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蘇大馬哈魚

馬蘇大馬哈魚是我國大麻哈魚屬中徊游種類分布最南的一種,南限達北緯35度,對溫度的適應較高,是內陸馴化對象之一。屬名貴經濟魚類 。

目錄

外形特徵

雄魚頭後不隆起。生殖季節雄性個體吻端突出呈鈎狀,領齒變強變黑。

有陸封型和泅游型之分。陸封型喜群居冷水,個體較小,眼較大,體側有8-10個終身存在的紫黑色橫斑,背部和側線上下有紫黑色圓斑點分布,無紅色斑點。

生活習性

馬蘇大馬哈魚系在淡水河流中繁殖,在海洋中生長,達到性成熟年齡時又回到淡水中產卵的洄游性魚類。

由於它喜棲於低水溫總生活,屬於冷水性魚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馬蘇大馬哈魚 拉丁學名 Oncorhynchus masou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鮭形目 (Salmoniformes) 亞目 鮭亞目 (Salmonoidei )
鮭科 (Salmonidae ) 亞科 鮭亞科 大馬哈魚屬Oncorhynchus Suckley 分布區域 吉林圖們江上游,琿春河上游,密江上游,台灣大甲溪上游。

生活習性

馬蘇大馬哈魚系在淡水河流中繁殖,在海洋中生長,達到性成熟年齡時又回到淡水中產卵的洄游性魚類。由於它喜棲於低水溫總生活,屬於冷水性魚類。

分布範圍

河川分布

所謂河川分布:是指馬蘇大麻哈魚在洄游產卵、繁殖時所進入的河川和終生在河川中生活的陸封型的範圍。

洄游型的河川分布

在我國,僅分布在黑龍江省的綏芬河及吉林省的圖門江中,但數量不多。

在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東部的濱海州、庫頁島、堪察加半島南部西側及日本北海道、本州太平洋側的干葉縣和日本海側的島根縣以北的地區。特別是在北海道日本海側的河川中分布數量最多。

關於在日本南部的分布界限,一般認為是島根縣南部的河川。但是在山口縣的阿武川也有馬蘇大麻哈魚洄游的記載,故應以阿武川為其洄游分布的南部界限。

陸封型的河川分布

馬蘇大馬哈魚終生在淡水中棲息的河川分布範圍比涸遊河川分布範圍更明顯地向南部區域擴展。

在日本太平洋側可達到箱根以東的河川 .而在日本海側,不僅分布在全本州,而且擴展到了九州的河川中,其分布的最南界限,達到了我國台灣省的大甲溪[1]

海洋分布

馬蘇大麻哈魚在海洋的分布,主要是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日本海為主要越冬和春季索餌、生長的場所,麗鄂霍次克海則主要是渡過高水溫期的越夏地方.

關於在北太平洋分布的問題,過雲一直認為是沒有。但是,通過對馬蘇大麻哈魚的生活史和海洋分布的調查結果,才得到確有分布的結論,只不過是數量極少而已。另外,於1965,1966兩年間,在黃海中部都採到過馬蘇大麻啥魚的標本。

生長繁殖

2齡雄魚、3齡雌魚促成熟。在圖們江,泅游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於江口並開始上溯,4-5月份大批進入圖們江;8、9月份洪水下泄時成熟個體上溯至支流產卵。

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約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溫11-20℃。卵粒赤橙色,懷卵量約3500粒。

產卵時,通常1尾雄魚追逐數尾雌魚進入產卵場,雌魚擺動尾鰭利用水流向四周掘動砂礫,形成橢圓形產卵床。

雌魚分數次排卵,受精卵落入產卵床內後由雌魚利用尾鰭掘動砂礫加以覆蓋。產過卵的親魚守護在旁。

經2-3日後親魚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後的幼魚開始分離成泅游型和陸封型。[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