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菊
香菊是半灌木,高10-40厘米,上部多分枝,密被灰色短柔毛。瘦果矩圆形,长约1.5毫米,基部收狭,具5(-7)棱,被腺点;冠状冠毛长约0.5毫米,撕裂状。花果期全年。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爱充足阳光、不耐阴,不宜长期摆放室内。
香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ex Cham. et Schltr.
分类:草本花卉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桔梗目 菊科 芙蓉菊属
盛花期:四季
目录
香菊的形态特征
枝
香菊是半灌木,高10-40厘米,上部多分枝,密被灰色短柔毛。
叶
香菊的叶聚生枝顶,狭匙形或狭倒披针形,长2-4厘米,宽5-4毫米,全缘或有时3-5裂,顶端钝,基部渐狭,两面密被灰色短柔毛,质地厚。
花
香菊为头状花序盘状,直径约7毫米,有长6-15毫米的细梗,生于枝端叶腋,排成有叶的总状花序;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外中层等长,椭圆形,钝或急尖,叶质,内层较短小,矩圆形,几无毛,具宽膜质边缘。边花雌性,1列,花冠管状,长1.5毫米,顶端2-3裂齿,具腺点;盘花两性,花冠管状,长1.5毫米,顶端5裂齿,外面密生腺点。
果
香菊的瘦果矩圆形,长约1.5毫米,基部收狭,具5(-7)棱,被腺点;冠状冠毛长约0.5毫米,撕裂状。
香菊的花果期全年。
香菊的生态习性
香菊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爱充足阳光、不耐阴,不宜长期摆放室内。
香菊的土质以有机质丰富的疏松壤土为佳。香菊在生长期间每月追施含营养元素全面的肥料1次。生育期适宜温度为20~32摄氏度。本种植物具有耐热、耐旱、耐大风、耐碱的特性,不耐水渍。由于它不耐寒冷,华东地区及北方各省只能盆栽,温室越冬。
香菊的栽培技术
香菊的繁殖可采用圈枝、播种和扦插法。
圈枝繁殖
圈枝在3~4月进行,此时华南一带降雨较多,空气温度大,在枝条成熟部位环状切除茎上的皮,轻轻刮去形成层,~3天后用泥浆包裹伤口,外包塑料纸,待新根生出后,可剪断枝条,脱离母株,单独栽培。
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通常在4~5月进行。一般采种后即行播种,大约2周后可发芽。在幼苗阶段最忌骤雨侵袭,往往造成全部幼苗毁于一旦。苗期防雨成为育苗阶段成败的关键,莫等闲视之。
扦插繁殖
扦插法以春、秋季为适期。
香菊生长缓慢。大苗比较粗生,易于管理,平时不需修剪,只有当植株老化开花时,才需及时修剪,去除花蕾,以保持球面状银白色的株型。
香菊的分布区域
香菊产我国中南及东南部(广东、台湾),中南地区时有栽培。
香菊在中南半岛、菲律宾、日本也有栽培。
香菊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中药属性
别名
芙蓉菊(通称)、老人花(潮汕)、芙蓉菊、玉芙蓉(汕头)、芙蓉菊、玉芙蓉、细叶芙蓉、火芙蓉、千年艾(南澳)、玉芙蓉(福州)、白芙蓉(泉州)、白艾(漳州、长泰)、芙蓉花(同安)、玉芙蓉、细叶芙蓉、芙蓉菊(广西梧州)。
性状:本品为菊科芙蓉属千年艾。本草生于山坡、路边、海滩石隙、常有栽培。全年可采收。分布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
性味
本品辛、苦、微温。
功效
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咳化痰的功用。
主治
胃痛、感冒、风湿关节痛、麻疹、百日咳、支气管炎、淋浊、腹泻、白带、乳腺炎、痈疽疔毒、蜂螫伤等症。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5~30克。外用:捣敷。
选方
- 治风寒感冒:芙蓉菊干叶25~30克。水煎,调冰糖服。
- 治痈疽初起,无名肿毒:芙蓉菊鲜叶适量,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
- 治疔:芙蓉菊鲜叶、野菊鲜叶。捣烂,调蜜敷患处。(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单方验方
- 治小儿腹泻:芙蓉菊、蒜头、薄荷、柑叶、生姜、豆豉各适量,捶烂炒至黄色,研末,调蛋清敷肚脐。
- 治小儿咳嗽、生胎痰:芙蓉菊(生品)6克,川贝末3克,水煎,冲蜜,分次服,每日1剂。
- 治肺热咳嗽、麻疹咳嗽、百日咳:芙蓉菊3-10克,水煎,冲蜜服。
- 治风湿关节痛、胃脘冷痛:芙蓉菊干根15-30克,水煎服。
- 治风寒感冒:芙蓉菊干叶15-18克,水煎冲冰糖服。
- 治痈疽初起、无名肿毒:芙蓉菊鲜叶适量,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
- 治疔疮:芙蓉菊叶、野菊花叶,捣烂调蜜敷患处。
- 治痈疽初起:芙蓉菊适量,丁香末、樟树皮末少量,捣烂敷患处。
- 治小儿麻痘作痒:芙蓉菊枝叶扫之可止,或捣烂取汁沫之。
- 治小儿惊风发作:芙蓉菊叶捣烂,炒酒封肚脐。
- 治疮疡、乳疮:芙蓉菊鲜叶捣烂敷患处。[1]
本品内服常用量干品10-15克,鲜品15-24克,外用适量。
岭南民俗以芙蓉菊为辟邪吉祥植物。民间常用它作为疗病的中草药,治小儿惊风,解麻痘作痒有效。居家种植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