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伯特·馬禮遜 [1]是基督教新教來華傳教的第一人,其開創性的工作,為以後中西文化的深層交流奠定了基礎。本書較全面地介紹了馬禮遜的生平及其翻譯《聖經》、創辦英華書院、編纂《華英字典》等事跡。同時也介紹了基督教新教各派來華傳教的歷史,並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了有趣的比較。

羅伯特·馬禮遜
出生 (1782-01-05)1782年1月5日
逝世 1834年6月1日(1834-06-01)(1828–1829歲)
國籍 英國
職業 傳教士
信仰 基督教

目錄

人物經歷

  • 1782年1年5日出生於英國,男,排行第八,為最小的一個孩子[2]
  • 1798年接受洗禮,為英國基督教新教長老會信徒。
  • 1799年,17歲起患有頭痛病,終身受其折磨。
  • 1803年志願當傳教士,進倫敦霍克斯頓神學院就學。
  • 1804年向倫敦傳教會申請到海外傳教獲准,進高士坡傳教學院深造。正式被指定前往中國開教。
  • 1805年在倫敦開始學習中文,除已學習的拉丁文、希伯來文、希臘文、神學、哲學、數學、植物學外,增加學習天文學和醫學等。
  • 1807年被按立為牧師。接受倫敦傳教會指示,要求其將聖經譯成中文和編纂《華英字典》。同年1月31日,離英轉道美國來華。同年9月8日抵達廣州,繼續學習中文。
  • 1808年邊習中文,邊開始翻譯聖經和編纂字典。
  • 1809年2月20日在澳門與瑪麗·摩頓女士結婚,受聘兼任東印度公司譯員。
  • 1810年印行中文版《使徒行傳》1 000冊。
  • 1812年倫敦傳教會決定增派米憐牧師到中國協助馬禮遜。
  • 1813年7月4日米憐抵達澳門,旋赴廣州學習中文。
  • 1814年馬禮遜為中國第一位基督教新教教徒施行洗禮,他的名字是蔡高。中文版《新約全書》出版。馬禮遜遭東印度公司倫敦總部免職,但仍為澳門和廣州的公司和商行任用。大兒子馬儒翰出生在澳門。
  • 1815年《華英字典》第一卷出版。舊約《創世記》中文版出版。米憐赴麻六甲開闢傳教基地和設立印刷所。在麻六甲出版的第一個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創刊。
  • 1816年英國政府派特使阿默士德率團訪北京,馬禮遜被任命為使團中文秘書兼譯員。使團遭清朝嘉慶帝驅逐。
  • 1817年米憐為中國印刷工人梁發在麻六甲施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授予馬禮遜神學博士學位。
  • 1818年米憐在麻六甲成立恆河以東傳教差會。《華英字典》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出版。麻六甲英華書院創立。
  • 1819年聖經全部譯成中文。
  • 1820年《華英字典》第二卷第二部分出版。馬禮遜在澳門開設中西醫合作診所。清朝嘉慶帝死,道光帝即位。
  • 1821年6.10馬禮遜原配瑪麗在澳門病逝。
  • 1822年6月2日米憐在澳門病逝。《華英字典》第三卷出版。廣州大火。
  • 1823年聖經中譯本出版,書名《神天聖書》,線裝,共21卷,為第一部中文全譯本,史稱馬禮遜譯本。馬禮遜獨自編纂的《華英字典》全部出版,共6巨冊,4595頁,為中國歷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英大字典。馬禮遜訪問麻六甲。為梁發的兒子梁進德施洗。按立梁發為中國第一位基督教新教傳道人。馬禮遜被選為英國亞洲學會會員。同年底回英國述職,隨船攜帶歷年在華收購的中文圖書10000冊,準備捐贈英國大學圖書館。
  • 1824年在3月23日抵達倫敦,將一部他譯的中文聖經和一幅北京地圖呈獻英國國王。被選為法國亞洲學會會員。同年11月,娶伊麗莎白·阿姆斯特朗女士為續弦。在各地演講,探親訪友。
  • 1825年創辦倫敦世界語言學院。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被倫敦傳教會選為董事會董事。東印度公司倫敦總部批准馬禮遜復職,默認其在1814年遭免職後仍為中國的公司和商行擔任譯員的貢獻。
  • 1826年率全家乘船重返中國。梁發出任馬禮遜的助手,傳道和著述。(按:梁發著述甚豐,他在1832年所著《勸世良言》一書,曾直接影響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造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利用西方基督教一部分教義在19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發動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梁發著作可參考偉烈力牧師所編的目錄,載在《梁發——中國最早的宣教師》,麥沾恩著,朱心然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54—155頁)馬禮遜仍身兼二職,繼續傳教和擔任譯員並開始用中文編撰《聖經注釋》和校閱修改初版中文聖經。
  • 1827年常發的頭痛病加劇,但他仍堅持忙於工作,並受聘為在廣州出版的第一家英文報紙《廣州志乘》的專欄作家,專門撰寫基督教宣傳文章和評論等。馬禮遜寫信給美國教會要求派遣美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
  • 1828年開始編纂《廣東省土話字彙》
  • 1829年在廣州籌設「駐華英國博物館」。
  • 1830年在澳門又為一個中國人施洗。首批美國傳教士抵達中國,裨治文牧師為終身在中國傳教的美國傳教士,雅裨理牧師專在外國海員中傳教,任期一年。馬禮遜已感體力下降,但盡力幫助新來的美國傳教士。馬禮遜的大兒子馬儒翰年僅16歲,已被廣州英國商人雇為譯員。
  • 1831年梁發為三位中國人施洗加入教會。梁發的兒子梁進德跟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學習英文。馬禮遜寫信給友人說:「我在世的日子恐已不多了,甚盼能準備好見主復臨。」
  • 1832年馬禮遜50歲。又一美國傳教士司梯文斯牧師到達廣州,他是專為外國海員傳教的。馬禮遜又為一位中國人施洗。由馬禮遜倡議,裨治文負責編輯的英文《中國叢報》月刊在同年5月出版。(按:這份英文月刊連續出版20年,到1851年12月停刊,是了解和研究鴉片戰爭前後歷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參考文獻)
  • 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決議,撤銷澳門東印度公司對中國貿易的專利權,改由英國政府派商務監督到中國負責英中貿易和談判等事宜。馬禮遜自編自印出版不定期英文刊物《傳道人與中國雜記》。馬禮遜在廣州的英文報紙《廣州志乘》上發表一篇題為《論印刷自由》的評論,主張「上帝賦予人類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有寫作和印刷的自由」。這是針對當時在澳門的天主教主教和在澳門的葡萄牙總督通過澳門東印度公司勒令馬禮遜停止利用他自己的印刷所印製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宣傳品所寫的一篇抗議書,最後他寫道:「暴君可以施行懲罰,但上帝一定會稱許。」醫生診斷馬禮遜還患有肝病。馬禮遜夫人,即本回憶錄編者在本年底因病帶了孩子們乘船回英國,僅留大兒子馬儒翰在中國照顧父親馬禮遜。馬儒翰已正式成為譯員。
  • 1834年馬禮遜在年初日記中寫道:「最近以來我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史當東爵士推薦馬禮遜為新任命的英國商務監督律勞卑爵士擔任譯員。同年7月16日,律勞卑爵士一行官員抵達澳門。中午時刻,他向英僑宣讀了英國國王的諭旨和任命書,馬禮遜被任命為駐華商務監督的中文秘書兼譯員,年薪為1300英鎊,副領事官職。從7月17日到7月29日,馬禮遜帶病隨律勞卑爵士到廣州與中國官員談判。7月30日馬禮遜病倒在床,到8月1日晚10點鐘逝世,享年52歲。遺體由他大兒子護送至澳門,安葬在前東印度公司的墓地,安葬在前妻瑪麗身旁。同年10月,律勞卑爵士在澳門病逝;馬儒翰繼任父職,到1843年8月29日因患急性瘧疾突然去世,享年僅29歲,葬在澳門。

主要貢獻

  • 翻譯《聖經》與中國文化經典著作[3]
  • 1810年他來中國才三年,就已開始翻譯《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美國紐約聖經公會博物館仍藏有馬禮遜翻譯的中文聖經,其他地方難以見到。 1813年將全部翻譯完畢並在廣東出版,1819年完成的翻譯,在馬六甲出版,到1823年,新舊約聖經合併出版。馬禮遜所翻譯的中文聖經是第一本中文聖經,在此之後還有麥都思翻譯的中文聖經(1843年),但馬禮遜的翻譯本因為時間最早和翻譯嚴謹、貼切,所以他這部中文聖經後來被大部分人使用。
  • 馬禮遜在翻譯、編排和出版《聖經》的同時,也進行了中國文化經典翻譯。他認為翻譯中國經典將有助於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國,他是比較系統地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英文的第一人。1812年馬禮遜翻譯出版了中國的《三字經》(The Three-Character Classic)、《大學》(The Great Science)、《三教源流》(Account of FOE)、《太上老君》(Account of the Sect TAO-SZU)等。

出版《華英字典》

  • 他協助馬禮遜來做印刷工作。梁發在1832年用中文寫了一本《勸世良言》。這本《勸世良言》就是日後太平天國開國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據。
  • 同年,馬禮遜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當時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傳教士就可以根據這部字典來學習中文或從事翻譯工作。所以《華英字典》和基要真理的小冊,是馬禮遜的重要貢獻。在這項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發和其他一兩位中國助手的幫助。

創辦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計傳》

  • 馬六甲創辦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這份月刊主要是介紹基督教的教義,也有少量的介紹歷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內容,讓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時也對聖經的教義有些了解 。它是近代以來以中國人為對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開了中國期刊史的序幕。1832年,馬禮遜又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合作編輯英文《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

開辦「洋學堂」英華書院

  • 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創辦「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華書院當時蓋得相當有規模,類似大學,以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為目標,是中國第一所洋學堂。該校也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以培養中國的教牧人才。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馬禮遜曾任該院牧師。1825年,該校開始招收女生。傳教士在中國辦學,為日後創辦基督教大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是一種跨文化的教育事業。

開設中式診所

  • 1820年馬禮遜在澳門開設了一家中式診所,聘請中西醫師,以免費醫療服務作為傳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設一家眼科醫院。六年以後,又在廣州開設了一家眼科醫院,眼科醫生聘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師擔當。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