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兜鈴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馬兜鈴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目錄

【藥材來源】

馬兜鈴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採收,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微炒(《博濟方》)、焙(《藥證》)、酥制、炙(《證類》)、炒(《普本》)等炮製方法。元代有炙法(《湯液》)。明代基本上沿用宋代方法,有微炒(《醬濟方》)、炒(《醫學》)、燒法、酥制(《綱目》)、焙乾(《乘雅》)等法。清代除沿用明代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炮法(《法律》)。

【現代炮製方法】

  1、馬兜鈴: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搓碎,篩去灰屑。   2、蜜馬兜鈴: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於淨馬兜鈴碎片內拌勻,悶透,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馬兜鈴每100千克用煉蜜25千克。

【飲片性狀】

馬兜鈴為不規則的小碎片。果皮黃綠色或棕褐色,有波狀稜線;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邊緣有翅,中央棕色,周邊淡棕色;種仁心形,呈乳白色,有油性,氣特異,味苦。蜜馬兜鈴碎片,表面深黃色,略具光澤,帶有黏性,味微苦甜。

【炮製目的】

馬兜鈴味苦,性微寒。歸肺經、大腸經。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能。   生品因性味苦寒,長於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咳嗽,肺熱喘逆,痔瘡腫痛,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蜜炙能緩和苦寒之性,增強潤肺止咳功效,多用於肺虛有熱的咳嗽。蜜制後可矯正苦劣之味,減少噁心或嘔吐的副作用,故蜜炙品臨床常用。

【應用選擇】

  1、生用   (1)肺熱咳嗽:常與桑白皮、桔梗、黃芩、杏仁等同用,能清肺熱,止咳逆,用於肺熱咳嗽,痰多黃稠。   (2)肺熱喘逆:常與桑白皮、葶藶子、半夏、甘草等同用,能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用於痰熱阻肺,氣逆喘咳,胸膈煩悶,如馬兜鈴湯(《普濟方》)。   (3)痔瘡腫痛:與地榆、槐花等同用,治濕熱蘊於大腸的痔瘡腫痛出血,有清濕熱、涼血止血作用(《日華子本草》)。   (4)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常與夏枯草、鈎藤、黃芩等同用,能清熱平肝,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面赤。近年用本品治高血壓有一定療效。   2、制用肺虛咳嗽常與沙參、麥冬、川貝母、炙百部、百合等同用,能增強清熱潤肺,止咳祛痰的功效,用於肺陰不足,痰熱內阻,潮熱盜汗。補肺阿膠湯(《藥證》)治肺虛有熱,咳嗽咯血或痰中帶血,配伍阿膠、牛蒡子、杏仁、糯米等,具有補肺清金、止血的作用。原方馬兜鈴焙用,現今臨床上常用蜜馬兜鈴,既可矯味,又可增強潤肺止咳的功效。

【現代研究】

馬兜鈴蜜制時,加蜜量的多少對質量有重要影響。對其加蜜量檢測方法的研究初步表明,蜜馬兜鈴比生馬兜鈴增加的果糖含量,與炮製蜜馬兜鈴時的加蜜量之間,具有很好的線性相關性。   以馬兜鈴酸的含量為指標,採用正交實驗法對恆溫乾燥法蜜制馬兜鈴的炮製工藝進行優選,得到最佳炮製工藝為:加蜜量35%、烘製溫度110℃、烘製時間60分鐘。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單炒、炒焦後再加蜜拌炒等:   2、文獻摘錄「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膜用酥半兩,拌勻,慢火炒干(水煎)。」(《握靈》)

【總結】

馬兜鈴古代以焙法和炒法用得較普遍,輔料炮製僅見酥炙一種,近代只有少數地區沿用了炒法。蜜炙法古代文獻未見記載,現今一般都用蜜炙法,其他方法已基本不用,這是馬兜鈴炮製方法的演變和發展,對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有積極意義。   在臨床應用方面,生品和蜜炙品的功用略有區別,即生品清肺止咳作用偏勝,蜜炙品潤肺止咳作用較強。但二者的基本作用還是一致的,均能宣肺降氣,止咳平喘;二者祛痰作用均不明顯,適用於熱咳和燥咳。由於生品易於引起嘔吐,所以目前臨床上不論肺熱偏盛的咳喘或肺虛有熱的咳喘,亦多用蜜炙品,即便是肺熱較重者,也常用蜜製品與清熱藥合用,既可減少嘔吐的副作用,又可增強潤肺止咳的功效。 [1]

【炮製方法】

1.馬兜鈴《雷公炮炙論》:「去膈膜並令淨,用子並皮,勿令去革膜不盡。」《太平聖惠方》:「細銼和皮子。」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搓碎。 2.蜜馬兜鈴《證類本草》:「入藥炙用。」現行,取淨馬兜鈴碎片,用蜜水拌勻,待蜜被吸盡,置鍋內,文火炒至不粘手,深黃色即可。馬兜鈴每100kg,用煉蜜25kg。 3.炒馬兜鈴《博濟方》:「微炒用。」《本草蒙筌》:「去革膜,取向里匾子,入藥劑微炒燥為良。」《得配本草》:「去膈膜,取淨子炒用。」現行,取淨馬兜鈴碎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呈棕黃色,偶有焦斑,取出放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