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香附的鑑別方法

香附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香附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荒地草叢中或水邊潮濕處。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科莎草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乾燥塊莖。

【藥材歷史考證】

香附原名莎草根,其始載本草《名醫別錄》云:「生田野,二月、八月采。」《新修本草》云:「此草根中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大下氣,除胸腹中熱。所在有之。莖、葉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勝,大者如棗,近道者如杏仁許。」《本草圖經》曰:「今近道生者苗葉如薤而,根如箸頭大。」

《本草衍義》曰:「莎草,其根上如棗核者,又謂之香附子。」《本草綱目》曰:「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暴乾貨之。」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所用香附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具橢圓形塊莖。莖直立,銳三棱形,綠色,光滑無毛,高15~50cm,基部呈塊莖狀。葉叢生於莖基部,葉鞘閉合,抱於莖上,棕色,常裂成纖維狀。葉片長線形,長20~60cm,寬2~5mm。複穗狀花序頂生,有3~10個輻射枝,排列成傘狀,花深茶褐色,下有2~3枚葉狀苞片;鱗片2列,排列緊密,暗血紅色,卵形或長圓狀卵形;每鱗片內有1花,雄蕊3枚,柱頭3裂,伸出鱗片外,呈絲狀。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具3棱,有細點。花期5~6月,果期6~9月。[1]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多呈紡錘形,有的略彎曲,長2~3.5cm,直徑0.5~1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並有6~10個略隆起的環節,節上有棕色的毛須,並殘留根痕;去淨毛須者較光滑,環節不明顯。質硬,經蒸煮者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角質樣;生曬者斷面色白而顯粉性,內皮層環紋明顯,中柱色較深,點狀維管束散在。氣香,味微苦。

【藥材顯微鑑定】

本品粉末淺棕色。分泌細胞類圓形,直徑35~72μm,內含淡黃棕色至紅棕色分泌物,其周圍5~8個細胞作放射狀環列。表皮細胞多角形,常常有下皮纖維束及厚壁細胞。下皮纖維成束,深棕色或紅棕色,直徑7~22μm,壁厚。厚壁細胞類方形、類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稍厚,紋孔明顯。石細胞少數,類方形,類圓形或類多角形,壁較厚。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放置1小時,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a-香附酮對照品,加醋酸乙酯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苯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92:5: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深藍色斑點;噴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試液,放置片刻,斑點漸變為橙紅色。

【商品規格】

光香附

統貨:乾貨。呈紡錘形,有的略彎曲。去淨毛須。表面棕褐色、紫褐色,具光澤,有縱皺紋,通常有數個隆起的環節及殘留的根痕。質堅硬,粉性足。斷面淡褐色、灰白色或棕黃色。氣芳香,葉微苦。大小不分。無雜質、蟲蛀、霉變。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燎去毛須,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後曬乾,或燎後直接曬乾。

【飲片炮製】

1.香附:除去毛須及雜質,碾碎或切薄片。

2.醋香附:取香附粒(片),照醋炙法炒干。

【性能功用】

辛、微苦、微甘,平。歸肝經脾經三焦經。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內服:6~9g。水煎服。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