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共和國國旗
馬里國旗 |
中文名稱:馬里國旗 外文名稱:Mali flag 所屬國家:馬里共和國 產生: 長寬之比:3:2 正式形成時間:1961年3月1日 |
馬里共和國國旗,旗面呈長方形。旗面從左至右由綠、黃、紅三個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1]
目錄
國旗含義
馬里國旗是一面由綠、黃、紅三條直線組成的三色旗。國旗長寬比例為3:2。綠色是穆斯林崇尚的顏色,也象徵馬里肥沃的綠洲;黃色象徵馬里的礦產資源;紅色象徵為祖國獨立戰鬥而犧牲的烈士鮮血。綠、黃、紅三色被稱為泛非顏色,三色也是非洲國家團結的象徵。[2]
1961年3月1日被採用為國旗,以取代馬里聯邦旗幟中間的黑色人形圖案。
國徽
馬里國徽呈圓形。圓面為藍色,中間是馬里著名建築傑內大清真寺,其上為一隻展翅的和平鴿,下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陽和兩張引箭待發的弓。圓周上方為法文寫的「馬里共和國」;下方用法文寫着格言「一個民族、一個目標、一個信念」。
馬里共和國簡介
馬里共和國(République du Mali)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向北與阿爾及利亞、向東與尼日爾、向南與布基納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與幾內亞、向西與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接壤,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尼日爾河和塞內加爾河源於這裡。馬里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於馬里帝國。馬里國家面積的2%是農用地,同時80%的勞動力在農業工作。
馬里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統計,馬里在全球169個國家綜合發展排名中列160位。農牧漁業是馬里經濟發展的主要潛力。農牧漁業占GDP的1/3,占就業人口的80%。馬里工業基本空白。除製糖、棉花和紡織、啤酒和飲料、磚瓦等個別企業外,馬里幾乎沒有像樣的產業。
2012年3月,馬里發生軍人騷亂,起因是不滿撫恤政策,總統政權被終結。
隨着馬里政局形勢的變化,政府於2014年4月21日改組,現任總理誒穆薩·馬拉。整體看來,馬里經濟正逐步復甦,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正軌。
國名
馬里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Mali;法語:La République du Mali),簡稱馬里。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北與阿爾及利亞、東與尼日爾、南與布基納法索和科特迪瓦、西南與幾內亞共和國、西與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接壤,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尼日爾河和塞內加爾河源於這裡。馬里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於馬里帝國。
首都
巴馬科(Bamako)為馬里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人口192.7萬(2012年);4月氣溫最高,平均為34~39℃,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16~33℃。[3]
自然資源
截止2014年9月已探明的主要礦藏資源及其儲量:黃金900噸,鐵13.6億噸,鋁礬土12億噸,硅藻土6500萬噸,岩鹽5300萬噸,磷酸鹽1180萬噸。森林面積110萬公頃,覆蓋率不到1%。水力資源豐富。有3個水電站,12個火力發電站,1個太陽能站。
美食
在馬里最著名的菜餚就是「沙烤全駝」。這種菜的製作要經過一段複雜的過程。他們先將宰殺的全駝割去雙峰,去除內臟並洗淨,再將事先烤好的一隻全羊放入駝腹、而洗淨的羊腹內再裝一隻烤好的全雞,洗淨的雞膛內再裝一隻煮熟的雞蛋,然後封駝腹,不放任何調料,把全駝放入用乾柴燒灼了的烤坑內,在駝身上埋一層薄沙,上面架好乾柴烘烤,約兩小時左右即可啟食。
風俗
馬里人注重禮貌,講究禮節,為人憨厚。當地居民見到外國客人,總是主動地打招呼,握手致予問候,詢問對方是否有需要提供幫助的地方,使那些初次踏上這個國家土地的外國人切身感受到馬里人彬彬有禮,熱情樸實。馬里的班巴拉族人遇見相互熟悉的朋友,立即將自己的右手放在胸前,一邊行走一邊問候,從身體問到工作,從個人間到家庭,對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兒等近況如何,幾乎都要問一遍,有時雙方背對着背地已經走出去很遠的距離,甚至連對方問候的話音已經聽不見了,嘴裡仍然在不停地說着,這是非洲的一種非常奇特的見面問候方式。多貢族雖然是馬里的一個少數民族,但擁有悠久的歷史,自古形成的本民族所固有的一些傳統禮儀迄今仍然保持着:晚輩遇見長輩要高舉握拳的右手行舉手禮;男士遇見女土主動為其讓道;相互熟悉的人見面要手拉手地長時間問候,對方的身體是否健康、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地里的莊稼長勢如何等等,詳詳細細地問候一遍;遇有過路的陌生人討水喝,主人會熱情迎進家門,沏上一壺茶,端上一盤水果,送上一些點心,奉如上賓般地招待,客人越是隨意,吃喝得越多,主人越是顯得高興,如果客人出於害怕給主人添麻煩的考慮,謝絕主人的招待,反而會引起主人的不高興,甚至可能生氣。
馬里人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美德。客人臨時來訪,若是正巧趕上主人家吃飯,主人會熱情地邀請客人入座,一道進餐,並臨時製作幾樣可口的佳肴端上桌。此時,客人不管是否吃過飯,均不得拒絕主人的好意,否則會引起主人不高興。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遇上無處投宿的過路人,即使是素不相識者,主人聞訊後都會熱情地邀請到家中,慷慨招待,安排食宿,奉若上賓。當地人是絕對不會以家庭人口多、居室狹小等理由將過路人拒之門外的,有的人家還會再三挽留過路人多住些日子再走。過路人告別時,主人家會熱情送家門外一段路程,如果主人發現過路人已經囊中羞澀,還會捐贈一些錢財。這些做法,在世界上許多地方,是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而在馬里人看來,當他人有困難時給予幫助,自己遇到困難時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幫助。
旅遊景點
傑內古城、通布圖古城、多貢遺蹟和加奧阿斯基亞王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主要旅遊城市有首都巴馬科、古城通布圖和水城莫普提,最佳旅遊季節為11月至次年1月。
同中國的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里共和國於1960年10月25日建交。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發展順利。
建交以來,中國為馬里援建了紡織廠、糖廠、皮革廠、製藥廠、體育場、會議大廈、醫院、巴馬科第三大橋等項目。
中馬互利合作始於1983年,以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為主要方式。工程承包項目以房建、路橋、打井和農田整治為主。
1961年2月,中馬簽訂貨物交換和支付協定。1978年10月,兩國簽訂貿易協定。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6.2億美元,同比增長39%;其中中方出口2.9億美元,同比下降2.5%;進口3.3億美元,同比增長121.7%。中方主要出口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茶葉,進口棉花、芝麻等農產品。
中馬兩國政府先後於1963年、1981年和2004年三次簽訂文化合作協定。兩國文化藝術團組多次互訪。2008年11月,馬里文化部長莫克塔爾訪華,雙方簽署了《中馬文化合作協定2009-2011年執行計劃》。2009年10月,中國藝術團赴馬里訪問演出。2010年10月,中國安徽省藝術團赴馬演出。2010年11月,新華社巴馬科分社在巴馬科揭牌。
中國於1965年開始向馬派遣教員,並向馬提供獎學金名額。2008年5月,中方在馬里阿斯基亞中學設立孔子課堂。
中國已開放馬里為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國。2009年1月,兩國旅遊主管部門簽署了《關於中國旅遊團隊赴馬里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
1968年2月至2014年9月,中國共向馬派遣醫療隊共22批,累計737人次。有31名醫務人員在中方援建的「馬里醫院」工作。