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侵染香蕉植株维管束的真菌引起的土传病。 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引起。在中国南方数省香蕉产区都有发生。 主要有布1号和4号小种,1号小种主要为害粉蕉,4号小种为害粉蕉和香蕉。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达数年之久,一般减产20%以上,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 又叫香蕉黄叶病或称巴拿马病(Panama disease)。
目录
基本信息
病菌的侵染过程
病原菌成功侵染寄主植物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通过寄主信号识别根;接触根表面;穿透菌丝的异化;适应寄主的体内环境。包括对植物抗真菌物质的耐受性;菌丝的增殖和产生小分生孢子;分泌小肽或植物毒素等毒性物质。研究尖孢镰刀菌侵染寄主过程主要有两种方法: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和荧光蛋白标记病原菌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直接观察。
组织化学染色法是根据特定的染料对植物体内的某些代谢物质进行染色,依据代谢物质的有无或多少来显示病原菌侵染植物的过程。荧光蛋白标记病原菌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可以揭示在亲和与非亲和状况下病原菌侵染过程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可以比较病原菌侵染不同抗性种质的差异或不同小种侵染同一种质的差异。但是尚不清楚孢子如何精确地粘附到植物表面,是被物理的或化学的信号刺激,还是孢子与植物表面存在着非常专化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发生症状
香蕉枯萎病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我国台湾省亦早有发现,本病被列为我国对外、对内的检疫对象。1985~1988年广东省的中山、番禺、花都市的广州市近郊的龙牙蕉(过山香)和粉蕉曾较大面积发病,发病率一般3.7%~26%,严重的达到60%,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该病初发时见于叶缘黄化,病叶迅速凋谢、倒垂,由黄变褐而干枯,纵剖病株球茎和根部均可见维管束坏死变黄褐或紫红色。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为香蕉尖孢镰刀菌,已发现有4个生理小种,其中的第4生理小种已在台湾省发现,可感染所有的香蕉和大蕉品种,危险性最大。该病初侵染源来自病株及带菌土壤,病原菌的厚坦孢子在土壤可存活几年到十几年,但在积水缺氧的情况下存活期则大为缩短。该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带菌的土壤和流水,地势低洼的蕉园易发病。[1]
发病原因
香蕉枯萎病是土传性的维管束病害,带病蕉苗和病土是初侵染源。病原菌由根部侵入香蕉後,经维管束组织向块茎发展扩散,感染部位之维管束组织明显褐化,多有假茎基部向内纵裂、块茎腐烂等现象。高温多雨、土壤酸性、砂壤土、肥力低、土质黏重、排水不良、下层土渗透性差和耕作伤根等因素,有利于病害发生。感病的春植蕉一般在6~7月开始发病,8~9月加重,10~11月进入发病高峰。[2]
抗病育种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人们仍未找到对易感品种长期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培育抗病品种才是控制香蕉尖孢镰孢菌枯萎病的根本出路。
芽变选择育种
香蕉长期用吸芽进行无性繁殖,与其他无性繁殖作物一样,也有芽变现象,因此,香蕉的芽变选种,实际上是株变选种。在病害流行的高峰期,通过大面积的田间调查,就有可能发现抗病突变体。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台湾香蕉一直遭受到FOC 4号生理小种的严重侵害,自1984年以来,采取农户举报在田间具有一定抗性的株系和组织培养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从中选育抗性株系,对后代进行筛选,已经获得至少14个有价值的抗性品种。据统计,现在世界栽培的300多个香蕉品种中,约有一半是芽变产生的。我国短脚香蕉、高把香蕉、油蕉和仙人蕉等优良品种也是由芽变选种而来的,由此可见,芽变选种在香蕉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育种途径。
组培突变体选择育种
研究发现,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突变诱导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很小的体积具有大量的个体,且诱变剂处理更为简单有效。在一定的病害选择压力下,选择抗病突变体就可育成新的抗病品种或育种材料。通过组培选择突变体进行育种,是香蕉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杂交育种
大部分香蕉栽培品种为三倍体,具有雌雄性高度不育的特点,但二倍体蕉有很好的可育性。三倍体香蕉无论自花或异花授粉都得不到种子,三倍体与二倍体交配也只限于某些品种,能获得少量种子。
毒素筛选育种
利用组织培养结合镰孢菌酸或FOC病原菌培养滤液筛选,可获得抗病品系。该方法主要是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一般采用分生茎尖、分生类球体或愈伤组织作为材料,以一定浓度的镰孢菌酸或FOC病原菌培养滤液作为选择压,筛选耐毒素的突变体,分化成苗后接种鉴定抗病性。该方法简化了筛选程序,缩短了选择时间,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大加快了育种的进程。随着香蕉胚性悬浮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利用胚性、原生质体和体细胞作为离体诱变发生体系,将会进一步提高筛选效果。采用毒素筛选育种是比较新的技术手段,发展潜力很大。
体细胞杂交育种
体细胞杂交,即细胞融合,是获得体细胞杂种的一种技术,能克服远缘有性杂交的困难,打破物种分类界限,扩大利用种质资源的范围,开创由远缘植物导入抗病性、耐寒性等有用性状的途径。
基因工程育种
长期的研究发现,香蕉自身基因库中抗病基因较少,且大多源于病原自身的基因,这就给相关基因的分离带来困难。随着香蕉遗传转化体系的不断建立和转化技术的不断探索,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对香蕉枯萎病、束顶病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转基因获得香蕉抗病品种的方法是可行的,重要抗病基因的分离克隆无疑会加速香蕉基因工程育种的进程。
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
1.香蕉种植前7~10天,每667米2用25%多菌灵500克与细土或河沙250千克混匀后撒施。蕉苗种植后每株淋施25%多菌灵500倍液。
2.用20%多菌灵800倍液浇灌香蕉根部,连续浇灌2次,每次间隔10~15天。
农业防治
1.采取适宜的种植密度,保持田园清洁,收集蕉园残株,挖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撒生石灰深埋处理。
2.避免串灌,尽量使用喷淋技术。
4.蕉园不翻土、不间种套种。
5.重病田实行香蕉和水稻轮作两年以上。
农艺措施防治
1.配方施肥 研究发现不同蕉园香蕉植株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表现为健康蕉园的大多理化因子含量高于患病蕉园。蕉园在施肥过程中增施P肥、K肥、有机肥并增施Ca、Mg肥可增强香蕉植株抗病和耐病性能,肥料可按N:P2O5:K2O=1:0.5:1.8混配。同时在蕉园中适当增施B肥也可以增强香蕉植株的抗病和耐病能力。
2.土壤消毒 利用改性石灰氮综合调控,清除土壤病原菌的消毒措施、切断灌溉水传播途径的灌溉水消毒措施及防治偶然因素交叉传染的接力消毒措施,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发病率,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危害程度,可使发病率降低到13.75%。
3.轮作和间作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有关,其发病程度高低则取决于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抑制病原菌的增值是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关键。通过与病原菌非寄主植物的轮作或间作,可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抑制病原菌数量,降低因连作障碍引发土传病害的风险。目前,主要轮作方式为水旱轮作,间作主要为香蕉/韭菜和香蕉/大蒜。韭菜能促进土壤中细菌的生长,抑制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大蒜对根际微生物的生长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3]
== 相关视频 ==https://v.qq.com/x/page/l0923xuar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