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樱桃
颍州樱桃品种繁多,其中优良品种有玫瑰红,胭脂红、迷尔红、金红、紫红、果红,还有大白桃,大鹰嘴等,质量好,个大皮薄,汁多肉厚、甘甜味美。据《颍州志》记载:樱桃以“沿沙河两岸二里许最佳,往时有桃脯贡,阜阳、太和六年轮贡一次,称上品。”
目录
由来
阜阳沙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盛产樱桃,由此被称为“樱桃之乡”。封建时期的统治者都视阜阳樱桃为珍品,《唐摭言》新进士尤重樱桃宴,乾符四年,刘郡第二子覃及第,独设其宴,大会公卿。古人曾有诗曰:“著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北宋文豪欧阳修在《再至汝阴》一诗中写道:“黄粟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飞凉,”可见当时阜阳樱桃的地位。明清时期,颍州樱桃驰名国内。
特点
颍州樱桃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肉不沾核,蜜饯时剔核不带肉,极易进行加工。每年春夏之交,樱花盛开,溢香遍野,人们争先恐后踏春寻芳,观景尝鲜,文人骚客,吟诗作画,流连忘返。颍州樱桃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阜阳旅游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
颍州樱桃和苏东坡
古代颍州樱桃久富盛名,历史上的颍州东郊颍河岸边,及太和县的沙颍河两岸,均为驰名遐迩的樱桃产区。
颍州的樱桃脯从唐代起即列为贡品。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二)记载:“樱桃,《别录》上品,《乐雅》谓之楔,即含桃也。有红白数种,颍州以为脯”。清光绪年间安徽巡抚冯煦纂修《皖政辑要》(礼科·卷四十一·呈进方物)记载:樱桃产颍州府,“樱桃脯二桶,阜阳县承办”,每年逢端阳节、年节,均差遣武弁(武官)护送进京。民国十四年《太和县志》(卷四·食货志)记载:“沿沙河两岸二里许最佳。以饧(即糖稀)渍之,制成名桃脯,往时有桃脯贡,与阜阳六年轮贡一次。”《安徽省阜阳地区农业名特优资源锦集》也记载:阜阳樱桃上市时,阜阳城内的庆昌果店、德昌隆果店门前悬挂三角黄绫旗,上书“奉旨承办”四字,优先收购优质樱桃果。用传统方法加工成樱桃脯贡品,然后封装在特制的瓷瓮内并用黄绫束扎,由专人护送。
苏东坡的“芍药樱花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之句,意即在花开时节,扬州的芍药与颍州的樱桃争新斗奇,就像扬州的芍药与洛阳的牡丹一样,都是可以相互媲美的。东坡用“红玉半开菩萨面”,来比说扬州芍药初开时的丰满秀美及端庄矜持的神态,用“丹砂浓点柳枝唇”,写樱桃而双关美人,化用了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诗句。东坡的词作真的是美轮美奂,洋溢着盎然的诗情画意。
东坡咏樱桃的诗词作品主要有诗《樱桃》、词《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而《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或是苏轼惜别颍州后所作与颍州相关联的最后一首诗词,也是唯一一首赞美颍州樱桃的精品之作,颇显弥足珍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