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街鎮位於陸良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東與本縣雙箐口鄉接壤,南與召夸鎮,西南與大莫古鎮交界,西與中樞鎮,北同三岔河相鄰。全鎮轄21個村委會,54個自然村,22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3660人(2017年);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馬街鎮,地處隴南市以北15公里處,行政區域面積164.12平方千米。

境內風景秀麗、景觀眾多,有國家級森林公園五峰山、4A級風景區彩色沙林、麥子河風景區、如意龍潭、珍貞龍潭、玉皇閣和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爨龍顏碑。[1]

目錄

行政規劃

馬街鎮位於陸良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東與本縣雙箐口鄉接壤,南與召夸鎮,西南與大莫古鎮交界,西與中樞鎮、北同三岔河鎮相鄰。全鎮轄21個村委會,54個自然村,228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13660人(2017年)。

鎮黨委下設21個黨總支、8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563名。鎮域面積164.12平方千米,是一個以糧食、蠶桑、烤煙、畜牧、個體私營企業等為支柱的農業大鎮和商業重鎮。

地理環境

馬街鎮地處雲南省第一大壩子陸良縣的東南部、珠江流域的上游,屬北亞熱帶高原型冬干夏濕氣候,光熱水資源條件較好,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乾旱、秋涼濕潤的特點,海拔1840m,光照2242.5h,年均溫14.7℃,降水量900-1000mm。

羅平縣馬街鎮位於曲靖市東部,羅平縣北部,在東經104°08′59"-104°18′26",北緯 25°04′36"-25°18′10"之間,東西最大橫距為17.88公里,南北縱距為25.75公里,轄區面積164.12平方千米,東北與富樂鎮接壤,東南與老廠鄉、九龍鎮相連,西面接阿崗鎮,西北與麒麟區東山鎮相鄰。轄荷葉、歹墨、魯基、戈背、馬街、松毛、阿東、支壁、扯土、宜那、鐵廠、革崗12個村(居)委會,86個自然村,128個村民小組。

距省會昆明240公里,距曲靖市112公里,距羅平縣城51公里,馬街是羅平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交通便捷,省道曲羅公路經過鐵廠、扯土兩村委會,縣城通往富樂鎮、老廠鄉的公路貫通鎮中南北,素有"旱碼頭"之稱。

地處黑箐梁子西北麓,境內地形由山地高原及山間小盆地組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牛頭山主峰,海拔2374米,最低點革崗小河,海拔1450米,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9℃,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19.4℃,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4.9℃,年降雨量1398.8mm,日照 1865小時,霜期101天。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13660人。

各民族團結和諧,各村(居)委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完備,並建有一個民兵營,全鎮共有普通民兵3267 人、機干民兵46人,鎮武裝部設部長一名、幹事兩名。

轄區內耕地面積為41473畝,農業人均耕地面積為0.74畝,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山地黃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多呈酸性,少量為中性、微鹼性,屬泥質岩類和磷酸鹽岩類發育而成,適宜種植的糧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麥、蕎等,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為主。有林地9789.7公頃,林木以雲南松、華山松、杉木為主,森林覆蓋率達38%。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銅、硫鐵,其中煤炭儲量達2.5億噸,硫鐵礦達0.58億噸,被列為國家重點礦藏之一,主要生產原煤。煤礦有小海子煤礦、花山煤礦、九道溝煤礦、色戈三礦、泥勒煤礦、功成煤礦6個骨幹煤炭企業。鎮域內主要特色產品為菜油、蜂蜜、煙絲、滷肉等。[2]

歷史沿革=

馬街,古稱逢十二生肖屬馬天在此趕集而得名。

鎮以駐地得名,清朝時屬羅平州北鄉轄;

民國初年屬北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第五區轄;

1949年屬第四區轄;1951年屬第四、五區轄;

1952年屬第六、七區轄;1953年分屬第五、六區;

1958年分屬火箭、衛星、紅星公社;

1960年分屬馬街、老廠、歹墨公社;

1961年分屬馬街、舍迫、鐵廠、歹墨公社;

1963年分屬馬街、老廠區;

1970年分屬馬街、老廠公社;

1984年為馬街區;1988年置馬街鎮至今。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GDP)28326萬元,比上年增17.5%,其中:第一產業14804萬元,第二產業7449萬元,第三產業6073萬元。第一、二、三產業GDP比重52.3:26.3:21.4。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03萬元。全年糧食總產18628噸,其中:玉米13320 噸、小麥366噸、洋芋(折純)2370噸、其他穀物2032噸。農村經濟總收入319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80萬元,林業53萬元,牧業 5284萬元,工業7101萬元,建築業278萬元,運輸業3902萬元,商飲業5533萬元,服務業254萬元,完成烤煙收購6.9萬擔,實現收購總值 4256萬元,平均單產150公斤,畝產值1680元。水果產量250噸,年末生豬存欄26486頭,出欄44805頭,大牲畜存欄10122頭(匹),家禽出欄123010羽,肉類總產4694噸。封山育林3400畝,經濟林 96 畝,公益林3304 畝,2006年林業產值同比增加 39 %,義務植樹30萬株,在林改過程中,申請登記人工商品林及宜林荒山3萬餘畝,其中集體人工商品林及宜林荒山 23000 畝,林業"三定"時予以穩定的責任山 6戶3300畝 6宗地,原由集體統一管理現已分包到戶的約2100畝有林地,退耕還林地涉及 560 戶共 1896 畝,公益人工造林、天然林、難造林地經群眾討論決定由集體統一管理的約5萬畝。

全鎮居住磚混結構戶1708戶,磚木結構戶4407戶,土木結構戶7622戶,其它戶292戶。全年村莊道路硬化率達40%,建公廁54所,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全鎮共有農村勞動力30640人,占總人口數的52.5%。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28414人,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有1603人。2006年勞動力轉移人數為2150人,其中內地轉移1560人。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71億元,人均純收入3489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3%和8%;糧食總產4300萬公斤,比上年下降1%,人均有糧400公斤;現有桑園面積4萬畝,年養蠶10萬張,產繭4003噸,綜合收入1億元,分別增長33%和37%;桑園面積為全國鄉鎮第一,蠶繭產量占全縣1/2、全省1/4;烤煙面積6750畝,產量183萬斤,產值1134.3萬元,分別下降13%和4%;生豬存欄7.57萬頭,出欄20.7萬頭;畜牧業產值3.58億元、畜牧業收入1.86億元,分別增長14%和9.5%。

2007全鎮企業個數達2680個,從業人員25730人,2006年、2007年實現創匯由零累計增加到1088萬美元,全鎮規模工業總產值達5.74億元,比上年增18%。實現工業增加值36580萬元,增長25%,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8%。實現利潤7997萬元,上交稅金3038萬元,增8%和7%。鄉鎮工業經濟推進了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大小龍潭、大西、莊上等三個非公經濟發展片區和建築建材、食品深加工、生物製藥、化工、手工製造5大產業的非公經濟發展格局。其中規模化運作的企業44個,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2個,超過千萬元的7個,營業收入15.3億元。宏國集團、富強建材、大東生物製藥、過橋味精、食唯鮮等企業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農村手工業發展較快,"大龍潭鐵業村"、"尹旗堡小火爐村"、"良迪凳子村"、"郭家養豬村"、"泉豐豆腐村"等專業村聞名遐邇。 全鎮財政總收入1169萬元,鎮級273.2萬元,支出1169萬元,各項存款餘額17850萬元,貸款餘額13606萬元。[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