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風笛(英語: bagpipes ),在結構上一般包括吹管(Blowpipe),風袋(Pipe Bag),旋律管(Chanter)和和管(Drone)。

目錄

製作材料

風笛的風袋是用犬、等動物之肺或者其他材料製作成的類似於氣囊的緊閉裝置。吹奏者對風袋提供空氣的方式是對着吹管吹氣。

風袋起到存儲氣體的作用,這樣吹奏者呼吸時亦可維持一段時間的音質。

音管擁有開放式端口,所以在吹奏時音樂是不會停下來的,這意味着大多數的風笛在吹奏過程中聲音始終是連貫的。一小部分的風笛有封閉端口,如果吹奏者按住所有的管孔,聲音就會停止[1]

風笛的單音管成圓筒狀,大多只有一個簧片而已,不過雙簧的單音管也是存在的。 單音管傳統上以木材製作,常常是當地的硬木。但是如今也可以是熱帶硬木,比如薔薇木(rosewood),黑檀木(ebony)或非洲黑檀(African Blackwood)。

發展歷史

雖然關於風笛的早期歷史依然不明確,不過它最初可能起源於中東或中亞。風笛的最早的世俗記錄大約是在公元前400年,雅典詩人阿里斯托芬嘲笑說底比斯(雅典的敵人)的笛手用皮製成風袋、由骨頭製成音管的風笛吹奏。幾百年以後,羅馬皇帝尼祿說他會在公共場所演奏風笛作為對無法贏得詩歌比賽的自懲。

黑暗時代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風笛及其社會地位的任何東西。在12世紀之前,僅僅一些皮克特和愛爾蘭石雕記錄風笛在這段時期的持續存在。

至於風笛傳到不列顛群島的時間仍然有爭議。在英格蘭開掘出羅馬時代風笛吹奏者的小雕像意示着由羅馬人傳入的可能性。12世紀時的十字軍東征擴展了歐洲的視野,歐洲藝術和文化開始繁盛。風笛也不例外,許多歐洲獨有的風笛在這段時期前後開始發展。18世紀以前的風笛真實樣本非常稀罕。然而大量的繪畫雕刻板刻和手稿得以保存下來。它們清楚地顯示出各式風笛之間的差別非常大。

蘇格蘭高地,風笛從16世紀開始取代原本自羅馬時代占據主導的豎琴。當大英帝國興起時,在英國軍隊的高地團的帶領下,高地大風笛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風笛。為20世紀裡兩次世界大戰訓練的大量風笛吹奏者使高地大風笛的人氣迅速提升,與許多傳統形式的風笛在歐洲逐漸被冷落相呼應[2]

現代

許多樣式的風笛在歐洲、中東及前大英帝國領土廣泛流傳。風笛這個名字幾乎成了風笛中最有名的高地大風笛的代名詞,遮蓋了其他類別風笛的光芒。其他類別的風笛在經歷過去幾個世紀的沒落後又顯現出復甦的跡象。任何關於風笛演奏者數目的估計都只是猜測而已,但是高地大風笛卻有上百個在全世界風笛樂隊協會註冊的風笛樂隊,這些風笛樂隊大都擁有十到十二名樂手。對全世界高地大風笛演奏者的數目估計基本上是在一萬到五萬人之間。相比之下,其他種類風笛演奏者的數目就少了很多。

風笛傳統上只是為了舞蹈提供伴奏。由於在大多數國家傳統舞蹈逐漸減少,風笛作為伴奏工具這一目的已經消退,許多種類的風笛轉向以表演為主。在英語世界裡,風笛常常在軍事葬禮和重大儀式上吹奏。

由於英國於十九世紀在全球擴充領地,蘇格蘭的高地風笛作為英軍樂團的樂器,隨着英國勢力的擴張,高地風笛也被帶到世界各地的英國屬土及殖民地。現在不少前英國領地,如加拿大澳洲的軍樂團仍可見風笛的吹奏。香港因為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蘇格蘭的高地風笛因而成為香港官方儀仗隊的主要樂器。即使香港特區成立後,香港警察樂隊仍會在重要的官方儀式及訪問交流活動吹奏風笛。

發聲原理

風笛充氣方式有兩種

傳統式是從風袋上的活瓣吹管吹氣入袋;改良式是由系在演奏者腋下的小型鼓氣器鼓氣進袋,歐洲民間傳統風袋一般系皮製,裝有兩種發音簧管,分有按音孔的曲調管和無按音孔的持續音管兩種、前者是單簧或雙簧,1~2支;後者1~3 支[3]

組成特點

其主要部分有二

一為彈性皮革製成,用來貯藏空氣的風袋;

一為具有發音作用的一根或數根(後者較為常見)單簧笛管,或雙簧笛管。

簧管銜接風袋,供應所需之風。風笛一詞,尤指愛爾蘭與蘇格蘭的各種風笛。管中的一隻或兩隻稱為調音管,每根只產生一個音,做為伴奏之用。風袋之目的,系避免因吹奏者之換氣而破壞聲音之連續性,此與中國人吹哨吶時,利用口腔換氣之原理相同。

有些風笛,袋中的空氣是由嘴經過一根附加的吹管供應的;另有一些風笛的風則由夾在腋下的兩個小風箱供應,用胳膊操縱。前一種有老愛爾蘭風笛、蘇格蘭高原風笛、法國德國意大利等風笛;後一種則有英國諾森布里亞風笛、現代愛爾蘭風笛、加里西亞風笛、法國牧瑟風笛等;更為原始一些的是膀胱風笛,是以膀胱形為風袋的單只或雙只豎笛。

音質及種類

風笛音色淳樸甜美,穿透力強,並以持續音見長,特別是它的持續低音最富特色。在露天演奏也能夠聽得很清楚。民間的風笛演奏具有歐洲鄉村風情的田園風格。

風笛盛行於歐洲,風笛的種類多至上百種,歐洲很多國家(包括俄羅斯土耳其)都有自己種類的風笛,甚至在亞洲(如印度)也有。蘇格蘭高地風笛是所有種類中聲音最為宏亮的,形體也較大。

最為著名也最常見的蘇格蘭高地風笛( The Great Highland Bagpipe)

使用方法

風笛的傳統用途是作為舞蹈伴奏的樂器。但是隨着專業舞蹈樂隊、唱片的出現以及傳統舞蹈的衰落,風笛作為伴奏樂器的功能也開始逐漸被遺忘了。而在過去的30年中,風笛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元素,也出現在了其它形式的音樂中,如搖滾、爵士及古典音樂等等。Paul McCartney的 Mull of Kintyre和 the Peter Maxwell Davies的Orkney Wedding, With Sunrise都是很好的例子。

一個蘇格蘭風笛製作者每周要生產40套蘇格蘭風笛來滿足全世界的市場需求。蘇格蘭風笛的演奏樂隊以及唱片也是逐年增長。由此可見風笛在世界範圍內仍然是十分受歡迎的。

重要地位

據記載,尼祿皇帝曾吹弄此種樂器。中世紀時,人們常常提到這種樂器,名稱則有不同,如Musa,Chorus,Symphonia,Chevrette。在不列顛群島上,許多世紀以來,風笛在民俗音樂與軍樂上就占着重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七世紀的歐洲大陸,有一短時期,曾發起一項運動,即是提高這種樂器在音樂藝術中的地位。

蘇格蘭風笛

傳說風笛是一種很難演奏的樂器,500個吹風笛的人中才會出一名風笛手。而現今,一提到風笛,大家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起蘇格蘭

傳說蘇格蘭部落之間盛行吹奏風笛的風氣啟於MACCRIMMONS的時代(關於他的事跡記錄在一首著名的歌謠 —— "MACCRIMMON'S LAMENT"里) 。詹姆斯二世在位時,各部落便是靠風笛來聯繫之間的感情,結合各部族的力量以維持其高地的傳統勢力以抵抗異族的侵略。

17至18世紀受到英國軍隊的影響,風笛瞬成為蘇格蘭很重要的演奏樂器。

19世紀,風笛競賽更是在蘇格蘭民間風起雲湧,因而造就出許多著名的風笛手。其中對風笛音樂貢獻最多的是ALAN MCLEOD。他成功地改良了傳統風笛音樂,成功地將蘇格蘭音樂推展至全世界,也因而奠定了蘇格蘭風笛在世界音樂界的基礎。

其實風笛在世界各地都有,但為何大家卻獨獨記得蘇格蘭風笛?只因在世人心中,蘇格蘭風笛並不是單指樂器本身而言,它還連接着一長串代表蘇格蘭高地(Highland)傳統文化的歷史也早已升華為蘇格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蘇格蘭風笛(BAGPIPE)這個樂器,早在十五世紀,就在歐洲各國出現了。由此可知,風笛並非源於蘇格蘭。從英國邊界的諾森伯利亞(英國古王國)一帶,越過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特別是東歐國家像羅馬尼亞捷克、甚至斯伐洛克共和國,這些國家的風笛文化很早便已展開。

經過了數百年的變遷,風笛的型式愈益多樣化,也更為人所認識。至於風笛是如何被傳進蘇格蘭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由羅馬人於早期將她引進蘇格蘭,也有人說它是從愛爾蘭傳進來的。直到今天,蘇格蘭的高地風笛曲在社會中仍扮演着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當悠揚的蘇格蘭風笛聲飄過秀美的山巒,一切依然如往日的寧靜,星星點點散落的牧人小屋,和諧的點綴着翠綠的大地,在這裡人們似乎可以忘記世間一切的罪惡和醜陋,只有和平、溫馨、自由的家園……蘇格蘭風笛,並不只是如《勇敢的心》的悲壯豪情,《鐵達尼號》的萬丈柔情,沉入大海。它有它的歡愉,它有它的輕快,它有它的跳躍,蘇格蘭人的婚禮上最常見的樂器依然是風笛。

風笛,更多的時候還是在蘇格蘭人的狂歡節目上。天性活潑,能歌善舞的蘇格蘭男男女女常會在某個閒暇的下午時分,吹起風笛,跳起歡快的舞。 在這種舞會上,年輕的男子總在精心地挑選自己的舞伴,也是在挑選自己心儀已久的姑娘。而美麗的愛情,完美的婚姻,就是在這象徵幸福,應該是更讓他們去珍視,去用跟隨他們多年,經歷過無數歲月變遷的樂器一一風笛代代相傳的[4]

著名蘇格蘭風笛曲舉例

Scotland The Brave

Highland Cathedral

Wing

The Black Bear

amzing grace

green hill of tyrol

When the battle is over

Lochanside

The rowan tree

The 79th Farewell to Gibraltar

The mason's apron

Battle of Waterloo

My Home

The Skye Boat Song

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

風笛手

阿斯圖里亞斯

西班牙人,HEVIA的風笛更具備新世紀音樂的特質,風笛的特點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每一個聽過HEVIA的作品的人都無法忘記他那標誌性的演奏方式:

急促躍動的32分音連綿不絕的蜂擁而出,讓人瞬間淹沒在好像無休無止的絕妙音符中,而融合了中亞、阿拉伯等異域風情的曲風又使風笛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範疇,而開闢了一片更遼闊的發展空間,風笛在他手中已不再只是一件樂器,更是一件魔術師手中的魔法道具,由此變化出令人讚嘆、驚訝、耳眩神迷的神奇魅力。

Hevia是一個風笛老手,李天下。而我們聽到他的音樂,很多是經過他改良以後的「電子風笛」演奏出來的,在他後期的作品裡,電子風笛作為了主力軍。

Hevia在演奏了20年的傳統風笛後,為了尋求突破和實現他自己對音樂獨特的理解,改變了一直以來風笛的演奏方式,並在此基礎上讓風笛與電聲結合起來,製作了出現了無需擠壓氣囊的電子風笛,電子風笛能發出8至9個8度音,音域比傳統的風笛寬廣得多,而且後期開發出多種音色比如fiddle和哨笛音色。風笛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的泛音,有了這種連續不斷的降B調低音,風笛手再吹出旋律時,每個音符就都有了一組不同的泛音,混成一體後悠揚高亢,令人神魂顛倒。

Hevia成長在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中,雖然他的父母並不是什麼出名的音樂家,但他從小在祖父的帶領下開始聽古典的阿斯圖里亞斯音樂,並經常在廣播中收聽古典的歌曲和Gaita(西班牙語風笛)樂曲。因為這個原因,Hevia和風笛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他開始可以學習演奏樂器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風笛,這時他10歲。

「愛上風笛完全是由於我的祖父」,他如是說。可以看出Asturias這個地方的人們對自己傳統的音樂非常熱愛,同時也非常注意繼承和發揚他們特有的文化,Hevia的妹妹後來也成為了一個打擊樂手。

長大成人之後,Hevia進入Oviedo大學開始學習西班牙語言學,他的初衷是要研究Asturias的語言學,但是後來發現居然沒有這方面專門的研究,這讓他十分介懷。「直到15年後那裡情況依然沒有改變」,hevia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忿忿的念叨,可以看出hevia是多麼熱愛養他的那片土地。

但是大學的生活使他開始接觸許多不同民族的音樂,為他以後結合他們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和在此之後,從他18歲開始教人演奏風笛,這真的是很難想象。18歲很多人還在學,他卻開始教,現年30齣頭的他已經有超過1000名學生,許多學生現今也成為了老師。

曾發行專輯:Tierra De Nadie [5]、The Other Side 等。

視頻

風笛相關視頻

風笛-林白
風笛舞曲/莫扎特/演奏:熊羽琪/音協藝術中心
【鋼琴老師課堂】教學莫扎特《風笛舞曲》示範
安溪雅風藝術中心2016暑期音樂會巴赫《風笛舞曲》

參考文獻

  1. 【文化】蘇格蘭風笛,高地天籟-繞着地球跑,搜狐博客 2010-10-1
  2. 風笛作品列表,致樂者
  3. Bagpipes world-HappySalan,搜狐博客 2008-11-23
  4. 科普:英國蘇格蘭風笛文化,知乎專欄 2019-9-6
  5. Tierra De Nadie,蝦米音樂 199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