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豬籠草
簡介
馬兜鈴豬籠草:別名,為石竹目、豬籠草科、豬籠草屬、豬籠系列植物,原產於亞洲印尼蘇門答臘,野生於海拔1800-2500m峭的山脊上的森林中,通常紮根於地面,也可以附生於樹幹上的水苔中。1956年被發現。在原生地已發現了自然變種。植株大部分無毛被,在葉腋、中脈和捕蟲籠有稀疏的白色短毛。莖和葉片都為淡綠色,捕蟲籠為白色或淡紅色帶紅褐色斑點。唇為暗紅色,蓋子的整個下表面為紅色,上表面帶斑點。。
捕蟲籠形態非常的特別,籠口幾乎與地面垂直,酷似馬兜鈴的花朵,因此得名,拉丁名稱即意為「類似於馬兜鈴」。其上位籠非常特別,是可利用光學原理誘捕昆蟲的藤本食蟲植物。
顏色分類:黃色_棕色 莖形分類:匍匐 葉序分類:單生 葉形分類:筒形 光照需求:中光
開花季節:夏季 培育難度:較難 適宜溫度:22℃±5℃ 酸鹼範圍:6±.5(PH)
馬兜鈴豬籠草植物特徵
莖可分枝,呈圓柱形至鈍稜柱形。葉片革質,無柄。呈湯匙形至披針形,羽狀脈不明顯。籠蔓長達15cm。下位籠為漏斗狀,上三分之一為球形。上位籠上半部類似囊狀,比下位籠大。下位籠只是捕食地面昆蟲。其上位籠有可透光的白班,從捕蟲籠的內部看,唇和蓋子的部分比較黑暗,而白斑處非常明亮,昆蟲會誤以為白斑處是出口而困在捕蟲籠內,最終筋疲力盡落入消化液中。
馬兜鈴豬籠草種植方法
馬兜鈴豬籠草繁殖方式
馬兜鈴豬籠草開花形態
總狀花序。花梗和花軸都可以達到15cm長,通常雌株較短些。小花梗帶小苞片與一朵花,可長達12mm。萼片呈卵形。果莢,呈披針形。種植為絲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