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姓名 駱榮基
別名 香林
出生年  1895
死亡年  1977
官宦經歷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編著作品 《俚歌百首》初、二集

駱榮基(1895-1977),字香林。原籍新竹,旅居臺北,大正3年(1914)與張純甫歐劍窗等人創立「研社」,翌年與林湘沅、張純甫等再組「星社」。昭和8年(1933)移居花蓮,創立「蓮社」及「奇萊吟社」。戰後於民國35年(1946)擔任甫創刊的《東臺日報》主筆,38年(1949)任「花蓮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文獻採集與志書編纂。修志餘暇,浸淫攝影書畫,縱情山水,蒐集奇石,悠遊於藝文生活。著述甚豐,代表作《俚歌百首》初、二集尤為膾炙人口。詩人王彥謂其俚歌「源出國風,得力杜陵,方駕元白,題創而新,辭俗而雅,意微而顯」。除主編《花蓮文獻》、主修《花蓮縣志》、編輯《臺灣省名勝古蹟集》外,又著有詩文聯攝影作品多種。卒後,王彥輯其遺作,編為《駱香林全集》。龍文出版社於民國81年(1992)復刻刊行。


七言律詩

吉野圳水門
為潤移民萬頃田,穴[1]山十里引奔川。千秋事業成封洫[2],九級波濤覆漏天[3]。豈有枯魚安沸水,甚於瞎馬迫深淵[4]。海門咫尺雷霆地[5],直與蒼蒼[6]競化權[7]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駱香林全集》。作者以吉野移民村的吉野圳水門為歌詠對象,表達他對「人定勝天」之說的懷疑與不安。明治42年(1910),日本將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部份居民遷移至花蓮,設立吉野移民村(在今花蓮縣吉安鄉境內)。大正元年(1912),開鑿吉野圳(今吉安大圳),以解決移民村水利問題。該圳於昭和6年(1931)擴大規模,共有兩道幹線。作者在詩中描寫吉野圳漰湃的水勢,用一種看似中性的語言表達。「雷霆」、「漏天」,固然氣勢磅礡,但人力真的可以「直與蒼蒼競化權」嗎?作者對此是疑懼的。詩中「豈有枯魚安沸水,甚於瞎馬迫深淵」等句,正是作者不安之情的展現。

【延伸閱讀】
1.   李碩卿〈吉野村〉,《東臺吟草》。

2.   王少濤〈過吉野村〉,《王少濤全集》。

五言古詩

上巳前一日與奇萊吟社同人遊米崙三首之三
米崙饒奇石,五色紛交染。世無講經人,此頭為誰點[8]。豪家備園亭,奇峰多坎窞[9]。於人笑無鹽[10],石反愛其瘦[11]。昔讀木假山[12],雅玩亦堪頑[13]。何如石不朽,長近几案間[14]。自從議築港,大小埋潺湲。以茲為底柱,猶得迴狂瀾。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駱香林全集》。古人以3月3日為「上巳」,文人雅士常於此日聚會吟詩。此詩為駱香林初遷移至花蓮,與當地詩社「奇萊吟社」在上巳日同游盛產奇石的米崙,有感而作。當時花蓮奇石尚未經人大量開採,北臺奇貨可居的雅石,在花蓮只有少數有機會被挑選成為永恆的藝術品,大部分則成為花蓮港的建材,埋藏於大海之下。這對於懂得賞愛奇石的駱香林而言,不無遺憾。但,若捨棄個人愛物的心理不論,因為這些奇石的填海,始足以造就花蓮港的興建,而足以為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亦有其不可抹殺的貢獻和價值。此詩篇幅雖短,然轉折頗多,表現出作者對奇石的喜愛與不捨。

【延伸閱讀】
1. 駱榮基〈東臺遊記〉六則,《駱香林全集》下冊。

2. 駱榮基〈石骸〉,《駱香林全集》中冊。

3.   蘇洵〈木假山記〉,《嘉祐集》。

註釋

  1. 穴:此處作動詞用,意為挖鑿。
  2. 封洫:區分田界的水溝。
  3. 漏天:謂如天瀉漏。比喻多雨、久雨或水勢盛大。
  4. 豈有枯魚安沸水,甚於瞎馬迫深淵:枯魚安處沸水,瞎馬靠近深淵,比喻處於危險而不自知。前者語出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下」。後者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此二句言建造水圳比枯魚游於沸水、瞎馬靠近深淵更為危險。
  5. 海門咫尺雷霆地:海門,河流入海之處。此句指吉安大圳不遠處就是水勢澎派的太平洋。
  6. 蒼蒼:大自然。
  7. 化權:化育萬物之權。
  8. 世無講經人,此頭為誰點:晉朝道生法師曾於虎丘山講解涅槃經,聚石為徒,講到眾生皆有佛性,都有機會成佛,群石聞言點頭。此即成語「頑石點頭」的由來。作者認為當今沒有像道生那樣的高僧,這些可能具有佛性的石頭,還能為誰點頭呢?又:作者因喜收藏石頭,曾自題居室曰「說頑精舍」。
  9. 豪家備園亭,奇峰多坎窞:窞,音ㄉㄢˋ,小而深的坑。坎窞,坑穴。意為富豪人家為了裝飾庭園,鑿取奇石,把奇峰挖得到處都是坑洞。
  10. 無鹽:戰國時齊宣王后鍾離春,無鹽人,為人有德而貌醜。後常用「無鹽」為醜女的代稱。
  11. 瘦:傳統園林造景的審美要求,希望石頭要瘦縐,才能表現奇譎之美。與對人的美感要求並不相同。
  12. 木假山:指蘇洵〈木假山記〉。蘇洵對奇木投射人格化的感情,可能也是藉由詠物以自詠。
  13. 頑:玩賞。
  14. 何如石不朽,長近几案間:順著蘇洵〈木假山記〉所言,奇木須歷盡命運的折磨,才有可能長久保存,然而即使已經成了奇木,卻也還不如石頭壽命長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