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灯(龚保彦)
作品欣赏
风中的灯
老家的人们有这样一个习俗,即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时候忽然莫名其妙地得了什么病,妇女们就立即在自家门外的屋檐下张挂一盏红纸糊成的里面点着一根燃烧的蜡烛的灯笼。那灯笼在夜风吹拂下摇来摆去,以示为那得了病的孩子把离开他的躯体的魂儿招回来,驱走纠缠在他们身体里的病魔,使孩子的身体尽快痊愈,恢复健康。
这一古老的习俗在家乡已经沿续多少年了,我无从考究,连民俗学家也没有作过详细研究。即使在医药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仍沿续着这一古老的习俗,让人不能不惊叹它那强大的生命力。
那年,与我家仅一墙之隔的邻居凤秀嫂六岁的儿子栓栓突然在一天夜里患了重病,连续几天几夜昏迷不醒,人事不省,茶饭不思。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孩子的命虽然终于保住了,但从此却成了一个哑巴,什么话也不会说。凤秀嫂痛苦悲伤到了极点。成天精神萎靡不振,日日以泪水洗面。尽管如此,她仍发誓要把孩子的病治好。她跟勤劳憨厚的丈夫尽管在两年时间里四处为儿子千方百计地求医问药,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都没把孩子的病治好。在这两年时间里,漂亮而又善良的凤秀嫂天天夜里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天寒还是地冻,都要为可怜的孩子在家门前屋檐下的椽头上点挂起一盏风灯,并默默地流着眼泪为孩子一次次虔诚地祈祷,光蜡烛都烧去了近千根。兴许是这位年轻而又善良的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上苍,在第三年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栓栓生命历程里的这一场大劫难终于过去。疾病痊愈了。身体完全恢复健康。每天夜里高挂在他家屋檐下的那盏在风霜雪雨、晴凉寒暑的近千个沉沉黑夜里随风飘摇的风灯才消失不见了。
十九岁那年,栓栓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那个小山村。在省会所在地的那所古老的城市里,每逢佳节,人们都有张挂红红的灯笼的习惯。当然,这里的人们此时此刻张挂红色的灯笼只是为了给节日增添几分祥和与喜气,其目的和意义与他家乡的人们夜间在屋檐下挂红灯笼的目的和意义完全不同。多少个日日夜夜里,只要一看到那大街小巷悬挂着的各种大小不同的灯笼,他都会想到家乡、想到母亲、想到幼年时母亲为早日治好他的病每天夜里在屋檐下为他点挂风灯的情景、想到母亲点挂风灯时那满脸的泪花和虔诚愁苦的面容……他禁不住一次次泪水盈盈……
后来,他的母亲在一个秋日的黄昏无声地离开了人间。他回到家里为她守灵的那几个夜晚,天天晚上都学着母亲在世时为他点挂风灯那样,给她老人家也在家门前的屋檐下点挂一盏风灯。那一盏在漆黑的秋夜里寒冷的秋风中飘摇不定的红红的风灯啊!在他眼里仿佛就是他那慈祥的母亲、就是母亲那张永远充满和善与温情的脸。
其实,从本质上讲,这种用风灯在黑夜里为突然患病的孩子招魂祛病的作法是一种迷信行为。但细细想来,这种行为中却包含了多少母亲对自己的儿女深沉而又博大的母爱、对健康的期盼、生命的祈祷啊!在故乡所有作母亲的妇女们的心目中,她门总人为:只要自己把一腔虔诚无私的母爱给予自己的儿女,上苍总是会在冥冥之中保佑她们的儿女的。这种为疾病中的儿女们张挂风灯的行为,就是她们用自己一腔虔诚无私的母爱庇护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儿女们的具体体现。
故乡那一盏盏在黑夜里飘摇的风灯呀!你寄托了一个个朴实而善良的母亲们对她们的儿女多少美好的祝福、多少健康的期盼、多少真诚的呵护啊!你是饱含着母爱的灯,你是呼唤着生命的灯…… [1]
作者简介
龚保彦,男,作家,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