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安全事件,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指的是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於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廣義指的是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各種新聞事件。

目錄

相關名詞

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預包裝食品,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 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指包裝、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用的紙、竹、木、金屬、搪瓷、陶瓷、塑料、橡膠、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玻璃等製品和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的塗料。 用於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的機械、管道、傳送帶、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於食品的洗滌劑、消毒劑,指直接用於洗滌或者消毒食品、餐飲具以及直接接觸食品的工具、設備或者食品包裝材料和容器的物質。 保質期,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後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1]

2013年食品安全十大新聞事件

2013年可謂「精彩」之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深化改革開放的諸多新決定、新政策、新措施不斷出台,精彩紛呈。而在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上,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等新媒體上,網友關於2013年中國食品安全十大新聞事件的評論,也同樣給力,同樣精彩。 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掛牌,全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大改革大合併,國人熱切期待食品安全監管給力,共圓食品安全中國夢。 網友一句話評論:若不給力,就打屁股! 網友一個字評論:夢! 2. 中央一號文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決不食品安全工程推動「三品一標」向「四品一標」升級,新農人食品安全主題創業風起雲湧,聯想果、網易豬等倍受關注。 網友一句話評論:一起去當新農人! 網友一個字評論:新! 3. 大陸人從香港搶購嬰兒奶粉危及本地供應,香港特區政府發布奶粉限購令,違者最高可被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舉世震驚。 網友一句話評論:花錢買奶粉還要坐牢,悲哀! 網友一個字評論:哀! 4. 食品安全周開幕,中央提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新思路、新辦法,政策對頭,廣受好評。 網友一句話評論:路子走對了! 網友一個字評論:好! 5. 食品安全法修訂公開徵求意見,多數內容備受稱讚,個別條款因可能限制消費者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受到批評。 網友一句話評論:繼續修改! 網友一個字評論:改! 6.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包括食品安全在內的公共安全有望進一步加強,熱門話題,街談巷議。 網友一句話評論:國家安全委員會這個牌子,牛啊! 網友一個字評論:牛! 7. 台灣爆發食品安全危機,食品安全信心幾乎全面崩潰,國民黨中央將食品安全再升級列為六大承諾之首,馬英九要求全民覺醒、全面投入。[2]

網友一句話評論: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搞不定食品安全? 網友一個字評論:暈! 8. 轉基因食品安全引起社會強烈關注,系列轉基因食品安全相關研討會陸續在中國雲南、北京等地召開,張掖全市禁止轉基因種子,148名藝術家就轉基因食品公開發聲,崔永元自費50萬元赴美調查,甘肅要求全省轉基因食品專櫃銷售。 網友一句話評論: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終於引起關注了! 網友一個字評論:轉! 9. 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結果公布,食品安全再次位居中國人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之首,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意外之難讓國人深感憂慮。 網友一句話評論:兩彈一星、嫦娥奔月難,都不如食品安全難上難! 網友一個字評論:難! 10.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強調口糧絕對安全,強調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決不食品有望更多走上百姓餐桌。 網友一句話評論:希望頓頓飯都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決不食品,讓有毒有害食品滾蛋! 網友一個字評論:盼!

2011年主要食品安全新聞事件

食品安全領域為何頻頻拉響警報,企業的道德底線和政府的監管力度都成為拷問的對象。 「染色饅頭」 2011年4月初,央視報道,在上海市浦東區的一些超市染色饅頭的生產日期隨便更改,食用過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後,溫州等地也發現類似染色饅頭。 「牛肉膏」 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於水,水溶液呈淡黃色。市場上一些熟食店、麵館為牟利而用牛肉膏將豬肉「變」成牛肉。2011年4月有報道稱南京市場「牛肉膏」瘋賣。 「毒生薑」 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對生薑進行熏制,使正常情況下視覺不夠美觀的生薑變得嬌黃嫩脆。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查獲兩個使用硫磺熏制「毒生薑」的窩點,現場查獲「毒生薑」近1000公斤。 「瘦肉精」 瘦肉精是一類動物用藥,例如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倫特羅(Clenbuterol)等。將瘦肉精添加於飼料中,可以增加動物的瘦肉量。媒體報道河南省孟州市等地養豬場採用違禁動物藥品「瘦肉精」飼養生豬,有毒豬肉流入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 。

2010年主要食品安全新聞事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回顧2010年發生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新聞事件,消費者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舊賬」很多,包括捲土重來的「三聚氰胺」、陰魂不散的「地溝油」,而毒豇豆、偽紫砂、植物奶油、漂白蘑菇等事件,也折射食品領域問題花樣不斷翻新。站在2010年歲末回望,百姓期待隨着國家法制不斷完善,監管力度持續加大,食品安全這個複雜的問題能逐步得到解決。 毒豇豆:殘留農藥嚴重超標 【事件回顧】2010年1月,武漢市農業局在抽檢中發現來自海南省英洲鎮和崖城鎮的5個豇豆樣品水胺硫磷農藥殘留超標。水胺硫磷是一種高毒性農藥,禁止用於果、茶、煙、菜、中草藥植物上。它能經由食道、皮膚和呼吸道引起人體中毒。武漢市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立即對不合格豇豆予以銷毀,並根據湖北省農產品市場准入的規定,決定從2月7日起停止銷售來自海南省的豇豆3個月。此後,上海、廣東、重慶、江西等地也有類似情況反映。 【點評】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源頭在種植者手中。要真正杜絕類似毒豇豆的事件發生,不光需要食品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也需要提高農民的安全生產責任意識。 「地溝油」:「打而復生」、禁而不絕 【事件回顧】2010年3月,武漢工業學院教授何東平召開新聞發布會,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緊規範廢棄油脂收集工作。據統計,我國每年消耗油脂約2200萬噸,其中15%約330萬噸成為廢棄油脂。醫學研究成果顯示,長期攝入「地溝油」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傷害,如發育障礙、易患腸炎,並有肝、心和腎腫大以及脂肪肝等病變。而「地溝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黃麴黴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點評】巨額利潤是導致餐廚廢油加工屢打不禁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對餐廚廢油的鑑別及摻偽監測研究尚未完全開展,尋找一套有效的鑑別監控辦法,對確保食用油的質量安全,增加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力度和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偽紫砂:利益驅使「變身」要價 【事件回顧】2010年5月,有媒體報道稱,目前市面上熱銷的紫砂煲,其紫砂內膽不含紫砂,只是普通陶土加化工原料染色而成。自2000年國家對已近枯竭的宜興紫砂礦封禁後,紫砂製品價格陡升,為了獲取更大利益,市面上不少紫砂製品原料換成了類似紫砂泥的陶土。這些幾元到幾十元的陶土內膽,經過廠家加工包裝,成了「天然養生」的紫砂煲,以每個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點評】紫砂煲行業之所以亂象重重,很大原因在於行業標準缺失。到底紫砂含量多少的泥料製作成的電飯煲能稱為紫砂煲,沒人能說得清,應儘快制訂「紫砂容器電炊具」的國家標準。 毒奶粉:「借屍還魂」三度重來 【事件回顧】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標奶粉「捲土重來」: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一批送檢的奶粉樣品中,檢驗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標準。青海公安機關根據甘肅省提供的線索,協助質監部門對民和回族土家族自治縣東垣乳製品廠問題奶粉進行了查封。警方查明,在這家乳製品廠發現的這批約38噸問題奶粉中,檢測出三聚氰胺超標達500餘倍。8月下旬,河北、山西、黑龍江等地又被查出百餘噸三聚氰胺奶粉,此次查處的問題奶粉,是繼2009年底多起三聚氰胺「還魂」事件之後,僅僅時隔半年發生的又一波惡劣食品安全事件。一度被禁絕銷毀的問題奶粉原料頻頻在社會上「借屍還魂」,不斷挑戰公眾的容忍底線。 【點評】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問題奶粉如何銷毀、銷毀途徑的信息,公眾至今尚未看到。在食品安全領域,公開、透明地接受監督,是食品監管部門應有的職責。「毒奶粉」捲土重來的事實表明,對食品安全的嚴格監管並沒有如社會期待的那樣得以重建。相關監管工作不「給力」,消費者的任何期待都將是「浮雲」。 植物奶油:慢毒性害人不淺 【事件回顧】2010年11月,有媒體報道,植物奶油中反式脂肪酸危害人體健康。由於植物奶油在麵包、奶酪、人造奶油、蛋糕和餅乾等焙烤食品中廣泛使用,頓時,植物奶油成為公眾關注焦點。氫化油,又被叫做「植物奶油」「植物黃油」「植脂末」,隨着烘焙食物中對「植物奶油」的大量使用,研究人員發現了它對健康的危害,如提高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險,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及神經系統健康,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並導致婦女不孕。 【點評】食品領域相關標準的建設步伐需不斷加快。人們的身體不是檢測某些食品危害性的試驗品,在相關標準未建立之前,人們購買食品時要留個心眼,還要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漂白蘑菇:小學生考驗大政府 【事件回顧】北京小學生張皓通過科學實驗對食用菌進行了熒光增白劑檢測。11月底,「小學生調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報道見報,成為社會熱點事件。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通報對北京市場銷售食用菌熒光增白物質專項監測情況,稱樣品監測合格率為97.73%。小學生與政府部門調查結果的巨大反差引發公眾質疑。在一家網站發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選擇「相信小學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點評】「蘑菇檢測」折射的深層問題發人深省。政府部門應該更友善地對待監督和舉報,不能認為監督就是對立。尤其在食品安全領域,利用好社會監督,反而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途徑。當面對公眾質疑時,政府部門應當用切實的工作方式和態度解答公眾疑惑,而不是用空洞的信息加劇公眾的不信任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