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虹
顾青虹 |
顾青虹(1894—1985),汉族,蚕学家,教育家[1]。曾提出用枫叶饲养柞蚕的创见和利用光照条件控制柞蚕化性变化的新论点。他提出的湖桑扦插培苗法和“插条、密植、速成”的技术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栽桑技术和理论,对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蚕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研究和考察,对各地开发蚕业资源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顾青虹,原名顾滢,又名顾召荫。1894年12月17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北塘顾家村。这里是地道的江南蚕乡。据传说,无锡蚕业始于周代泰伯,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到19世纪末,无锡桑园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茧22万担,有丝厂53家。无锡生产的“金双鹿”牌白厂生丝曾在纽约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象奖”。生丝每公担(60公斤)价格高达1300银两。蚕丝业的发展给无锡带来经济上的繁荣。顾青虹从小就跟大人学习养蚕、栽桑,在蚕乡风情中度过了他的童年。顾青虹的父亲顾仰先集资经办了一家布厂,有一些田产,曾筹划经营蚕种场。这些对顾青虹日后致力于蚕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初,日本适应欧美纺织业以蚕丝作纺织原料的大量需要,大力扩展桑园,更新桑、蚕品种,推广养蚕新技术,改进再缫座缫机,提高蚕丝品位,大量生产外销生丝,跃居世界生丝输出国之首,蚕桑科学技术也居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顾青虹于1916年去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蚕业专业深造,1921年学成回国。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
别 名 ---- 原名顾滢,又名顾召荫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894年12月17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农业大学
逝世日期----1985年8月18日
目录
1先生简历 2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 3全力开拓我国蚕业资源 4革新桑树栽培技术 5严谨、勤奋、务实的治学态度 6先生主要论著
先生简历
1894年12月17日 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北塘乡。
1915年 毕业于江苏常州中学。
1921年 毕业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蚕业专业。
1921—1932年 任南京金陵大学副教授。
1928—1930年 兼任中央大学蚕桑系副教授。
1932—1939年 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
1939—1941年 任贵州遵义中国蚕桑研究所研究员。
1941—1944年 任贵州农工学院教授兼主任。
1942—1947年 任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
1947—1948年 任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1949—1950年 任无锡蚕丝试验场场长。
1950—1985年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兼栽桑系主任、顾问。
1985年8月18日 逝世于江苏省镇江市[2]。
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
顾青虹回国后即投身蚕桑教育工作,至1950年,培育了几代蚕桑科技人才。他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备受学校师生和教育界的好评。
20年代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期间,为了给学生创造生产实习条件,顾青虹创办了民丰蚕种场,兼任经理,指导栽桑、养蚕和蚕种制造业务。蚕种场所获赢利用来补充当时学校经费之不足。这一创举,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
1932—1939年,顾青虹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蚕桑系教授兼主任。在坚持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经常深入蚕乡、蚕种制造场和缫丝厂实地考察,总结群众经验。对蚕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当时浙江省蚕种生产中出现家蚕微粒子病毒率升高的问题,顾青虹经过研究,发现桑园内桑蟥(Rondotia menciana Moore)可与家蚕交叉感染微粒子病病原,1935年他发表了题为《桑蟥蛾之微粒子病调查》的论文,首次报道了上述发现,并提出了防治桑蟥,杜绝病原传染的意见。顾青虹在1938—1939年主编了浙江蚕业科技刊物——《蚕声》,促进了蚕业科技的交流,反映了蚕业界的意见。
抗日战争爆发后,顾青虹随学校辗转内迁。在教学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结合教学和生产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1938年初,顾青虹随浙江大学迁至江西省泰和县。为了开发南方蚕业,顾青虹开展了对乌桕蚕(Attacus atlas Linnaeus)和樟蚕(Eriogyna pyretorum Westwood)等两种绢丝昆虫资源的生活史和生态学研究。乌桕蚕蛾是蛾类中最大型的,有“蛾王”之称。蚕茧脱胶后可以纺丝,丝质优良,强伸力好,织成绢绸称为“水绸”,非常耐用。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华南山区开发乌桕蚕生产打下了基础。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生产樟蚕丝,蚕丝坚韧耐水,可制成最佳的钓鱼丝线和外科缝合伤口用丝线。他在研究中发现,雄性樟蚕中,早下树的成熟幼虫以六眠蚕居多,体小,丝腺也短;而迟下树的成熟幼蚕多为七眠蚕,体大,丝腺也多。这一发现,为饲养雄蚕,增加产丝量,提出了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蚕业的另一重要资源是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柞蚕又称山蚕,原产中国,是由古代栖息在山坡柞树上的一种野蚕,经过长期驯化饲养而成。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的叶片为饲料。柞蚕丝绸是一种中高档商品,制成衣饰华丽,在军工、化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物资之一。柞蚕业是我国东三省和山东、河南、贵州、四川等省的特有产业。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华北相继沦陷,全国柞蚕丝产量急剧下降。1938年秋,顾青虹随浙江大学继续内迁至广西宜山。为了在广西开辟柞蚕丝生产新基地,他开始研究寻找新的柞蚕饲料资源。广西盛产枫树,他试用枫叶饲养柞蚕,竟一举成功,而且枫叶饲育的柞蚕的减蚕率和出丝量都优于日本学者北泽氏1932年在东北用麻栎叶饲养柞蚕的试验成绩。1939年,顾青虹发表了《枫的柞蚕饲料价值》著名论文。可惜因抗日战争失利,学校被迫又向西迁,枫叶饲养柞蚕这一科研成果,同乌桕蚕、樟蚕研究成果一样,未能进入实用。
1939年,顾青虹受聘于贵州遵义中国蚕桑研究所任研究员,悉心研究柞蚕化性问题。柞蚕有1化(即1年完成1个世代)和2化(1年完成2个世代)的区别。东北地区和山东一带的柞蚕都属2化性,山东以南则为1化性。1化性蚕区每年只放养1次春柞蚕,放养期间常受风、霜、低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不稳,茧质也差。当时贵州等南方地区不可能从沦陷区调入2化性柞蚕种蚕。控制柞蚕化性的研究成为发展南方柞蚕业的关键问题。顾青虹经过两年辛勤研究,终于发现柞蚕的化性变化受光照周期的长短所制约。贵州省五六月间日照时间短,柞蚕变为1化;东北、山东一带五六月间日照时间长,柞蚕变为2化。他发现了光周期与滞育机理,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利用光照条件控制柞蚕化性变化的新论点。
1941年,顾青虹重返教育工作岗位,先后任贵州农工学院和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对家蚕酱油蚕的研究取得成果,获奖200银元。
1947年,顾青虹应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校长郑辟疆的邀请,辞去贵州大学校长职务,返回江南,为重建蚕校作出了重要贡献。
顾青虹从事蚕桑教育长达30年之久,1947年他发表了《中国蚕丝教育之检讨》一文,指出,人才是发展产业之要素,教育是启发智慧的源泉,中国产业之没落,并非没有人才,是没有健全的教育,尤其没有健全的专门教育去培育可造就的人才。蚕丝业的落伍,就是受蚕丝教育不健全的影响。他认为发展中国蚕丝业要以培育人才为急务,发展蚕丝教育为基础;还提出了改造蚕丝教育体系等意见。
全力开拓我国蚕业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顾青虹调任华东蚕业研究所(后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桑柞系主任。从此他有了安定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更加奋发励志于蚕桑研究。
蚕业的发展取决于蚕业资源。为了开拓蚕业资源,顾青虹几乎跑遍了全国各蚕区,以他渊博的学识,对各地蚕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意见,为我国蚕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顾青虹参加对广东省亚热带资源的勘察工作,总结肯定了珠江三角洲蚕区“桑基渔塘”复合经营的经验。这一经验向国外介绍后,已收入联合国蚕业培训人员的教材。在海南岛勘察时,他从全局出发,提出我国热带地区土地资源很少,尽管当地桑树生长很好,但应该让路,多发展热带作物的意见。
顾青虹对江苏省蚕区作过多次考察,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有:建立桑苗培育基地,培育优良种苗,经改变栽桑靠买苗的传统习惯;推荐湖桑32号优良桑树品种,以改变桑园品种混杂的状况;在吴江县震泽农村调查到圩埂上田栽桑树2500株,产春叶250公斤的事实后,经过理论研究和桑树栽植密度试验,提出适度密植的意见。现在,江苏桑苗自给有余,每年大量支援外省发展蚕桑的需要;湖桑32号已成为江苏省当家品种;密植桑园已经全面推广。江苏省蚕业获得迅猛发展。
在广西考察时,他发现当地引进的荆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中,还有蒙古桑(M.mongolica Schneid)和山明桑(疑属唐鬼桑种)等桑树种。他总结群众经验,提出根据叶质优劣,将荆桑作为稚蚕用桑,将山明桑作为壮蚕用桑的意见。在家桑饲料中,一向选用鲁桑、白桑、山桑、广东桑等4个桑种。采用山明桑养蚕的发现,有利于蚕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黑龙江考察时,认为该省无霜期短,日照长,尤其在6—8月,日照时间特长,平均气温在19—23℃,适于桑树生长,可以饲养1—2批秋蚕。他还总结出一套桑苗安全越冬的经验,对东北发展家蚕生产很有价值。 在四川考察时认为,四川蚕桑生产潜力甚大。他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将桑树分散栽植在田边、河边、土坎、隙地、路地、宅旁,并用中、高干养成,……可以使栽桑成本少,叶质佳。”十边栽桑“土地资源丰富”。现在四川蚕茧产量已从考察当时(1963年)的18.49万担,增加到260万担(1989年)。四川省的十边栽桑科技成果,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顾青虹曾先后3次随农垦部部长王震赴新疆进行蚕业资源考察和开发工作。在新疆大陆性荒漠地带栽桑培苗和桑树品种选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盐碱地栽桑培苗试验点上,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以后,通过修建渠道、灌水压盐、桑籽催芽等办法,终于长出了桑苗。他还为新疆蚕业的发展专门编写出版了一部《栽桑学》。
在河北考察时,在太行山区元氏县发现一种桑树资源——山毛桑(Morus spp.)及其特殊栽桑方法。这种桑树一经夏伐就会死亡。他总结群众经验,提出桑林带与花生混栽的生产模式。桑树成带状栽植并间种花生。桑树可防风保护花生,桑枝条春伐用来编筐,桑叶养蚕;花生收获后,茎叶用天肥桑。花生、蚕茧双丰收。
在山西总结了重点蚕茧产地沁水县的梯坎栽桑和收获法。桑树在收获时采用出扦法,可使湖桑保持丰产,长年不衰。
在湖南总结了洞庭湖湖区蚕桑生产经验,指出湖区冲积土壤肥沃,适宜栽桑。洞庭湖涨水期间,滩地受短期水淹并不影响桑树生命,退水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肥桑,利用湖区滩地栽桑,土地资源潜力很大。现在洞庭湖已成为该省蚕茧主产区。
顾青虹还对湖北、安徽、江西、陕西、辽宁等蚕业资源作过考察,都有详细的记录和报告。上述对各地的考察报告,有的已经发表,但有不少手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散佚湮灭,十分可惜。
革新桑树栽培技术
顾青虹白1950年担任华东蚕业研究所桑柞系主任以后,逐步明确了桑树栽培学科的研究方向和体制,取得许多重要科技成果,推动了桑树栽培学科的发展。
在桑树栽培品种方面,早在1935年他就在国内首先发表《桑树品种之研究》一文,对浙江省杭州地区的湖桑进行分类、编号和性状描述,开创了我国桑树品种资源的整理工作。在蚕业研究所,他亲自组织桑树品种整理和桑树杂交育种的研究,从整理各地征集到的品种中,筛选出了湖桑32号优良品种,在华东各地桑区推广,取得巨大经济效益。育种课题组研究人员王霞章、孙晓霞等,在他支持下用湖桑和荆桑作人工授粉试验,通过桑树种间杂交,在1958年育成“中桑5801”新的优良品种,已在华南蚕区推广种植。这是我国种间杂交育成的,第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的桑树品种。
在桑苗培育方面,1964年顾青虹主持研究湖桑插条和桑树插条的发根机制,查明了桑枝根源体和愈伤根的发生条件,为桑树插条育苗建立了理论基础。同时,建立了湖桑插条育苗的技术体系,使湖桑插条苗的成苗率由15%左右提高到90%,而且比传统的嫁接苗法省工、省时。
在栽桑技术方面,配合全国蚕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顾青虹的主持下,建立了新建桑园快速丰产和改造老桑园的技术体系。
顾青虹在培苗、栽桑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革新了“二年培苗,五年成林”这种漫长的生产周期,并把插条、密植、速成的技术思想,构成了现在生产上正在发展的“一步成园”的雏型,也就是当年培苗,当年栽桑,当年成林,当年养蚕的技术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桑树栽培学科。
4严谨、勤奋、务实的治学态度编辑 在治学态度上,顾青虹以严谨、勤奋、重视实践,启发教人著称。他常以在新疆培苗屡遭失败的事例告诫科室人员:对试验成果的推广要严谨小心。他主持的湖桑插条育苗科研成果,在经历3年,取得4次重复试验成功的结果时,有人建议可以推广应用于生产了。顾青虹却说:“应再搞两年,科研必须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农业受气候条件制约程度很大。气候一年一个样。我们的试验要经得起不同气候条件的反复验证。不然的话,拿出去推广,农民要吃苦头的。”
顾青虹重视生产,关心群众,经常深入农村实地考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他认为发展栽桑养蚕,首先要使群众掌握培苗技术,减轻蚕农投资买苗的负担。因此,在他晚年决心开展研究桑苗的培育技术。
顾青虹重视群众经验,每到一地,总是深入农村,不耻下问,听取群众意见。他从不保守,经常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片面意见。他的“合理采伐”、“桑园密植”等学术观点,就是经过反复听取群众意见逐步形成的。
顾青虹工作一贯勤奋。1950年任苏南行政公署蚕业管理局技师兼无锡蚕丝试验场场长时,以身作则,参加劳动,被评为苏南行政公署一等劳动模范。此后曾先后当选为第一届镇江市人大代表,第二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蚕业科学通讯》和《蚕业科学》常务编委;并于1963年和1979年两度被聘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79年他的下肢血管开始硬化,行动不便。1981年他退居二线,任蚕业研究所顾问,但他仍让老伴或子女搀扶着去试验地指点助手搞试验。实在病倒了,就写字条,让家属送到试验地,从不间断。直到病魔缠身卧床不起时,还不断关心询问试验研究工作情况。1985年8月18日,因久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但他的“春蚕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缅怀之中。
先生主要论著
1 顾青虹.制种法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26.
2 顾青虹.蚕种制造专用桑园之设计标准.农林新报,1932(4).
3 顾青虹.浙江之桑苗业.蚕声,1933,2(3).
4 顾青虹.视察杭州市区各私营蚕种场报告.浙江省蚕种制造技术改进会月刊,1933,1(3):8—9.
5 顾青虹.驱除桑蟥之另一方针.中华农学会报,1934(121):38—42.
6 顾青虹.桑蟥蛾之微粒子病调查.蚕声,1935(3,4):1—2;中华农学会报,1935(142,143):214—215.
7 顾青虹.浙江省桑树品种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5(142,143):205—213;中国蚕丝,1935,1(2):6—23.
8 顾青虹.桑的新品种.第19届中华农学会年会论文,1935,89号.
9 顾青虹.中国蚕丝问题.蚕丝杂志,1937,1(1):4—10.
10 顾青虹.泰和樟蚕.蚕声,1939,5(2):1—5.
11 顾青虹.宜山乌桕蚕的生活史.蚕声,1939,5(2):9—11.
12 顾青虹.枫的柞蚕饲料价值.蚕声,1939,5(3):1—2.
13 顾青虹.柞蚕化性的研究.(未公开发表,其内容为农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教科书《柞蚕》所引用.)
14 顾青虹.中国蚕丝教育之检讨.蚕丝杂志,1947,1(2):3—7.
15 顾青虹.桑区肥培管理.蚕业科学通讯,1956(2):4—17.
16 顾青虹,许心义.广东亚热带地区蚕业情况介绍.蚕业科学通讯,1957(1):3948.
17 顾青虹.桑树剪定问题(上).蚕业科学通讯,1957(2):6—14.
18 顾青虹.桑树剪定问题(下).蚕业科学通讯,1957(3):9—17.
19 顾青虹.桑树嫁接的基础理论.蚕业科学通讯,1957(4):1—8.
20 顾青虹.桑树插条生根的基础理论.蚕业科学通讯,1958(1):3—8.
21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栽桑系.桑树新品种中桑5801号的育成.蚕业科学通讯,1959(4):185—188.
22 顾青虹(参加编写).中国桑树栽培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初版),1985(再版).
23 顾青虹.桑树插条发报因素的探讨.蚕业科学,1963,1(1):2—6.
24 顾青虹,孙晓霞,刘之元.四川省栽桑方面几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蚕业科学,1963,1(3):137—140.
25 顾青虹.栽桑学.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出版社,1964.
26 顾青虹.新疆桑树栽培上的特点.蚕业科学,1964,2(1):18.
27 顾青虹.桑树插条发根机制的研究Ⅱ·桑树初、次生根原体的发生与母树本质插条温度的关系.蚕业科学,1964,2(2):81.
28 顾青虹,倪国孚,陈爱玉.关于湖桑扦插繁殖的研究I.蚕业科学,1980,6(1):28—35.
29 顾青虹,倪国孚,陈爱玉.关于湖桑扦插繁殖的研究Ⅱ.蚕业科学,1983,9(2):71—73.
参考来源
- ↑ 顾青虹 ,本地屋, 2022-01-28
- ↑ 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青虹先生逝世 ,知网,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