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斑衣蠟蟬
形態特徵
該蟲屬半翅目,蠟蟬總科,蠟蟬科昆蟲。
(1)成蟲 雄蟲體長14~17毫米,翅展40~45毫米,雌蟲體長18~22毫米,翅展50~52毫米。前翅長卵形,基部 2/3淡褐色,上布黑色斑點10~20餘個,個體間差異很大,端部1/3為黑色,脈紋白色,後翅膜質,扇形,基部一半為紅色,有黑斑6~7個,翅端及脈紋為黑色。體隆起,頭部小,頭頂前方與額相連處呈銳角。觸角在複眼下方,鮮紅色。
(2)卵 呈塊狀,表面被一層灰色粉狀疏鬆蠟質,內有五六行至十餘行卵,每行10~30粒,排列整齊。卵粒長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1.5毫米。
(3)若蟲 1齡若蟲長4毫米,寬約2毫米,頭頂有脊起3條,體背有白色蠟粉所組成的斑點。2齡若蟲體長7毫米,寬3.5毫米,體形似1齡若蟲。3齡若蟲體形似2齡若蟲,白色蠟粉斑點顯著,體長10毫米,寬4.5毫米。4齡若蟲體長13毫米,寬6毫米。頭部較以前各齡延伸,翅芽明顯,由中胸和後胸的兩側向後延伸。[1]
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於4月中、下旬後陸續孵化出若蟲,並開始取食危害樹木。脫皮4次。6月中旬羽化為成蟲,8月中旬成蟲開始交尾產卵,直至10月下旬。成蟲壽命長達4個月。
成蟲與若蟲均有群集性,常十數頭,乃至數百頭棲息於樹幹或枝葉上,以葉柄基部為多,蠟蟬飛翔力差,但跳越力頗強。取食時,口器插入植物組織深部,吸食汁液。對林木危害長達6個月之久。
斑衣蠟蟬的發生與氣候關係密切。秋季乾旱少雨,蠟蟬猖獗,常易釀成災害。假如8~9月雨量較大,蠟蟬壽命大減,來不及產卵而死亡,來年危害將大大減輕。[2]
分布與危害
香椿斑衣蠟蟬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浙江、安徽、陝西、四川等香椿產區。
危害臭椿、香椿、刺槐、苦楝、楸樹、榆樹、懸鈴木、合歡、女貞、楊樹以及桃、杏、李、海棠、葡萄等樹木。成蟲和若蟲吸食葉或嫩枝的汁液,被害部位形成白斑而枯萎,影響樹木生長。同時,該蟲還能分泌含糖物質,有利於煤污菌的寄生,使葉面蒙黑,妨礙葉片進行光合作用,不利樹木生長。
防治方法
(1)斑衣蠟蟬以臭椿為原寄主,產於臭椿的卵孵化率達80%之多,而產於槐、榆等樹之卵,孵化率較低,只有2~3%。所以露地栽植香椿不要與臭椿混交,或與臭椿較近栽植。
(2)卵塊集中,可用人工及時清除,燒毀。
(3)防治藥劑:使用50%啶蟲咪水分散粒劑(國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如國光斃克)1000倍液,40%啶蟲.毒乳油(如國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蟲咪水分散粒劑(國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維鹽乳油(國光樂克)2000倍混合液噴霧均可針對性防治。
參考文獻
- ↑ 【Dr.Z昆蟲記】花姑娘——斑衣蠟蟬微信
- ↑ 香椿斑衣蠟蟬吃什麼?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