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白
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相傳是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 ,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寫字,蔡邕見後,歸作「飛白書」。它的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北宋黃伯思說:"取其髮絲的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今人把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漢魏宮闕題字,曾廣泛採用[1]。
目錄
基本概念
1.書法: "飛白"是指在書法創作中,筆畫中間夾雜着絲絲點點的白痕,且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故稱其為"飛白"。也叫飛白書。如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記載:"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在書寫中產生力度,使枯筆產生"飛白",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同時可利用"飛白"使書寫顯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當然書法的功力在"飛白"中也能充分體現出來。
2.中國畫:其中的"飛白"是中國傳統藝術觀中虛實相濟的典型表現。
3.漢語修辭:在修辭學上,明知其錯而故意仿效的修辭方式,叫做飛白。所謂「白」就是白字的「白」,即別字。故意運用白字,便是飛白。
引證解釋
1. 亦作「飛白書」。一種特殊的書法。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的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寫字,蔡邕見後,歸作「飛白書」。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漢魏宮闕題字,曾廣泛採用。 唐張懷瓘《書斷》上:「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 所作也。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 唐李綽《尚書故實》:「飛白書始於 蔡邕 ,在 鴻門 見匠人施堊箒,遂創意焉。」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字,至今『蕭』字存焉。」清趙翼《王述庵道經毘陵停舟話舊》詩:「焚黃詔特榮先壟,飛白書應起賜樓。」
飛白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素為文人墨客所推崇。「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俱精于飛白。唐太宗酷愛王右軍飛白,自此唐代帝王將相多擅飛白。
2. 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2]。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 顧長康 好寫起人形,欲圖 殷荊州 。 殷 曰:『我形惡,不煩耳。』 顧 曰:『明府正為眼爾,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雲之蔽日。』」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 仁宗 萬機之暇,無所翫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形物,而點最難工。」 清錢謙益《戲題萬戶部小像》詩:「 荊州恰好添飛白,子夏何妨戴小冠。」
3.修辭學上辭格之一。白,指「白字」,「飛白」就是故意寫白字。是明知其錯而有意仿效的一種修辭方法。
視頻
飛白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飛白筆法? ,搜狐,2015-07-21
- ↑ 山水畫的用色技巧和用筆技巧 ,學習啦在線學習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