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香港筲箕灣東喜道,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是由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修建而成。 [1]
中文名稱: 香港海防博物館
地 點: 香港筲箕灣東喜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三、星期五至星期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逢星期四、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目錄
簡介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港島筲箕灣,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是由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修建而成。鯉魚門地區控制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要衝。英軍早於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灣地區修築兵營,但由於疫症流行,不少駐兵病死,該兵營遂被棄置。在其後的四十年間,軍部雖多次計劃在鯉魚門興建炮台,但遲遲未有落實。及至1885年,為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英軍乃決定在鯉魚門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築鯉魚門炮台。堡壘是整個防衛體系的核心,由英國皇家工程兵設計和建造。他們首先從鯉魚門岬角的最高點移走面積達七千平方米的泥土,然後建造十八間地下室,闢作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最後再填回泥土,將堡壘完全隱閉起來。所有工程在1887年完成。
堡壘中央建有露天廣場,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壘內配備兩門六英寸後裝隱沒式大炮,四周並建有壕溝。英軍另於堡壘附近修築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勢由東至西分布於岬角上。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在占領新界及九龍後,英軍即加強鯉魚門的防衛,防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陸。守軍雖曾多次擊退日軍的偷襲,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月19日被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前市政局鑑於鯉魚門炮台的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於一九九三年決定將之修復,並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整項計劃耗資約三億港元,由建築署設計及興建,其建築設計曾於2000年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大獎 — 銀獎,與及綠化都市顯才華銀獎綠化效果。香港海防博物館於2000年7月25日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為 鯉魚門炮台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建築
堡壘:於1887年興建,是鯉魚門要塞的核心地點。
中央炮台:於1887年建成,展覽的大炮闊7呎、射程達3,600米。
西炮台:於1887年建成,展覽兩門於金鐘發掘出來的闊9呎的大炮、射程達5,400米。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於1892年及1894年分別建成,是英軍在海外占領地的最後一次建成的建築。
鯉魚門渡口炮台:於1892年興建,這炮台是用來防止快艇、魚雷的突襲。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三、星期五至星期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逢星期四、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入場費
成人:10元(適用於成人及未合乎購買優惠票者)
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或以上人士:5元
團體:7元(20人或以上)
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公共交通
港鐵筲箕灣站B2出口沿指示牌步行15分鐘。
城巴85號,由北角碼頭往小西灣。
博物館停車場
博物館設有私家車停車場,由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開放(逢星期四、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除外)。每位參觀者可免費停車3小時。
視頻
香港人聞風喪膽之地:海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