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
中文名: 香港 外文名: Hong Kong 別 名: 香江、香島、東方之珠 行政區劃代碼: 810000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東南部,珠江口東岸,南海北部 面 積: 1106.66 km?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共18區 政府駐地: 香港島中西區添馬添美道2號 電話區號: 852 郵政區碼: 99907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747.42 萬(2020年) 著名景點: 維多利亞港、香港迪士尼樂園、香港海洋公園 機 場: 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西九龍站等 車牌代碼: 粵Z(進入內地) 地區生產總值: 3660.3 億美元(2019年) 高等院校: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 時 區: GMT+8 貨 幣: 港元(HK$) 人均生產總值: 48755.8美元(2019年) 人類發展指數: 0.949(極高,2019年全球第4位) 軌道交通: 9條線路 道路通行規則: 靠左駕駛 外匯儲備: 4959億美元(2021年2月底) 地區代碼: HKG 政治體制: 行政主導的代議民主制 法律體系: 英美法系 首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現任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 |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相 鄰,南臨珠海萬山群島,區域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1106.66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末,總人口747.42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人均壽命全球第一,人類發展指數全球第四。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受英國殖民統治。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管理經驗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1]
目錄
歷史沿革
先秦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 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着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兩晉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 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唐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併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清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 能扞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占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中華民國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華南遊擊隊,進行民族革命戰爭。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同年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香港舉行。這次年會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辦的首個大型國際會議,也 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年會。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股市經歷極大波動。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對國際炒家予以反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成功擊退炒家。
2003年初春,香港暴發「非典」疫情。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動,持續數月的疫情終被控制。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 布,正式將香港從「非典」疫區中除名。同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署,中央政府隨後推 出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計劃。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同意為在香港辦理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即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銀行卡 )的香港銀行提供清算安排。
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同年6月初,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香港舉行,內地9省區和港澳特區「9+2」區域經濟合作正式登場。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迎客,這是全球第5個迪士尼樂園。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辦。
2009年12月,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在香港舉行,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次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規劃綱要,港澳部分首次單獨成章。綱要指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支持 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明確指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同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行政區劃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半島: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新界: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廣東省深圳市相鄰,南臨廣 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距廣東省廣州市約200千米。區域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的262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為1106.66平方千 米,其中港島80.7平方千米,九龍46.9平方千米,新界978.7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為1648.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 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氣候
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
水系
香港地區處於潮濕的亞熱帶環境,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發達。但水系作用範圍有限,無大河流。除作為香港與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門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錦田河等,絕大多數河流長度均不超過5英里,流速及流量與季節性降雨量密切相關,年中極不穩 定。旱季難以維持水流或斷流,河床畢露或部分露出,濕季則極易達到滿岸水位,泛濫成災。深圳河發源於梧桐山牛尾嶺,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出伶仃洋。全長37千米,流域面積312.5平方千米,其中深圳一側為187.5平方千米,香港一側為125平方千米。香港境內的 梧桐河是深圳河的主要支流。
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漁業生產環境得天獨厚,出產150多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魚、九棍魚、大眼魚、 黃花魚、黃肚魚和魷魚。
礦產資源
香港境內的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截至2018年底,香港居住人口約748萬人,陸地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890人,其中近80%的人口居住在面積占15%的臨海區域。過去10年裡,香港人口平均每年增長0.8%。
2019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500700人,較2018年底增加14200人,增長0.2%。
香港人口大部分為中國國籍。根據2017年統計數據,中國籍人口占香港人口比例約91.4%。其他國籍人士主要包括菲律賓(約19.0萬,2.6%)、印度尼西亞(約17.0萬,2.3%)和印度(約3.3萬,0.4%)。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劃,倡導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2017年,香港生育率為1.19,在全球224個地區中排名倒數第四。從2007年到2017年,香港的出生率從10.2‰下降到7.7‰。另一方面,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18年發布的《世界人口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香港女性平均壽命87歲,男性平均壽命81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隨着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士陸續踏入老年,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從2007年起,香港人口的年齡中位數達到了40歲,並以每年至少0.3歲的速度穩步上升。 從2007年到2017年,年齡中位數上升將近4歲。
截至2020年底,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474200人。
性別比例
香港自2000年開始出現女多男少現象,當時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關差距於過去數年一直擴闊。2017年,香港男 性人口為339.2萬,女性人口為399.9萬,女性比男性多60餘萬人。
發展歷史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誌着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經濟數據
2019年,以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為2.9萬億港元,同比實際減少1.2%,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38.2萬港元。基本通脹率為2.9%,物價處 於溫和增長態勢。2019年底勞動人口396.6萬,失業率為3.3%。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90%以上。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穩健,2019年底特區財政儲備總額11331億港元,外匯儲備資產4413億美元。
香港是全球跨國公司設立亞太區總部的首選之地。2019年跨國企業駐港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和當地辦事處分別有1541家、2490家和5009家。
經濟政策
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的重點在於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國傳統基金會1995年起、以及加拿大費沙爾學會1996年起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一直將香港評定為全球第一位。
香港實行低稅率的簡單稅制,個人薪俸稅超過免稅額後按不同比例計征,最高不超過17%,不考慮特殊抵扣情況的公司利得稅的稅率為16.5%。
經濟地位
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經濟發達。2019年9月發表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 Index)中,香港位居第三名,僅次於紐約和倫敦。2012年10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2年金融發展報告》,香港連續兩年高居榜首。截至2019年,香港連續25年獲得評級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
兩地經濟交流合作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香港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轉口港,2019年香港自內地進口20581億港元,向內地出口22109億港元。同時,香港和內地互為最大的外資來源地,2019年內地對香港非金融類投資總額為635.6億美元,占內地對外非金融類投資總額的57.5%,吸引來自香港的投資963億美元,占內地吸引外資總額的69.7%。隨着「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和基金互認等先行先試政策不斷推出,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渠道逐步增多,機制不斷完善。當前,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為引領,香港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機制不斷完善,香港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金融業
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香港現有三家發鈔銀行,分別是中國銀行(香港)、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香港以維持幣值穩定為貨幣政策 基本目標,實行聯繫匯率制度,即維持7.8港元兌1美元。
外匯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繫,因此香港可全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16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的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黃金
香港的黃金市場是全球第三大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所叫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成立於1910年。
股債
香港的證券交易於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該會易名為香港經紀商會。1921年,香港股份商會註冊成立,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所於1947年合併,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2018年香港新股市場總集資額2865億港元,全球排名第一。
滬港通
2014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博鰲論壇宣布試點滬港股市互聯互通機制,隨後中央和香港證監會聯合聲明披露,試點計劃需時6個月準備。香港交易所2014年11月10日發出公告,香港證監會與中國證監會共同宣布已批准滬港通於2014年11月17日啟動。
旅遊業
香港旅遊景點眾多,截至2014年5月,來港旅客人數逾2403萬,較之2013年,同比增長13.6%。其中,5月來港旅客人數約為459萬,同比增長10.8%。2014年前5個月內地依然是香港最大旅遊客源地,旅客人次達1843萬,同比增長17.6%,占來港旅客總人數的76.7%。台灣、韓國分列二三位。
截至2014年5月,內地來港旅客為345萬人次,較之2013年,同比增長13.1%;台灣來港旅客為16萬人次,同比增長11.8%;美國來港旅客為9.6萬人次,同比增長6.8%。
2014年上半年,香港旅遊業印花收入為1161萬港元,較之2013年,同比增長0.8%;6月,印花收入為234萬港元,同比增長7.9%。
外貿
香港是全球第八大貿易經濟體,是全球成衣、鐘錶、珠寶、玩具、遊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之一。2019年香港貨物貿易總額為8.4萬億港元,其中整體貨物出口4.0萬億港元,貨物進口4.4萬億港元。服務貿易總額為1.4萬億港元,其中服務輸出0.8萬億港元 ,服務輸入0.6萬億港元。
軌道交通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MTR)為香港市區內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分九條路線(地鐵公司六條,前九廣鐵路公司三條),互相聯繫港島、九龍、新界的荃灣、東涌、將軍澳、上水、馬鞍山、元朗、屯門等地。每天清晨6時左右開始行走直至午夜,每隔數分鐘即有一班。車費由4元(兩個站)至51元(羅湖至香港迪士尼)。
公共汽車
巴士(公共汽車)多家公司經營:新巴,行走部分港島路線;九巴,行走全九龍及新界;城巴,行走部分港島路線(以上三家公司均有過海隧道或機場路線);大嶼山巴士,則只行走該島僅有的十多條路線以及往來深圳灣口岸的兩條線路;龍運,為九巴下屬公司,經營新界與機場之間的巴士服務。市區票價每程由兩元多起。公共小(型)巴(士)分為綠色車身(專線)和紅色車身兩種,收費與巴士相若。
輕便鐵路(輕鐵)
行走新界屯門與元朗之間,另有接駁巴士往較僻地方。
電車
只在港島市區(北面)行走,收費最廉(現價3元),但速度較慢,如作短程乘搭或市區觀光,最為愜意。
渡輪
天星小輪、新世界第一渡輪、油麻地小輪公司、港九小輪公司等。
聯外交通
公路
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開工,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運營。
鐵路
紅磡站:京九鐵路
西九龍站:廣深港高速鐵路
海運
香港是亞洲重要的海上運輸樞紐,每周通常提供約340班貨櫃船服務到全球約470個目的地,2019年集裝箱吞吐量為1836.4萬標準箱,位居全球貨櫃港第七位。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港闊水深、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深圳河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的邊界線,使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出現了陸地交接點。
航空
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貨運樞紐,也是全球十大最繁忙客運機場之一,每日通常提供超過1100班航班,前往全球約240個航點,包 括約50個內地城市,2019年香港機場航空貨運量480萬噸,航空客運量7150萬人次。
香港城市以現代建築為主,大量摩天大樓分布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90米的建築超過3000座。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位 於香港。香港摩天大樓數目居世界首位。香港的建築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以及由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滙豐銀行總行大廈,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出自其手筆。
教育事業
教育政策
教育開支是香港政府整體開支最大的項目,在2017至2018財政年度占政府開支總額近五分之一。政府設有學生資助計劃,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困難而未能接受教育,並推行各項措施確保香港維持高水平的教育。香港的教育制度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1、免費學前教育:透過私立的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學前兒童提供機會學習與群體相處。
2、十二年免費教育:在全港設立官立或津貼資助中、小學、學齡前兒童為全港適齡學童提供六年制小學及三年制初中課程。
3、高中及預科課程:設立兩年制高中(中四、中五),為學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設立兩年制預科課程(中六、中七),作為學 生報考大學前的課程準備。
2007年9月開始,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學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改以往英式大學學制(三年)的傳統而推行大學 四年制的制度。
教育機構
香港的高等教育包括法定大學、法定學院、註冊專上學院、職業訓練局院校和一般院校,目前共有二十二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院校。
法定大學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三讀通過相關法例,成為一間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大學。直至現時為止,香港有十一所法定大學(見下表)。
法定學院:香港演藝學院。
職業訓練局院校: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註冊專上學院:明愛專上學院、明德學院、珠海學院、東華學院、宏恩基督教學院、港專學院、香港能仁專上學院、香港伍倫貢學院、耀中幼教學院。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6月公布的亞洲大學排名,香港大學名列亞洲第四,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分列第七和第八,令香港在 亞洲大學十強中榮獲三席。
娛樂傳媒
流行音樂
粵曲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眾娛樂,1930年代是粵曲的黃金時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娛樂,這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廣州一衣帶水,並未形成獨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後,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歐美多年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起,許冠傑創造的香港口語演繹法,帶動的中文歌潮流,對「粵語流行曲」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不僅是香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也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當時香港的流行曲引領亞洲中文歌曲潮流,大陸部分地方和台灣地區的居民雖然不懂粵語,也愛聽粵語流行曲。許冠傑、顧家輝、黃沾等積極參與歌曲創作,Beyond樂隊堅持原創音樂極力推動本地音樂。1980年代的徐小鳳、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雄霸香港樂壇,這幾位歌手在所有華人地區都有歌迷,更積極參演電影,是票房保證,聲色藝俱全。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紅極一時的歌手或樂隊還有羅文、林子祥、王傑、陳百強、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關淑怡、李克勤、達明一派、草蜢、王菲和「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等,這些歌手/組合都在華人樂壇大放異彩。2000年代 ,謝霆鋒、古巨基、陳奕迅、Twins等歌手/組合也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歌手。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始於1913年的首部香港電影《莊子試妻》。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南下,香港先後成立多家電影公司,令粵語片在1950年代異常繁榮。當中1949年開創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連拍60多部,成為世界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有一段時期,東亞各國政府一度只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楚原、周潤發、趙雅芝、張國榮、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徐克、許鞍華、陳果、楊紫瓊、李連杰、成龍、張曼玉、劉德華、梁朝偉、謝霆鋒、鄭少秋、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影視業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超越當時的電影產量曾經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後期,隨着VCD,DVD等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香港電影事業開始走向下坡,2004年只拍攝了60部電影。
香港電影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亞洲電影大獎。
香港媒體
商業電視台:無線電視(包括無線收費電視)、亞洲電視、有線電視、now寬帶電視、香港寬帶bbTV、衛星電視、鳳凰衛視。
商業電台:香港電台、香港商業電台。
紙上傳媒:截至2013年年初,香港註冊的報章有22份中文日報、13份英文日報、7份中英文雙語日報和5份日語報章。中文報章中,有17份以報道香港和世界新聞為主。
社會治安
香港警察
香港警察是香港的紀律部隊之一。截至2019年9月30日,香港警隊擁有31083名紀律人員及4618名文職人員。香港警察主管部門為香港警務處。
香港PTU全稱Police Tactical Unit,簡稱機動部隊,俗稱藍帽子,成立於1958年,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是 準軍事化的防暴警察。1968年,警察訓練分遣隊改變組織,並且更改名稱為警察機動部隊。警察機動部隊成為半軍事化部隊後,高層認為其制服有須改變,經警務處處長的同意,於1969年所有人員改戴藍色的貝雷帽、系上束腳帶及穿上軍靴,故部隊有藍帽子的俗稱。香港PTU的操作模式為定期抽調不同警務部門的警察,待完成PTU任務後解散,隊員再分往各個警務部門。在PTU,警察會接受體能、防暴、戰術 等多種訓練。
20世紀80年代初,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並首先用於解決香港問題。按照鄧小平的論述,「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香港回歸祖國以後五十年政策不變,五十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
香港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中央政府嚴格按照香港基本法辦事,認真履行憲制責任,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繼續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中央擁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既包括中央直接行使的權力,也包括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實行高度自治。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中央具有監督權力。
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前進。
不斷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如下:
(一)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三)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
(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主要官員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名,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原在香港各政府部門任職的中外籍公務、警務人員可以留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各政府部門可以聘請英籍人士或其他外籍人士擔任顧問或某些公職。
(五)香港的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障人身、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旅行、遷徙、通信、罷工、選擇職業和學術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等各項權利和自由。私人財產、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以及外來投資均受法律保護。
(六)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
(七)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繼續開放外匯、黃金、證券、期貨等市場,資金進出自由。港幣繼續流通,自由兌換。
(八)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財政獨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徵稅。
(九)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同聯合王國和其他國家建立互利的經濟關係。聯合王國和其他國家在香港的經濟利益將得到照顧。
(十)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係,並簽訂有關協定。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自行簽發出入香港的旅行證件。
(十一)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治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維持。
(十二)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上述基本方針政策和本聯合聲明附件一對上述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之,並在五十年內不變。
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特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既對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又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行政長官還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首長,依法履行基本法授予的領導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執行基本法以及其他各項職權。行政長官在行使職權時須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就香港基本法有關事項發出的指令。
特別行政區政府由香港永久性居民依照基本法有關規定組成,設政務司、財政司、律政司和各局、處、署,行使基本法規定的制定和執行政策、管理各項行政事務等職權。特別行政區享有的行政管理權極為廣泛,涵蓋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宗教、社會服務、社會治安、出入境管理等領域。此外,根據中央政府的授權,特別行政區還享有一定的對外事務權。
行政長官在香港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每屆任期5年,現任行政長官為林鄭月娥。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構,其成員由行政長官從政府主要官員、立法會議員和社會人士中委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特別行政區政府設有政務司、財政司、律政司和各局、處、署等部門。根據基本法,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主要官員由行政長官提名,並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現任政務司司長為李家超、財政司司長為陳茂波、律政司司長為鄭若驊。
立法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經選舉產生並根據基本法行使職權,包括根據基本法規定並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根據政府的提案,審核、通過財政預算;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等。特別行政區享有的立法權極為廣泛,可以依照基本法制定民事、刑事、商事和訴訟程序等各方面適用於特別行政區的法律。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六屆立法會於2016年9月選舉產生,議席總數為70席,分區直選和功能團體議席各35席。現任立法會主席為梁君彥。
2020年8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立法會繼續履行職責的決定》。
司法機關
香港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是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特別行政區成立後,設立終審法院行使特別行政區的終審權。原在香港實行的司法體制,除因設立終審法院而產生變化外,予以保留。原在香港實施的普通法及相關的司法原則和制度,包括獨立審判原則、遵循先例原則、陪審制度原則等延續實行。
特別行政區法院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無管轄權,除繼續保持香港原有法律制度和原則對法院審判權所作的限制外,對特別行政區所有的案件均有審判權。特別行政區法院審判案件時可參考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司法判例,終審法院可根據需要邀請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法官參加審判。
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區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專門法庭。現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為張舉能。
廉政公署
香港廉政公署(ICAC),原稱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1974年2月17日組建,現更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由 專員、副專員及其他委任人員組成。現任廉政專員為白韞六。
廉政公署是一個與所有的政府機關相脫離的獨立的反貪機構,廉政公署的職員並不隸屬政府公務員架構,其首長廉政專員直接向政府最高首長負責,也僅僅向他負責,並依據《香港基本法》第57條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權獨立處理一切反貪工作。
區旗區徽
區旗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紫荊花圖案,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紫荊象徵着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着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呈圓形,除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HONG KONG」的標準字樣外,中間也是紅底白色五星紫 荊花蕊圖案,其寓意與區旗相同。
勛獎制度
香港授勳及嘉獎制度
通用榮譽
大紫荊勳章,金紫荊星章,銀紫荊星章,銅紫荊星章,榮譽勳章,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
英勇榮譽
金英勇勳章,銀英勇勳章,銅英勇勳章
部隊榮譽
卓越獎章,榮譽獎章,長期服務獎章
長期服務獎章第一加敘勛扣,頒授予品格及行為良好,服務滿25年,期間表現良好的各部隊人員。
長期服務獎章第二加敘勛扣,頒授予品格及行為良好,服務滿30年,期間表現良好的各部隊人員。
長期服務獎章第三加敘勛扣,頒授予品格及行為良好,服務滿33年,期間表現良好的各部隊人員。
駐港機構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對外事務
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外國以任何方式干涉香港事務。
2021年9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布美國干預香港事務、支持反中亂港勢力的「事實清單」,列舉了102項美方干預香港事務的惡行,將2019年「修例風波」以來美國製造香港社會動盪的累累惡行公諸於眾。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里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裡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儘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占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原譯作Heung 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為「康」,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着改拼為Hong Kong 。
語言文字
香港通行「兩文三語」(即中文、英文,普通話、粵語和英語),中英文同屬香港的法定語文。根據2016年統計數據,香港居住人口中,日常習慣用粵語的占88.9%,用英語的占4.3%,用普通話的占1.9%,用中國其他方言的占3.1%,用其他語言的占1.9%。由於中國內地推行 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處於英國殖民統治,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戲曲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粵劇是香港民眾喜愛的娛樂方式,從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香港粵劇演出史有兩次高潮。一是在20世紀上半葉,那時的香港雖然由港英當局統治,在文化上、至少在戲劇上與廣東並無分界。粵劇最有影響的戲班被通稱為「省港大班」,幾乎所有粵劇着名演員,他們習慣稱之為「大佬倌」,都遊走於香港和廣州兩地,創造了粵劇在省港兩地共同的繁榮景象。而第二次高潮就是正在進行時的當下,多少是由於受到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刺激,香港的粵劇演出形成新的熱潮。香港特區政府很重視粵劇藝術的發展,為支持粵劇的研究、推廣和持續發展,設立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和粵劇發展基金。
習俗
迎春花市,在春節期間逛花市是香港民眾最重要的春節習俗之一,特別是在除夕這一天,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到花市來,挑選鮮花或者是盆栽。祝願來年身體健康、學業進步、事業順利。
舞獅在香港又稱醒獅,逢年過節或是店鋪開業都有醒獅表演的傳統。香港地少人多,建築物密集,所以春節期間不允許燃放爆竹。但香港人新年圖個熱鬧喜慶,舞龍舞獅從上世紀起就成了春節的固定節目。每年到香港觀看舞龍舞獅的表演,也成為不少遊客的必游項目。
香港保留着不少端午節的傳統民俗,如舉行龍舟競渡、「放紙龍」儀式、用龍舟進行祭祀、游龍舟水及吃粽子等。香港人將划龍舟稱為「扒龍舟」,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最早有記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1919年在港島東區北角舉行的,隨後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競渡大賽,近些年還會舉辦國際性的龍舟賽事。
宗教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后廟宇24座,1841年已設 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受《基本法》和有關法例保障。香港人信奉不同的宗教。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都擁有不少信眾。很多主要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之外,還興辦學校和提供衛生福利服務。
非遺
香港天后誕和中式長衫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前,香港已有10個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
公眾假日
香港的公眾假日融合了東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別是:元旦日,農曆新年(三天),清明節,復活節(三天),五月一日勞動節,農曆四月初八佛誕,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一日特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十月一日國慶節,重陽節,聖誕節(兩天)。香港長期以來把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列為假日,也深深影響了內地,中國內地於2009年起把部分中國特色節日列為國家統一的法定假日。
博彩娛樂
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至1871年的四年,香港曾經容許合法賭場,當時有合法賭場12家,1871年,基於內外壓力和社會問題,香港禁止賭場賭博,用四年之間收取的賭餉和賭場公益慈善金創建了香港首家華人醫院,即東華醫院。
賽馬與賽馬博彩(賭馬)是很多香港市民參與的娛樂。每年由9月開始至翌年6月為止的一個馬季內,共六十多天的賽馬。日賽多於星期六及日在沙田舉行,夜賽則多於星期三晚在跑馬地進行,觀眾可購票入場觀看及投注。賽馬日有火車直達沙田馬場。香港賽馬會在各區設有一百多間投注站,除賭馬外,六合彩和2004年開始的足球博彩也由香港賽馬會經營。
盛事之都
香港每年都主辦各種類型文化、康樂、體育活動,較大型的活動包括香港藝術節、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法國五月藝術節、中國戲曲節、國際綜藝合家歡、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六人木球賽和國際賽馬。香港運動員也參與過多個大型國際運動會,如亞運會、東亞運動會等。香港在2009年12月主辦了第五屆東亞運動會。
西九文化區是包括藝術、教育設施及公共空間的綜合文化場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於2022年開幕。
香港中環蘭桂坊、「蘇豪」區、灣仔駱克道一帶、銅鑼灣和尖沙咀(彌敦道、亞士厘道、諾士佛台、北京道),都有很多酒吧、卡拉OK場所、夜總會和酒廊,都是居民和遊客遊覽光顧的場所。
特產美食
在香港豐富多樣的美食中,粵菜作為最主要的菜系傳承百年,魅力不減。在2017年推出的香港版《米其林指南》中,有兩家經營傳統粵菜的餐廳榮獲最高級的米其林三星。香港傳統本地菜以廣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日時的傳統菜。由於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的避風塘菜色。
香港匯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香港旺角、銅鑼灣、尖沙咀東部和九龍城等地有些街道儘是食肆。充滿亞洲風味的餐館遍布香港,辛辣的泰國湯、香濃的印度咖喱、韓國燒烤、越南沙律卷、日本壽司等等特色美食。香港的中國菜餐館,提供中國各地的特色佳肴,廣東菜餐館尤其多,其他地道菜包括潮州菜、湖南菜、四川菜、北京菜、上海菜等,還有講究素淡的素菜。還有以傳統的廣式點心作早餐的飲茶。
香港飲食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蘇豪區、灣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慕尼黑啤酒節由1991年起每年於尖沙咀廣東道舉行。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及肯德基經營,而香港也發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及美心快餐為代表。
香港是流行於民間的傳統食品一直紮根香港,如年糕、粽子、魚蛋、蛋撻、小桃酥、杏仁餅、盲公餅、雞仔餅、小椰堆、花生餅、芝麻餅、相思酥、棋子餅、炒米餅、格子餅、花生糖、袋仔面、雞蛋仔、花生豆、南乳香酥角等等。
香港有傳統的祖先宗祠、新界氏族圍村,以至坐落鬧市的廟宇。遊客可以參加由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的「古今建築漫遊」。
香港島上的文武廟、銅鑼灣天后廟、聖約翰大教堂;九龍的黃大仙祠墓、侯王廟、慈雲山觀音廟、九龍清真寺;沙田的萬佛寺、車公廟、蓬瀛仙館、半園春、道風山基督教堂;荃灣的竹林禪院、東普陀、荃灣天后廟;龍門的青山寺、青松觀、妙法寺;元朗的靈渡寺、雲浮仙觀;西貢的佛堂天后廟、蚝涌車公廟以及大嶼山寶蓮寺、長洲北帝廟、坪州天后廟等。
民俗文化景點
九龍的九龍城寨、宋城、宋王臺、李鄭屋古墓;屯門的宋帝岩、紅樓、沙田的曾大屋、五國六村;荃灣的三棟屋、海坎村屋;元朗新田大夫第、錦田吉慶圍、水頭村古蹟、聚星樓、廈村鄧氏宗祠;西貢上窯民俗博物館等;港島炮台及大嶼山東涌炮台、東龍島佛堂等舊炮台。
科學界
高錕、丘成桐、崔琦、簡悅威、鄧青雲、徐立之、蕭蔭堂、支志明、黃乃正、汪正平、葉玉如、梁智仁、任詠華、范上達、袁國勇、王永雄、盧煜明、沈祖堯、陳繁昌、莫毅明、葉嘉安等。
體育界
容國團,出生於香港,中國的第一個體育世界冠軍。1950年代返回中國內地,1959年第25屆世界盃乒乓球錦標賽奪得男子單打冠軍。
李麗珊,在香港長洲出生和長大,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為香港奪得滑浪風帆的金牌。
張家朗,在2020東京奧運會男子花劍個人賽中為香港贏得首枚奧運擊劍金牌,這也是香港第二枚奧運金牌。
何詩蓓,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獲得200米自由泳比賽銀牌、100米自由泳比賽銀牌,是首位在同一屆奧運會上獲得兩枚奧運獎牌的香港運動員。
文藝界
饒宗頤,香港着名國學大師。
金庸(查良鏞),香港報人兼作家,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
香港作家還包括李碧華、亦舒、林燕妮、梁鳳儀、梁羽生、黃沾、倪匡等。
香港漫畫家有黃玉郎、馮志明、梁進、馬榮成、王澤等。
香港歌星有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羅文、徐小鳳、黃家駒、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張學友、周華健、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陳奕迅等。
香港影星有成龍、洪金寶、周星馳、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曾志偉、吳孟達、甄子丹、鍾楚紅、張曼玉、古天樂、劉青雲、朱茵等。
參考來源
- ↑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隆重舉行 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網, 2017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