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共和國
馬耳他共和國 |
馬耳他共和國 |
中文名稱 :馬耳他共和國 國家領袖 :喬治·阿貝拉 簡 稱 :馬耳他 主要城市 :瓦萊塔 |
馬耳他共和國(馬耳他語:Repubblika ta' Malta,英語:Republic of Malta),通稱「馬耳他」,位於南歐的共和制的一個微型國家,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中心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之稱,被譽為「歐洲的鄉村」。官方語言為馬耳他語和英語,首都瓦萊塔(Valletta)。馬耳他亦是英聯邦和歐盟的成員國。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在迦太基、羅馬共和國時代,因地中海貿易而繁榮,而後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曾支配一時。今總部位於羅馬的特殊政治實體馬耳他騎士團因曾占據馬耳他數世紀,故而得其名。馬耳他在公元前10至前8世紀,腓尼基人到此地定居。1523年,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從羅得島移居此地,後來被法國逐出。19世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64年宣布獨立,現為英聯邦成員國,1974年成為馬耳他共和國。2004年加入歐盟。馬耳他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以服務業和金融業為主,旅遊業是馬耳他主要的外匯來源。馬耳他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歐盟是馬耳他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另外,馬耳他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備,實行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及退休保險制。
目錄
國家歷史
從公元前750年左右,腓尼基人挾着強大的文明敲開馬耳他的大門開始,滄桑的歷史從此展開。在腓尼基人之後,迦太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諾曼人、西班牙人、聖約翰騎士、法國人,以及最後的英國人,陸續地踏上馬耳他。雖然這些強權將馬耳他作為擴張勢力的跳板,卻使得馬耳他在歷經殖民統治之後,得以擁有融合各種文化、藝術、宗教和建築資產。在布匿戰爭(Punic War)之後,羅馬共和國摧毀迦太基,成為勢力龐大的地中海新盟主。公元217年羅馬帝國將馬耳他納入版圖,並為馬耳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明與繁榮,當時所遺留下來的精緻馬賽克圖案、浴池、大理石柱廊,可為該時期的繁榮作見證。據傳聖保羅在公元60年曾因海難而滯留島上3個月,這可能是馬爾他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開端。4、5世紀蠻族入侵歐洲時期,馬耳他一度落入汪達爾人和東哥特人手中,直到533年才重新由東羅馬帝國取得統治權。870年,馬耳他落入來自突尼斯的阿拉伯人手中,並有大量的建築遭到劫掠與破壞,而馬耳他也因此而荒廢一段時間。11世紀時,一群來自諾曼第的傭兵進入南意大利,並試圖建立一個新的王國,馬耳他的阿拉伯人因此同意向傭兵統領羅傑伯爵(Roger de Hauteville)上繳稅貢,其子羅傑二世繼承父志,於公元1127年將馬爾他納入版圖,這是馬爾他再次天主教化的開端。自從羅傑二世在島上建立天主教自治區之後,馬耳他的命運便與西西里島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關係直到1815年才結束。中世紀的馬耳他,在歐洲天主教和北非回教之間擺動不定,除了海上的掠奪屢見不鮮之外,四處蔓延的瘟疫也不斷侵襲這個島國。然而,決定馬耳他命運的大事,則非聖約翰騎士團的到來莫屬,公元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將馬爾他賜封給「聖約翰騎士團」,從此馬耳他便留在西方的宗教世界中。
地理位置
馬耳他位於南歐,意大利西西里島南方90公里的地中海上中部。面積316平方公里。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歐洲的鄉村」。全國由馬耳他島、戈佐、科米諾(即凱穆納島,面積約3平方公里)、科米諾托和菲爾夫拉島五個小島組成,海岸線長180公里。 其中馬耳他島最大,面積245.73平方公里,多天然良港;第二大島為戈佐島,面積67.08平方公里。[1]
地形
馬耳他島地勢西高東低,丘陵起伏,間有小塊盆地,無森林、河流或湖泊,缺淡水。
氣候
馬耳他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平均溫度為25℃,冬季平均氣溫為15℃,平均氣溫21.3℃,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11月至次年的3月為冬雨季。
資源
馬耳他自然資源缺乏,除生產建築用石灰岩外,無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完全依賴進口。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可替代能源使用率僅為0.36%。
行政區劃
全國共有68個地方市政委員會,其中馬耳他島54個,戈佐島14個。馬耳他分為六個統計區:南港: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83234。北部:面積74平方公里,人口44852。北港:面積24平方公里,人口118409。東南: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50650。西部: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51961。戈佐-科米諾: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29026。
首都
瓦萊塔(Valletta)面積達0.8平方公里,是一座歐洲文化名城,以聖約翰騎士團第六任首領拉·瓦萊特的名字命名,是全國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它有許多有趣的別名,諸如「聖約翰騎士團之城」、「巴洛克的偉大傑作」、「歐洲藝術之城」等。面積0.8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人(2014年)。馬耳他最大的天然良港――大港位於首都瓦萊塔與比爾古、聖格萊亞和考斯皮卡三座古城之間,港區海岸線長15.56公里,萬噸貨輪可進港裝卸貨物,年吞吐量為160萬噸。港內有多處深水碼頭以及裝卸、加油和儲糧等設施。
其他城市
斯利馬(Sliema),位於馬耳他島東北部,面積1.3平方公里,市內有海邊渡假村,面積1.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35米,該地區自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三姐妹城
維洛里奧薩與科斯皮夸(Cospicua)和森格萊阿(Senglea)組成中世紀馬耳他著名的三鎮。維洛里奧薩,原名比爾古,馬耳他東部的一個古城,位於瓦萊塔南面的小半島上,瀕臨大港),是三姐妹城中最有名的一個,也是「聖約翰騎士團」在馬耳他最早的棲息地。1565年因築堡抵禦土耳其人的圍攻,得勝後改今名。城中有公元870年的武士古堡,還有許多十六世紀的古旅社。科斯皮夸城是三座城市中最大的一座。早期名為Bormla,因在1565年的大圍攻中當地人民的「英雄」行為而被聖約翰騎士團賜予現在這個名字,意指「勇敢」。如今城裡的海岸線邊上都是舊船廠,城中的地標是在二戰中倖存的Margherita海防線和藏有豐富珍寶的教堂(ImmaculateConceptionParishChurch)。森格萊阿位於一個狹窄的岬角,正對上瓦萊塔的大碼頭。其原名是L-Isla,在馬耳他語中為半島的意思。二戰期間,這裡的75%的建築被毀。如今,這座城市最有名的地方是與瓦萊塔隔水相望的Gardjola花園。花園中設有一個碉堡形狀的崗哨點,寓意這裡正守衛着港口的安全。在這個突出來的哨點上,你可以找到著名的「荷魯斯之眼」。
國家象徵
國名
正式名稱馬耳他語為Repubblika ta' Malta,通稱Malta。英語為Republic of Malta,通稱Malta。中文表記為馬耳他共和國,通稱馬耳他。「馬耳他」一詞的起源無從考究。通常的詞源學說認為其來自希臘語μέλι(音meli),意為「蜜」。希臘人稱此島為Μελίτη(音Melite),指「蜜」或「甘甜」,或因馬耳他出產一種品味獨特的蜂蜜,故得暱稱「蜜地」。希臘在前700年即對馬耳他島富有影響,使用希臘語的東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至公元870年間亦統治馬耳他。另一說「馬耳他」來自腓尼基語「Maleth」,意為「避風港」。
國旗
馬耳他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兩個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左側為白色,右側為紅色;左上角有一鑲着紅邊的銀灰色喬治十字勳章圖案。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勇士的鮮血。喬治十字勳章圖案的來歷:馬耳他人民在二戰期間英勇作戰,配合盟軍粉碎了德、意法西斯的進攻,於1942年被英王喬治六世授予十字勳章。後來,勳章圖案被繪製在國旗上,1964年馬耳他獨立時,又在勳章圖案四周加上紅邊。
國徽
馬耳他國徽啟用於1988年,為盾徽,圖案與國旗相同。上有五垛並帶緩衝閘的璧形冠。左右分別飾以橄欖和棕櫚枝條,下方的綬帶書寫着「馬耳他共和國」。[2]
國花
矢車菊是馬耳他的國花。象徵幸福的矢車菊的故鄉在歐洲。它原是一種野生花卉,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變大了色澤變多了,有紫、藍、淺紅、白色等品種,其中紫、藍色最為名貴。
國歌
《馬耳他頌》 歌詞大意:一帝賜保佑,你一貫保護這塊土地,祖國的親愛的名字,我們永遠銘記!是你把我們的祖國造得這麼美麗。
社會福利
教育
馬耳他的教育沿襲了傳統的英國教育體制,即:學生須完成小學6年制,中學5年制,如希望繼續深造上大學,還需完成2年的學習加實習。總之,完成13年的教育後,才可以進入大學學習。大學期間,3年可取得本科學位,1年可取得碩士學位。全國共有學校340所。教育資源人均比例是7:1(世界領先)。與上海相比,靜安區人口比馬耳他略多,但學校只有32所,教育資源相當是馬耳10%。馬耳他的老師大都畢業於牛津,劍橋,哈佛等名校。
馬耳他大學
在馬耳他唯一的一所國立大學是馬耳他大學,世界百所名校之一,每年向世界各地輸送大批專業的人才。大學有十多個院系,提供十幾個專業、近百個學士、碩士和博士課程。馬耳他大學有很高的國際聲望,其教學水平可與西方名牌大學媲美,文憑得到所有西方國家的認可。大學與美國,英國及歐洲各國的名牌大學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該校畢業生被許多世界名校錄取為研究生,諸如:哈佛、普林斯頓、愛丁堡、牛津、劍橋等大學。馬耳他全境共有語言學校56所,比較有名的有:EC,EF,ESE,這三所為全球連鎖學校,知名度較高,費用相對也高;NSTS語言學校,是馬耳他第一所語言學校,前身為馬耳他大學外語部,教育質量高,費用相對較低;還有美吉斯學校和champer,主要以中國和土耳其學生為生源。在馬耳他唯一的一所國立大學是馬耳他大學,世界百所名校之一,每年向世界各地輸送大批專業的人才。倫敦大學在馬耳他有一所分校「馬耳他聖馬丁信息技術學院」,隸屬於倫敦大學的校外辦學制度,完成學業後可拿到倫敦大學的畢業證書。
密德薩斯大學
2015年6月4日,英國排行第六的國立大學密德薩斯大學已經正式進駐馬耳他,其學校開設的經濟管理等課程在全英甚至全歐洲都是相當有名,這所學校也已經成為了中東土豪們學習聚集地。
倫敦大學分校
倫敦大學在馬耳他有一所分校「馬耳他聖馬丁信息技術學院」,隸屬於倫敦大學的校外辦學制度,完成學業後可拿到倫敦大學的畢業證書。
美國學校入駐
馬耳他已經開始建設美國大學,邀約到美國著名大學運營,全英文的美式教育,會開設最有名的經管系等近60個學科,未來在該大學上學的學生,直通美國各大名校,預計有4000名學生受益。
語言學校
馬耳他全國共有語言學校56所,比較有名的有:EC,EF英孚,ESE,這三所為全球連鎖學校,知名度較高,費用相對也高;NSTS語言學校,是馬耳他第一所語言學校,前身為馬耳他大學外語部,教育質量高,費用相對較低;還有美吉斯學校和Chamber,主要以中國和土耳其學生為生源。歐洲最有名的英語培訓機構-藍腦集團也在馬耳他開設分支機構。
醫療
馬耳他提供公費醫療且歷史悠久,具有覆蓋面廣、層層遞進的特點。由政府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公立醫療系統,也有由私人投資設立的私立醫療保健系統。馬耳他擁有強大的全科家庭醫生隊伍為所有國民提供初級醫療保健服務,而公立醫院則主要對由家庭醫生轉介的病人提供二級和三級的醫療護理。除此之外馬耳他還擁有眾多的醫療衛生志願組織,如阿爾法醫學會(高級護理),緊急消防及救援單位(EFRU),聖約翰救傷隊及紅十字會等,為馬耳他居民提供急救及護理服務。馬耳他醫療系統與英國類似,實行免費公立醫療制度。居民每年繳納200歐元左右的醫療保險,可在各大公立醫院免費享受絕大多數醫療服務。其醫療衛生系統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醫療標準排名中位列全球第5位,排名較美國(37),澳大利亞(32),英國(18)和加拿大(30)更高。
著名醫院
MaterDei醫院,馬耳他最大的公立醫院,於2007年開業,為歐洲最大的醫療建築之一;保羅博法醫院,位於弗洛里亞納的著名腫瘤醫院;聖文森特德保羅醫院,歐洲著名長者護理醫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馬耳他全國醫療總支出占GDP的8.7%,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2444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5人、護理和助產人員71人、牙醫5人、藥師12人;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床位48張。
文化習俗
語言
馬耳他語,馬耳他的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是英語)屬阿非羅-亞細亞語系閃語族。使用人口逾30萬(全世界馬耳他人約有100萬)。在澳大利亞和北美諸國的馬耳他移民中也有數量不等的使用者。除英語與馬耳他語這兩種官方語言外,意大利語在馬耳他也非常流行,不少超市和零售店的員工都會說馬耳他語、英語和意大利語這三種語言。走在大街也上經常會看到說着意大利語的遊客與當地人交流。
宗教
馬耳他聖馬丁信息技術學院天主教為馬耳他的國教,信奉人數占98%,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
習俗
馬耳他人社交場合衣着整齊、得體;與客人相見時,要與被介紹過的客人一一握手,並報出自己的名字;親朋好友之間相見,習慣施禮。馬耳他飲食以西餐為主。馬耳他年輕人婚前基本與父母共同生活,婚後分住,但親屬之間關係較為密切。
運動
馬耳他國家足球隊足球是馬耳他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國家體育場被稱為「達哥利體育場」,馬耳他足球聯賽稱為馬耳他英超,由12支球隊參與。水球在馬耳他也很受歡迎。馬耳他國家水球隊曾取得過一些重要成果,並2次參加奧運會。橄欖球在馬耳他也相當流行,馬耳他男子國家隊世界排名第43位(2014年3月)。曾經擊敗過如瑞典隊,克羅地亞隊和拉脫維亞隊等一流強隊。馬耳他最熱的莫過於攀岩,整個馬耳他擁有超過1200條攀岩線路。島上既可提供傳統攀登又提供運動攀登,還有一些列登山活動和深水攀岩。[1]
相關視頻
馬耳他GOZO島上的教育水平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