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飛鸞橋

中文名稱;飛鸞橋

地理位置;位於桃花江與蘆笛路相交處

占地面積;橋長62.4米,寬10.5米,跨徑15×3米

別名;飛龍橋

飛鸞橋又名飛龍橋,位於桃花江與蘆笛路相交處。

目錄

序言介紹

《臨桂縣誌》載,宋紹定間(1228-1233)建有5孔石橋,稱飛龍橋。明清均重修。雍正六年(1728)邑人於必勝等捐資修建,有碑記,1941年秋毀於戰火。1944年地方人士募得糙米400餘擔,重修成木板面橋。開發蘆笛岩後,於1964年改建為3孔石拱橋,1967年4月建成,同年5月驗收通車,當時稱"工農橋"。

橋長62.4米,寬10.5米,跨徑15×3米,荷載汽-13級。橋拱用青黑石灰岩石鑲砌,拱西端有14個小拱,以減緩洪流衝擊及上部重壓; 橋面鋪瀝青,有鋼骨混凝土欄杆,設8燈柱。橋體堅實穩重,端莊古樸。

特色

桃花江流經的都是石灰岩地區,江水澄澈,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淨如鏡,夾岸峰林,影落水中,分不清是景是影,辨不清影景孰勝。

傳說

桂林城西北,有一座山叫光明山。光明山南山腰上,有一個蘆笛岩。岩洞裡邊埋藏着數不清的寶石、珍珠、瑪瑙翡翠和玉柱;還有閃閃發光的羅帳和寶鏡;叮咯悅耳的石琴,震天動地的石鼓和清脆幽雅的蘆笛。真好比是神仙住的洞府,桂林城的寶庫。據說古時候,人們遊覽蘆笛岩,從桂林市區出發,要走十多里路,到了山前還得坐船擺渡過桃花江。自從江上建起了一座飛鸞橋,人們過江才不用再擺渡了。說起飛鸞橋,它還有一段來歷呢!

桃花江邊,有一個村子叫蕭家村,村前一道堰壩,又是一條過江的大道。每年春潮到來時,堰壩總要被潮水淹沒,人們就過不了江。

要是能在桃花江上砌一座石橋那有多好!人們都這麼想,於是,他們開山取石,選定橋基地點,石匠沿着河岸來回走了走,就在堰壩稍上一點的地方定了位。

開工那一天,人們先殺雞祭魯班,後用雞血奠基。雞剛剛殺了一半,公雞忽朝北飛了起來,頸脖上還滴着血。它飛呀飛呀,一下子全身羽毛變成漂亮的五彩色了,閃閃發光,尾巴越拖越長。約莫飛了一里路光 景,終於落了下來。最後人們在河邊找到了它。仔細一看,它已不再是原來那隻公雞,變成一隻漂亮的鸞鳥了。

大家十分驚奇,弄不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一個老石匠說:"這隻鴛鳥莫不是魯班派來的;橋基得砌在這裡!"這時彎鳥突然扇起翅膀,直往南天飛去,尾巴後面,拖着一片五光十色的彩雲

後來,石匠就在飛鴛落地的地方砌。這座橋建成後,人們就叫它作飛鸞橋。[1]

古老的飛鴛橋雖然早已沖塌了,但在原地新築的大橋,仍舊沿用這個美麗的名字。

相關視頻

桂林市全州縣飛鸞橋航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