表作。《女真語言文字考》為德文,原題為Die Sprache und Schrift der Jucen,1896年刊於萊比錫,有1936年北平文殿閣書莊影印本。在女真文研究方面,顧路柏還有發表於1894年的論文《女真語言文字簡述》(1894年)、《永寧寺碑初考》等。

二、中國民俗和民間信仰研究

1897—1898年顧路柏旅居中國近兩年之久,對中國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尤其對於中國的民俗和民間信仰作過調查研究,並於1901年出版了《關於北京的民俗》(Zur Pekinger Volkskunde),其後曾發表了論文:《中國的宗教和祭祀》、《古代中國的宗教》等。他的《道教神話〈列仙傳〉》,研究了作品的語言,還據此分析了道教的創世說。格魯伯研究了中國的民間信仰和「八仙」的形成,發表過《中國民間宗教對佛教的影響》、《廈門的中國民間之神》、《北京人對死之利用》等。

三、《中國文學史》

1902年顧路柏在萊比錫出版了他的《中國文學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此前碩特曾出版過《中國文學綱要》(Entwurf einer Beschreibung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但那只不過是一個綱要而已,而且時間在半個世紀之前。顧路柏的《中國文學史》是德國第一部全面論述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大部頭著作(約470頁),代表當時德國漢學的研究水平。該書論述了從先秦諸子到唐詩以及後世的戲曲小說。當時的評論界認為這是在對中文原著進行深入研究之後,建立在比較堅實的基礎之上的關於「中國人精神創造的描述」,稱讚這部書對理解中國民族性格和消除陳舊偏見做出了貢獻。全書共分十章:導言;孔子和古典文學;孔子前的文學巨著;老子和道家;屈原和楚辭;漢代文學;漢唐之間的文學;唐代文學;宋代文學;宋元戲劇和明清小說。該書引用了中國文學的大量譯文,如《孟子》,《李太白全集》,《西廂記》等等。材料非常豐富,使讀者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和內容有了一個相當直觀的認識。在該書的前言中,顧路柏稱: 鑑於「讀者對中國學的興趣明顯增大」,書市上關於中國的書籍顯著增多,「而關於中國文學和思想的作品卻很少」,「作為中國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的文學至今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乃決定「寫一部通俗性的中國文學史」。

顧氏的《中國文學史》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可以說是德國第一部由專家寫作的中國文學史。顧路柏經常把中國的文學家和西方的文學家加以比較,這要算比較文學的先驅。比如,他把莊子化蝶和西班牙卡爾德隆慨嘆人生如夢的詩加以比較;在顧路柏的眼裡,道家的楊朱不啻是古希臘的伊壁鳩魯。 關於中國的大詩人李白,他這樣寫道:「李白是個多產作家,作品多達三十卷。他的詩都是人生得意須盡歡之類的酒歌,但是我們不難發現,他的片刻的歡娛無非是悲觀和失望的另一種形式。在他的酒歌中我們不時可以聽到低沉悲涼的調子。」關於宋以後的文學,顧路柏評價道:「不僅是文學的創作力,而且整個精神生活和民風民俗都處於一種停滯狀態。這主要是受朱嘉的影響。對於儒家哲學的教條化的理解只能起阻礙精神發展的作用。人的個性完全消失了,活潑的道德破僵化的形式主義所取代。」 顧路柏的《中國文學史》出版以後,直到本世紀六十年代,一直是德國最權威模範的文學史專著。其它著述,大部為選集性質,僅對某朝某期文學有所介紹。寫文學史之勇氣,似已消失。今日之漢學家,更知書寫文學史,誠非易事。造成這種現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德國漢學界長期以來重視漢文學翻譯的傳統。文學研究一直落後於文學翻譯,寫作一本漢文學史就更非易事了。直至施米特 - 格林策爾( Helwig Schmidt- Glintzer )的《中國文學史》出版,才從根本上填補了這一空白。

四、翻譯《封神演義》

顧路柏最為有名的工作是,獨立翻譯了中國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的前四十八回。德文本《封神演義》的後半部分翻譯是由赫伯特·馬勒完成的。

顧路柏 - 學術評價   顧路柏努力使漢學從一般的東方學和普通語言學中分離出來,致力於把漢學建設成為一個獨立的「哲學和歷史的科學」。顧路柏尋求的是一種民族性的特點,在顧路柏看來,中國的特異性才是最主要的。顧路柏的《中國文學史》是德國第一部全面論述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大部頭著作(約470頁),代表當時德國漢學的研究水平。該書論述了從先秦諸子到唐詩以及後世的戲曲小說。當時的評論界認為這是在對中文原著進行深入研究之後,建立在比較堅實的基礎之上的關於「中國人精神創造的描述」,稱讚這部書對理解中國民族性格和消除陳舊偏見做出了貢獻。

顧路柏 - 學術成果

著譯

《女真語言文字考》(Die Sprache und Schrift der Jucen),1896年刊於萊比錫,有1936年北平文殿閣書莊影印本

《北京民俗》(Zur Pekinger Volkskunde,1901年)

《中國文學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1902年)

《中國的宗教和祭儀》(Religion tend Kultus der Chinesischen,1910年)

《中國古代宗教》(Die Reli. gione.der Alten Chinesen,1911年)

《封神演義》(Feng-shen—yen—i. Die Metamorphosen der Goetter,1912年)

論文

《中國民間宗教及其對佛教的影響》(載《環球》1893年第63期)

《廈門的中國民間之神》

《道教神話作品(列仙傳)》(1896)

《北京人對死之利用》,載《北京東方學會雜誌》1898年第4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