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疫情就快要「失控」了
香港現在(疫情)非常嚴峻,有少少進入失控狀態!」「隨時(可能)有2,000例本地個案出現!」
「如果香港做得不好,這裡變成像意大利北部那樣,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今天早上,港大教授袁國勇在媒體上做出這樣的警示。
早在內地開始全力抗疫之前,香港因為早早就重視疫情進展狀況,甚至搶購口罩的浪潮都比內地要早,一度被認為在應對疫情方面有「先見之明」。[1]
目錄
抗疫優等生
就在十幾天前,還有將「香港控制住了疫情」當作經驗之談的聲音出現。
一直到3月17日,香港每日公布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從沒有超過10。從1月23日到3月17日,期間有8天,香港甚至實現了「零新增」。
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在全球因為疫情神經緊繃的時候,這樣的成績的確傲人,也足以讓很多當地人感覺到香港是安全的。
但從3月18日開始,情況急轉直下,從168例到683例,翻了兩番,香港只用了13天。
而香港實際存在的病例,可能遠遠高於今天的683例。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說法,這段時間新增的病例有不少還沒有找到感染源頭,昨天有6例、今天有4例都沒有查到病源。
在香港政府的統計圖表中,確診病例中的「可能本地個案」有87例,「可能本地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有43例,這些帶着猶疑的分類下的數字並不少。
更令人感到危急的是,香港現在應對疫情的資源也開始告急,床位緊張讓確診患者難以入院,有病患在確診後入院前,不得不和家中老人同住,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
此前一直以抗疫「優等生」形象面世的香港,如今到底怎麼了?
危機
按理說,早早就開始對內地防範的香港不應該落入如今的窘境。
香港的傳媒和政府早在去年12 月30日疫情剛有消息傳出的時候就開始宣傳不能對它「掉以輕心」,甚至對口罩的搶購風潮,香港都要先於內地。
之後,港府也迅速採取了各項行動,防止新冠肺炎傳入。有幾個時間節點值得注意,早從1月27日開始,香港要求湖北省的人士以及14天到過湖北的非香港居民不得入境。
從1月23日武漢封城到1月27日香港發布這則信息,可以說,速度神速。
1月28日,內地暫停簽發港澳個人旅遊自由行簽注。
同一天,港府宣布,1月30日起會全面限縮與內地的交通往來,具體舉措是:高鐵西九龍站、紅磡站、沙頭角及文錦渡口岸客運暫停,而內地赴港航班將會減半、客運碼頭的跨境渡輪暫停,並減少部分跨境巴士班次。
這大大減少了內地與香港的聯繫。對比下圖中1月29日和1月30日的數據,限縮措施生效後,從內地赴港的香港居民和內地訪客都大幅減少,內地訪客減少了將近30%。
截至1月28日當天,湖北確診2714例,有6個省市超過100例,其他省市都大概幾十例,這個時候香港的舉措可謂穩、准、狠。
這還不夠,很快,2月5日,香港宣布從2月8日開始,要求所有從內地入境香港的人,都必須強制檢疫隔離14天,期間不能離境。
這一招實際等同於向內地「封關」,因為政策一出,如果沒有十萬火急的事情,或者因為工作生活原因必須回港的,應該就不會過去了。
它的實際效果也非常驚人,排除趕在2月5、6、7日三天為避免受影響突擊回港的干擾,對比2月4日和2月8日從內地口岸赴港人士數據可以看出,內地訪客從9511人斷崖式下跌到995人,同樣斷崖式下跌的是從「港珠澳大橋」「深圳灣」兩個口岸入境的人。
從疫情暴發至今,香港對內地的防控從未松。如今內地早已沒有「高風險地區」,大部分是「低風險地區」,但香港對內地依然在嚴防死守,現在香港和內地的人員交流少到什麼程度呢?下圖可能說明了一切。
不過,在嚴防內地這件事上,幾乎沒有人去責怪、苛責香港,畢竟作為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很難承受傳染病大規模暴發之重,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對此抱以理解。
對內地嚴防死守的香港,為什麼還是沒防住呢?
原因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嚴防內地的快速行動相比,香港對歐美疫情猛增反應遲滯,應對緩慢。
在嚴防內地大概一個月之後,香港才開始真正重視起來自與其他方向的威脅。
從2月25日6時起,香港要求非香港居民由韓國赴港不得入境,14日內曾到韓國大邱等地的香港居民回港要被強制隔離。
3月1日起,所有在抵港前14日曾到意大利疫情嚴重區或伊朗的人都需要進行隔離。
3月14日起,對法國、德國、西班牙部分地區以及日本北海道來的人,要求入住檢疫中心,接受14天的強制隔離。
3月17日起,對歐洲申根地區抵港的人,無論是否香港居民,都須隔離。
可以看到,香港特區政府在這段時間亦步亦趨地跟在疫情增長迅猛的國家後面,但對於從所謂「低風險地區」來的人,幾乎沒有任何要求。
直到3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才要求從當天起所有海外抵達香港的人士強制居家隔離14天。
或許加碼的舉措沒有讓病例增速快速下降,3月25日開始,非香港居民禁止入境,同時作為東亞交通樞紐的香港機場,也宣布禁止轉機。
香港的政策看似層層加碼,步步緊跟,實際上卻是慢了大半拍。
即使當時西方的病例數據遠沒有如今令人震驚,但內地的輸入性病例數據早已提示了風險。截至香港疫情數據還沒有猛增的16日,內地共公布了境外輸入病例143例,刨除香港認定的「高風險國家和地區」,有美國輸入的7例, 沙特4例,埃及1例,印尼1例,泰國2例。
這些數據都是完全公開透明的,它們清晰顯示了那些病例數據不多國家背後的隱憂。
面對疫情在全球洶湧,香港少了封堵內地時的果斷,行動鬆懈,對西方世界採取檢疫隔離措施時多了幾分猶豫。如今的數據顯示,香港正在為此付出代價,很難說這是不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面對西方時,香港時常會有一些糾結。究其原因,或許有面向西方保持更多開放的固有意識,或許也有香港自身的掙扎,作為全球自由港,如果完全對西方封閉,那麼它的橋樑和勾連作用,很快就不復存在,但這個選擇,香港最終還是做出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為時未晚。
我們還可以具體看看面對西方的猶豫給香港帶來的隱患。和內地的情況類似,3月也有大量香港在歐美留學的港人回港,以3月16日的數據為例,當天由機場入境的香港居民有8498人,非內地其他訪客2038人。
如此嚴防內地,突然之間,為何香港的疫情就快要「失控」了?原因令人感慨 3月16日當天,香港甚至還沒有要求所有申根地區來的人強制隔離,可想而知,當天這1萬多人中大部分長驅直入香港,都可能將隱患帶入。
當然,除了港府防歐美輸入的滯後,可能部分香港市民也一度放鬆了警惕。
本月中旬,數據所反映的香港疫情防控得不錯,再加上內地疫情也被控制住,港人曾一度鬆懈下來,當時有報道說,商場、街上行人顯著增多,餐廳聚集的人也不少。看到疫情被「控制」,那些人洗手的頻次都有所下降,甚至有些人上街開始不戴口罩,防範意識明顯減弱。
如此嚴防內地,突然之間,為何香港的疫情就快要「失控」了?原因令人感慨 那些場景讓很多專家都大聲疾呼,要注意風險,小心疫情反覆。
據刀哥了解,最近幾天,也依然有一些香港人在餐廳堂食,而不用自己做飯或者叫外賣、打包回家等方式解決一日三餐,一來可能家裡空間小,並沒有廚房空間,二來也是習慣。
但也有人看到數據躥升,開始重新繃緊神經。
前車之鑑
在這次疫情暴發過程中,也有其他國家或地區經歷了和香港類似的情況。
比如美國。美國早早將防控的主要方向對準中國,限制與中國的往來,非美國公民在近14天到過中國的都不能入境。對於其他國家,該入境入境,該怎樣還是怎樣。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
直到歐洲的疫情形勢漸趨緊張,美國才想起來還有另外的方向需要防控,這種遲緩顯然貽誤了時機。
跟在美國後面的澳大利亞也是一樣,很早對中國去的人嚴防死守,最終發現,病患大部分是從美國來的。
幸運的是,中國較早對「外防輸入」有很系統的認識,如今針對外部的防控體系已經很牢靠,但香港和美澳的前車之鑑似乎也在提醒,任何一條防線疏忽了,可能都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聲明
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參考資料
- ↑ 如此嚴防內地,突然之間,為何香港的疫情就快要「失控」了?原因令人感慨,東方快訊,20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