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虹塔
飞虹塔
飞虹塔,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景区内,其前身是始建于汉代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明天启二年(1622年 )塔身加装琉璃。
飞虹塔为楼阁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飞虹塔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
1961年3月,包含飞虹塔在内的广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
历史文化
飞虹塔,始建于东汉,原名阿育王塔,后来因年久失修坍塌。
东汉建和元年(147年),修建广胜寺,因为寺内建有阿育王塔,又名阿育王塔院。
《霍山志》卷之一“地舆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朝保定二年(562年),有位正觉和尚开始在阿育王塔旧址重建佛塔。 至唐肃宗年间(756~762年),佛塔建成。
元代,佛塔毁于地震。
明正德十年(1515年),广胜寺达连和尚开始原址兴建飞虹塔。
明嘉靖六年(1527年),历时12年,飞虹塔建成。因达连和尚法号飞虹,遂起名曰飞虹塔。
明天启二年(1622年),飞虹塔增修了底层回廊,并在塔身上加装了琉璃。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广胜寺对上寺、下寺、水神庙及飞虹塔考察,对飞虹塔的转身台阶以及广胜寺梁架结构等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1958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四枚特种邮票《中国四大名塔》,飞虹塔就是其中之一。
飞虹塔为楼阁式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飞虹塔底部周长136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各层皆有琉璃出檐,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琉璃藻井。
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整座琉璃塔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道道雨后彩虹,从而也印证了塔名“飞虹”。
飞虹塔塔身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制做精巧,色彩绚丽,全塔上下存有百余个铁铃叮。
文物价值
飞虹塔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在建筑和艺术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1]
参考文献
- ↑ 山西飞虹塔近500岁风采依旧 五色琉璃流光溢彩,网易新闻2011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